常山(古北嶽恆山別稱)

常山(古北嶽恆山別稱)

即河北省阜平縣東北的古北嶽恆山,文獻一般記載為北嶽在真定,常山有北嶽廟真定縣為金朝析常山而設定。漢、宋避帝諱為常山(漢文帝宋真宗均名恆)。

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封五嶽,常山(恆山)為北嶽,從漢朝到明朝1700年間從未斷絕。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改封山西天峰嶺為北嶽,祭祀恆山已到山西渾源縣。

基本介紹

常山由來,常山衍生,常山郡,常山關,常山蛇陣,常山福地,歷史文化,游山名人,常山詩詞,常山傳說,常山衰落,常山風景,雄渾偉奇,變化莫測,仙霧繚繞,鳥語花香,桃花峪,五嶽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軍事文化,

常山由來

常山為古北嶽恆山別名,主要避漢文帝宋真宗諱等改名常山。
孫子 九地》記載“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 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爾雅 釋山》中記載“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其中河北恆就是古北嶽恆山(常山)。《史記 趙世家》中記載:簡子乃告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賞。”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毋恤還,曰:“已得符矣。”簡子曰:“奏之。”毋恤曰:“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

常山衍生

常山郡

常山郡,因常山在其內故名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時期稱恆山郡、常山國、恆州,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範圍歷代有變化,但一般以2017年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為中心。具體大致在石家莊市北郊東古城西古城地界,因戰亂後為真定,即今石家莊元氏縣境。 常山之名最早在《戰國策》中有提及,屬趙國。
其中名人為常山趙子龍顏常山等。

常山關

常山關即2017年倒馬關,位於古北嶽常山腳下,故名常山關,為長城內三關之一。

常山蛇陣

出自《孫子兵法》率然蛇,古代傳說中一種能首尾互相救應的蛇。後因以喻首尾相顧的陣勢,俗名長蛇陣
晉書·桓溫傳》:“初諸葛亮 造八陣圖於 魚復 平沙之上,壘石為八行,行相去二丈, 溫 見之謂‘此常山蛇勢也’。宋 蘇軾《會獵葦園》詩:“雄心欲搏南澗虎,陣勢頗學常山蛇。” 清 顧炎武 《江上》詩:“何當整六師,勢如常山蛇。

常山福地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五洞天北嶽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物玄洞天,在恆州常山曲陽縣
另外有常山封國,常山王等。

歷史文化

游山名人

常山與恆山同,指古北嶽。
冬季北巡恆山;大禹治水,恆衛即從,過恆山。趙簡子在常山藏寶符,趙襄子在常山趙寶符。秦始皇到恆山尋仙,漢武帝在恆山埋寶玉。漢章帝祭祀恆山見黃白氣,隋煬帝引外族首領祭祀恆山展現華夏勢力和文明。北魏諸帝祭祀恆山,仰慕中華文明。
茅盈在恆山學道後創茅山派張三豐在恆山學道後開武當派釋道安在此建寺成名,河北人仰慕,慧遠學道後為淨土宗始祖。于吉在恆山泉上得真經,張果老常出沒恆山。酈道元為恆山定位,顧炎武為恆山正名。賈島最愛恆岳,蘇軾讚揚大茂松。元好問登恆山,留千古名篇。劉琨戰於飛狐,郭子儀戰於曲陽。

常山詩詞

凌恆山其若陋兮,聊愉娛以忘憂。(西漢東方朔
常山
望常山之嵯峨,登北嶽而高游。(東漢班固
奕奕恆山,作鎮冀方。伊趙建國,在岳之陽。(西晉程鹹
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南北朝王褒
策勛禮畢天下泰,猛士按劍看恆山。(唐劉禹錫
曾上君家縣北樓,樓上分明見恆岳。(唐岑參
燕南趙北,大茂之麓。天僵雪峰,地裂冰谷。凜然孤清,不能無生。生此偉奇,北方之精。(宋蘇軾
四大神儀一,群山太茂尊。奠方荒冀宅,視禮配天孫。(金趙秉文
大茂玄都閟,他山拱萬靈。風霆凜神化,河海盡襟形。(元劉因
恆山結秀自吾鄉,祠殿千秋起曲陽。(明尹耕
大茂山前雨乍收。韓河水漲浪花浮。新笠子,小漁舟。我欲垂竿白鷺洲。(清梁清標

常山傳說

括地誌》記載,恆山高三千三百丈恆山上方二十里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種可度俗。北嶽有五別名,一曰蘭台府,二曰列女宮,三曰華陽台,四曰紫台,五曰太一宮。
常山上有長滿眼睛的石頭,稱之為天眼石。傳說劉邦到北嶽祭祀,被石頭絆倒。起來之後責問石頭為什麼不長眼?石頭受點化,長滿眼睛。
萬丈崖之上有個跑馬梁,更增加了山的豁達和險遠之後的安詳。這數百畝的山頂大草原相傳是楊六郎馴馬的地方。北宋年間大茂山(即古北嶽)是宋國和遼國的分界線,遼國占領了北邊的常山關,而宋國則牢牢守住了大茂山,期間楊六郎在此與遼國打仗,在跑馬樑上馴馬。
《述異記》中記載常山為盤古右臂所化。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

常山衰落

戰爭,元末農民起義中,常山寺廟等人文建築損壞嚴重。抗日戰爭中,為支持抗日,人文建築進一步損壞,肖華將軍的下屬融掉銅佛造子彈。
山西渾源恆山偽造歷史,附會傳說。將原屬於河北常山的歷史轉移到渾源恆山上,並以此為依據要求改祀北嶽於渾源,清朝剛剛入主中原接受其說法。

常山風景

常山是一座融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集南北雄險奇秀於一身的歷史名山。北宋畫家《早春圖》作者郭熙有精妙的點評:“泰山如坐,華山如立,恆山如行,衡山如飛,嵩山如臥”。“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中嶽嵩山之峻,北嶽恆山之幽,南嶽衡山之秀”如果有歷史的話也該是古北嶽的特點,常山是一處植物園、動物園、休閒娛樂、避暑療養、考察動植物、探秘石窟溶洞的理想場所,在這裡您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生機,領略其醉人的風光。古人能夠選擇常山為北嶽,必然是因為常山符合華夏民族的審美觀。
山勢高、雄渾偉奇。這是華北平原北部與太行山交接處,距保定120公里範圍內最高的一座山。有民俗“神仙山40里,山頂有一米,一天滾一寸,幾年滾到底”之說,形容山勢之高。它陡峭、巍峨、挺拔;最高處太乙峰1890米,上有奶奶廟(即三霄聖母廟),香火不斷。橫亘的數百畝的開闊地就叫跑馬梁,故名思義,平坦開闊。
自然景觀多,充滿神秘感。山中有數不盡的自然景觀;尤以石窟溶洞為最甚。南端四面懸崖絕壁上有無數神秘的洞窟,僅有神話傳說的就有黃龍洞、黑龍洞、無底洞、老君洞、白虎洞、野馬洞等。黃龍洞內碧水常年不斷,盛夏冰涼刺骨,洞深無底,流出的水中伴有菜葉、菜根等雜物,不知源發何處。在狹谷和峭壁之上,橫空著古老的松柏和那飛流直下的瀑布,特別是那萬丈崖之上的跑馬梁,更增加了山的豁達和險遠之後的安詳。這數百畝的山頂大草原相傳是楊六郎馴馬的地方。
多雨,氣候濕涼,空氣新鮮。常山是東南暖濕氣流橫跨華北平原通向西北山地的第一座屏障,由於海拔的抬高,暖濕氣流釋熱而降雨,又由於西北部太行環繞,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從淶源到阜平成半環狀排列,形成天然屏障,阻擋了冬季來自西北的寒流,所以在山周圍形成了一個夏天多雨濕涼,冬季出現逆溫,空氣流動滯遲,溫度相對較高的特殊山地小氣侯。在山中憑空生雲,有雲即雨,這就是民間為什麼將神仙山跑馬梁說成是王母娘娘的後花園,一年72場澆花雨的真正原因。這裡的空氣是被霧靄過濾過的,清新、濕潤、沒有塵埃。
鳥語花香,生物繁多。常山東側是唐縣林場,北側是淶源林場,西南側是阜平東風林場,在這兩萬五千多畝的林場上,它針葉林闊葉林混交;灌木叢生、花草遍布;林草豐茂,比如櫨、白樺、油松、翠柏、楓樹、山榆、白楊、山杏、核桃、山神木、葡萄、人參、靈芝、黃芹、黨參;滿山遍野飛禽走獸、野雉、山鷹、青羊、狍子、土豹、狼、狐狸、野雞、野兔、小松鼠、紅嘴鳥、鴉等野生動物隨處可見。它集太行山所有動植物資源於一體,呈現了生物的多樣性,是生物鏈保護較好的一個生物王國。

雄渾偉奇

古恆山是華北平原北部與太行山交接處,距保定120公里範圍內最高的一座山,由20多座山峰組成,站在崖頂,就可看到那峰連峰,峰擁峰,峰壓峰,峰峰爭先的壯觀景象。有民俗"神仙山40里,山頂有一米,一天滾一寸,幾年滾到底"之說,形容山勢之高。它陡峭、巍峨、挺拔;最高處太乙峰1890米,上有奶奶廟(即三霄聖母廟),香火不斷。橫亘的數百畝的開闊地就叫跑馬梁,顧名思義,平坦開闊。這裡林濤雲海,翠峰聳立,樹密草豐,響泉飛瀑。有南方山林的秀姿,有北方草原的野趣,再加雲山霧海,是一個入伏不見署的清涼世界。大茂山原始森林鬱鬱蔥蔥,遮天蔽日,腳下蜿蜒小路被橫生的灌木擠得模糊不清。越往上爬,山勢越險,山林越密,腳下雲來如霧,林海生煙。頗有"凌恆山其若陋兮,聊愉娛以忘憂"(東方朔《七戒 自悲》)之感。山中有數不盡的自然景觀;尤以石窟、溶洞為最甚。南端四面懸崖絕壁上有無數神秘的洞窟,僅有神話傳說的就有黃龍洞、黑龍洞、無底洞、老君洞、白虎洞、野馬洞等。黃龍洞內碧水常年不斷,盛夏冰涼刺骨,洞深無底,流出的水中伴有菜葉、菜根等雜物,不知源發何處。西麓幽深金龍洞,洞中有河,河中有洞,是華北地區較大的暗河,平均水深一丈有餘。洞內鍾乳倒掛,形態各異。在金龍洞下側還有一天然溫泉,水溫適宜,是沐浴的好場所。[1]神仙山

變化莫測

山上林木蒼翠,鮮花遍野。在寬闊的跑馬樑上,芳草萋萋,鶯飛草長,百花爭艷,將山的雄奇與草原的遼闊和諧地融為一體。狹谷和峭壁之上,橫空著古老的松柏和那飛流直下的瀑布,特別是那萬丈崖之上的跑馬梁,更增加了山的豁達和險遠之後的安詳。
春天,陽光明媚,數不盡的山花鬥豔爭芳,品不夠的花香在空氣中迂迴彌散。由山泉形成的小瀑布一個接一個順著山溝往下跳。端午節時,山上仍有冰棍倒掛。夏日,雲霧繚繞,半山中的小山村時隱時現,堪稱"白雲生處有人家"。山下赤日炎炎,山上涼風習習,一日之內冷暖不均。山上草木茂密蒼翠,十分旺盛,盤根錯節,行人只好披荊斬棘方可行走。登上跑馬梁,穿過松樹林,攀到奶奶尖上,舉目遠眺,連綿不斷的山巒、蔥蔥鬱郁的樹林、星羅棋布的村莊、正定塔、趙家殿、西大洋水庫、王快水庫等盡收眼底。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天空的雲彩千變萬化,氣象萬千,身臨其境好似騰雲駕霧一般。秋天,天高雲淡,如有興致可在山頂小住幾日。晚上,觀周圍各縣夜景,萬家燈火,美妙絕倫,有登峰造極之感;白天,望秀麗山川,層巒疊嶂,連綿起伏,怪石嶙峋,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冬季,奇形怪狀的冰瀑,搔首弄姿,絕美呈現,迎接登山的客人;狍子、野兔則跑步上山為遊人領路;若是大雪紛飛,漫山遍野,銀裝素裹,崇山峻岭更讓人賞心悅目。[1]神仙山夏季

仙霧繚繞

常山是東南暖濕氣流橫跨華北平原通向西北山地的第一座屏障,由於海拔的猛然抬高,暖濕氣流釋熱而降雨,又由於西北部太行環繞,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從淶源到阜平成半環狀排列,形成天然屏障,阻擋了冬季來自西北的寒流,所以在山周圍形成了一個夏天多雨濕涼,冬季出現逆溫,空氣流動滯遲,溫度相對較高的特殊山地小氣侯。在山中憑空生雲,有雲即雨,這就是民間為什麼將山跑馬梁說成是王母娘娘的後花園,一年72場澆花雨的真正原因。這裡的空氣是被霧靄過濾過的,清新、濕潤、沒有塵埃。

鳥語花香

常山東側是常山林場,北側是淶源林場,西南側是阜平東風林場,在這兩萬五千多畝的林場上,它針葉林、闊葉林混交;灌木叢生、花草遍布;林草豐茂,比如櫨、白樺、油松、翠柏、楓樹、山榆、白楊、山杏、核桃、山神木、葡萄、人參、靈芝、黃芹、黨參;滿山遍野飛禽走獸、野雉、山鷹、青羊、狍子、土豹、狼、狐狸、野雞、野兔、小松鼠、紅嘴鳥、鴉等野生動物隨處可見。它集太行山所有動植物資源於一體,呈現了生物的多樣性,是生物鏈保護較好的一個生物王國。[1]
常山是一處植物園、動物園、休閒娛樂、避暑療養、考察動植物、探秘石窟溶洞的理想場所,在這裡您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生機,領略其醉人的風光。
游完雄偉秀麗而神秘的古北嶽常山,您可以回縣城入住,領悟一下山城的夜生活,當然也可以在山下的小村莊過夜,同時可品嘗到大棗餅子、野菜湯、大鍋菜等美味
桃花谷桃花谷
可口的農家飯。相關提示:爬山時一定要穿運動鞋,長褲長襪,特別注意不要被山上的荊棘掛傷。
交通:從正定縣城到常山有多條路可到達,一般可乘車到正定趙鎮而後爬躍這座雄險的名山,
它的交通不十分便利,步行路有很長一段,到此遊覽比較適合
青壯年及探險愛好者。

桃花峪

經過2012年全面綠化和整修,常山桃花洞漸成北嶽勝景。春夏之際,盛開的桃花與楊柳新綠交相輝映,吸引了眾多遊客踏青賞花。
桃花洞古已有之,屬恆山"七宮八洞十五廟"之一,位於真武大殿後的恆宗峰上。洞口坐北朝南,高有丈余,寬近八尺,入深約15米。傳說,這裡是桃花仙女修行的所在。玉女原在王母娘娘蟠桃園值守,後下凡投胎到北嶽富戶人家,因素喜桃花,人稱桃花女。桃花女善禳鎮之術,常為百姓破解疑難雜症,故得百姓愛戴。
雖然桃花女的故事是傳說,但桃花洞外的奇花異景卻真實存在。這裡
常山(古北嶽恆山別稱)
中著大量恆山桃花群,歷百年而茁壯常新,清明前後桃花盛開,紅若
香珠,燦若彩霞,點綴著山谷,傳遞著春意。

五嶽文化

常山作為五嶽之北嶽很早就是中國祭祀的名山。《舜典》:歲十一月朔,巡狩至於北嶽。《尚書》中"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月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周禮·職方》中,并州,其山鎮曰常山(恆山)。
司馬遷著《史記·封禪書》中也提到五嶽。漢武帝時正式創立五嶽制度。《漢書·郊祀志》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詔,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大茂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爾雅》:恆山為北嶽祠典,五嶽之一也。北嶽初稱"北嶽神"執掌一方,周禮視五嶽三公,以公侯待之。初唐時北嶽被稱為 "北嶽府君",中唐起五嶽始加封號:天寶六年(公元784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詔封"北嶽神為安天王";宋真宗於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加封北嶽安天王為"北嶽安天元聖帝"並封帝後之號;元代在前幾代基礎上復又對北嶽安天大貞元聖帝加封"北嶽為安天大貞元(玄)聖帝";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北嶽又改封為"北嶽恆山之神"。
北嶽神的形象,《雲笈七籤》說:"北嶽神君服元流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長津悟真之印,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2017年,人們所見到的北嶽神,河北曲陽北嶽廟壁畫上的樣子:身穿袞服,頭頂王冠,鬍鬚飄然,丹鳳眼炯炯發光,挺胸正坐帝王作派一付威嚴,與文獻記載相差無幾。《古今圖書集成·北嶽恆山之神外部編》記載:"北嶽恆山君領仙人玉女七千人,北嶽君服元流之袍,戴太真冥靈之冠,佩長津悟真之印乘黑龍"。還有,河北省懷安明代建築昭化寺壁畫中的五嶽神祗群像,《五嶽大帝江河淮濟四瀆王眾》組圖中前排位置可以看到"五位岳神均頭戴朝天幞頭,圓領中袖朝服,腰束玉帶,足蹬黑履,均挺胸疊肚,三縷短髯。或作稟事狀,或作靜聽裝,或回首狀,態度安詳自然,一幅幅王公形象"。神仙山廟宇
2017年常山主峰峰頂仍然保留有北嶽廟,為清代所修建,面闊三間。在阜平縣千畝台出土明朝嘉靖年間《重修北嶽廟碑記》,現存阜平縣子毅中學。居考古人員依據《水經注》記載推測,阜平縣千畝台為北嶽上廟遺址(相對於曲陽縣下廟)所在;同時另外出土碑記中載有"蓋謂大茂山前有一古剎玄都觀一座,建立北嶽神祀,與內有四五座大殿,自堯以來重修不計其數矣"。居老人所講,北嶽廟毀於抗日戰爭時期,本地有四進院落北嶽廟,松柏成陰,碑刻林立。

道家文化

常山是中國最著名的道教聖地。其道教文化歷史悠久,高道眾多,理論宏富,首創宗派,影響深遠,是我國的寶貴的人文資源。其中早起為方士活動,後茅山派天師道全真教等道家派別均有活動。道教視恆山為神仙所居,是道士 修行的洞天福地,稱其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名總玄洞天。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 ·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五北嶽常山洞,周回三千里,號曰總玄洞天。在恆州常山曲 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北嶽真行圖》說北嶽恆山,在定州曲陽縣(山即常山),是長桑公真人得道之處,天涯、崆峒二山為副。岳神姓晨諱咢,封號"安天元聖帝"。北嶽者,主世界江河淮濟,兼四足負荷之類,管此事也。北嶽真行圖
女道士昌榮隱居之地,昌榮自稱殷女,食松柏籽,飲山泉水,採挖中草藥,為山下百姓治病,往來山上山下二百餘年,容顏如童,百姓們非常感激她,熱情稱她為少容姑娘。茅山派祖師茅盈"年十八,遂棄家委親入於恆山,讀老子《道德經》及《周易傳》,採取山術而餌服之。漢明帝時,恆山道士桓文度等人反對佛教在中國傳播,上書朝廷。史書《後漢書·襄楷傳》:"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乾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李皎為寇謙之弟子,遂服氣絕粒數十年,隱於恆山。年九十餘,顏如少童。《大唐新語》載,張果老先生者,隱於恆州枝條山,往來汾晉。時人傳其長年秘術,耆老鹹雲:"有兒童時見之,自言數百歲。"則天召之,佯屍於妒女廟前,後有人復於恆山中見。八仙之一張果老在河北還有很多仙跡,其中較為著名的還有過趙州橋的故事。
金元時,有更多全真教道士住神仙山。張三豐在恆山修道十六年,作《恆宗》《悠悠歌北嶽作》等時至元三十一年(1294)甲午歲也。陳志益,號重顯子,師邱處 機。曾住持葛公山清虛宮,後來恆山,於大定九年(1169)建淵靜觀以居。大定十二年 卒,年八十一。此外,見於金元碑刻者,又有任恆山各宮觀之提點道士多人,如杜志 寥在蒙古憲宗時任真君觀(廟)提點,於憲宗二年(1252)至世祖至元二年(1265)間 重建真君觀。孫道微、趙道祥、彭正忠在元英宗、泰定帝間任北嶽廟住持、提點,代皇帝建醮祭禱北嶽。曲陽恆山舊時建有一批宮觀。最 早者為北嶽觀。
一說認為白毛女的原型出自神仙山周邊廣為流傳的白毛仙姑。

佛家文化

常山與佛教也有較深的淵源,佛家稱神仙山為青峰埵。東晉十大名僧之一的釋道安(公元312-385年),於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率500名信眾至恆山山建寺院傳教說法。後為一代佛壇宗師的慧遠及其弟慧持,亦來神仙山學道受戒,形成以道安為核心的恆山佛教僧團。所建金龍寺內建有萬餘尊銅佛像,其中一彌勒佛,體型碩大無比,堪與樂山大佛比肩,一隻耳朵眼內即能容下四個人坐著打牌。遺憾的是,後來由於連年征戰,天災頻繁,道安師徒無法在河北立足,遂率信眾遷往河南。從此,古北嶽恆山上的寺、庵日趨冷落。現存佛教寺院遺蹟36處,除金龍寺外,還有石猴寺、上寺、石城院坡寺、觀音庵、菊花石堂庵等。有意思的是,這些古代佛教遺址的名字,2017年成了古北嶽恆山周圍村莊的名稱。
五台山與常山相鄰,一直視常山為青峰埵,有"左鄰恆岳,秀出千峰"之說。《廣清涼傳》載有無恤台。常山頂是也。昔趙簡子,名無恤,曾登此山觀代國。下瞰東海蓬萊宮。觀神仙之宅。此是普賢菩薩。於中止住。雲霞出沒。往來五台。登台者。多見靈瑞。綠斯聖跡故。號為東埵也。徐霞客游五台山時,老僧石堂說"其正東稍北,有浮青特銳者,常山也。"明確指出常山就是北嶽恆山。

軍事文化

常山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古代中國常常面臨來自北部草原的威脅,常山也成為守衛中國的一道屏障。從恆山載入歷史以來,就伴有濃厚的軍事色彩。《史記·趙世家》:趙簡子告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上。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毋恤還曰:已得符矣。簡子曰:奏之。曰:從常山上臨代,代可取也。又《楚世家》:張儀說楚曰,秦地半天下,席捲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同時神仙山本身地勢險要有倒馬關,是長城內三關之一。[2]以後歷朝歷代中,常有關於戰爭的描寫,劉琨在五胡亂華之後,曾收恆山中山之兵,力圖恢復中原在常山北側飛狐(淶源)一代活動。其中唐朝郭子儀在常山之南擊潰安祿山最為著名。
常山率然蛇還衍伸出了常山蛇陣,常山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有明的陣法之一。《孫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 常山 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三國 魏 曹植 《魏德論》:"惟我聖后,神武蓋天,威光佐掃,辰彗北彎,首尾爭擊,氣齊率然。"
常山也衍伸出忠義文化,由於神仙山所處位置,在抵禦外族中,常常起到華夏精神支柱作用。冠以常山為名的人有常山趙子龍和顏常山顏杲卿,兩人皆以忠義稱著,受到歷代尊崇。同時北宋期間,神仙山成為宋遼邊界線,是抗遼最為激烈的地方,有關於楊家將抗遼的歷史故事,並在倒馬關旁建有六郎廟,紀念楊家將抗擊遼國的事跡。同時漢化後的金國在面臨蒙古人入侵之時,封最具實力的抗元勢力首領武仙為恆山公,以期能夠抵禦蒙古人入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