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孟子關於心性修養的範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孟子關於心性修養的範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性命
  • 提出者孟子
  • 定義:性,本指人性,這裡指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之根本特徵;命,指不可抗拒的客觀決定力量
性,本指人性,這裡指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之根本特徵;命,指不可抗拒的客觀決定力量。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種根本善,乃性所固有,非本來無有而勉強練成的。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反過來,口好味,耳好聲,目好色,雖是人生而俱有的本能,但非人之所以為人者,故不得謂為人之性。所以孟子說:“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性和命的區別在哪裡呢?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可見性與命的區別在“求在內者”與“求在外者”。聲色味臭等物質欲利的追求,是求在外者,而仁義禮智等德性,是求在內者。在這基礎上,他把前者歸之於命,雖然他也承認這也是性,但卻“不謂性也”。後者因為是天賦的,所以也算是“命”,但“不謂命也”。孟子強調性、命的不同,是要求人們對仁義禮智等善性盡心修養,對耳目聲色等物質欲利要安分順命,不可妄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