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賀氏(桿)菌

志賀氏(桿)菌

1898 年首先發現志賀氏(桿)菌,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志賀氏(桿)菌,主要是通過攝取(糞便-口的污染)食物感染,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瀉(水腹瀉)、 發燒、 噁心、 嘔吐、 胃抽筋、 腸胃氣脹和便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志賀氏(桿)菌
  • 拉丁學名:Shigella
  • 別稱:痢疾桿菌
  • :細菌界
  • 症狀:腹瀉、 發燒、 噁心、嘔吐、便秘
介紹,分類,傳播途徑,發病機理,臨床表現,治療方法,鑑定,

介紹

志賀菌是革蘭氏陰性細菌,非孢子形成的桿菌與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
密切相關的一個屬。兩地代理人原因,志賀菌對靈長目動物有病理作用,而其它哺乳類動物則無致病性,痢疾導致疾病。志賀氏菌僅發現人和猿中,感染後通常會導致痢疾。Kiyoshi Shiga,在1898年首先發現志賀氏(桿)菌,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志賀氏(桿)菌

分類

志賀氏桿菌共有四個血清組。分別為:
血清組 A:
痢疾志賀菌(S. dysenteriae)
血清組 B:
福氏志賀菌(Shigella. flexner)
血清組 C:
鮑氏志賀菌(S. boydii)
血清組 D:
宋內志賀菌(S. sonnei)
血清組A-C其生理類似,而血清學D在其生物化學新陳代謝試驗中明顯區別與其他3個血清組。前三個血清組為志賀氏桿菌常見的亞型。而福氏志賀菌為最常見的感染病毒,其案例大於60%發生在開發中國家,77%發生在已開發國家。而宋內志賀菌只有15%的案例發生在開發中國家;和痢疾志賀菌通常導致痢疾等流行病,特別是爆發於難民營中。

傳播途徑

人與人的傳播,通過攝入污染過的食物,很低的劑量即可感染。

發病機理

志賀氏桿菌感染主要是通過攝取(糞便-口的污染)食物,根據不同的人群和年齡通常情況下只需攝入100個左右的病原菌即可導致感染髮病。志賀氏桿菌導致的痢疾主要是由於腸道上皮黏膜被破壞(特別是盲腸和直腸)。一些系可以產生腸毒素和志賀氏毒素,與大腸桿菌細菌外毒素類似。志賀氏毒素和細菌外毒素均可導致溶血尿毒綜合徵。
志賀氏桿菌入侵寄主主要通過大腸上皮黏膜,利用三級分泌系統作為一個生物吸收器效果。細菌插入IpaD蛋白進入細胞,促使細菌入侵和利用IpaB和IpaC蛋白導致溶解細胞壁。並且利用IcsA蛋白使其菌體運動並造成細胞與細胞之間傳播細菌的目的。

臨床表現

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瀉(水腹瀉)、發燒、噁心、嘔吐、胃抽筋、腸胃氣脹和便秘。大便可能包含血液、粘液或膿。在極少數情況下年幼的兒童可能癲癇。症狀潛伏期可達一周之久,但最常開始為感染後二至四天。症狀通常幾天后消失,但零星病例表明志賀氏桿菌可以持續幾個星期之久。志賀菌是導致全球範圍內的反應性關節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志賀氏肝菌的併發症通常為溶血性尿毒症,表現為血便;和腎衰竭(通常由於病原菌的毒素通過血液循環流入腎內);中樞神經系統失調(Central nercous system disturbance)。

治療方法

一般案例通常用口服補液和電解液;嚴重痢疾治療可用靜脈注射或抗體治療如:氨苄西林、TMP-SMX或氟喹諾酮類藥物環丙沙星和相對補液等。

鑑定

志賀氏桿菌是靜止的而且非乳糖酵解(然而宋內志賀菌可乳糖酵解)。此菌不產氣而且為生物化學惰性; 尿素水解為陰性;當接種三糖試管(Triple sugar)培養後:K/A,gas陰性;H2S陰性;吲哚反應混合(兼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