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非可培養狀態

細菌的活的非可培養狀態(VBNC)實指在不良環境條件下,或在培養基上於常規條件下培養時,整個細菌細胞縮小成球形,但仍然具有代謝活性及致病力的活菌的一種"休眠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活的非可培養狀態
  • 外文名:viable but non-culture
  • 環境:低溫,低養分,HOCl等
  • 特性:不生長繁殖
主要介紹,主要區別,

主要介紹

生物學特點:細菌細胞比前者體積明顯縮小,形態由桿狀變成了球形,但細胞膜和細壁是完整的,不是細菌L型,,體內較少核糖體.。有些致病菌喪失致病力。目前,已有30餘種菌被證實可以進入活的非可培養狀態,常見的有: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腸炎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空腸彎曲桿菌、產氣腸桿菌、糞鏈球菌、肺炎桿菌、宋內志賀氏菌、創傷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這些細菌均為革蘭氏陰性細菌。人們已開始對革蘭氏陽性菌進行研究,但由於方法的限制,到目前為止,還無法確認革蘭氏陽性菌可培養菌數的迅速降低是否也是由於進入了該狀態。
不少研究者懷疑,細菌的VBNC似乎是細胞的“類芽孢”階段。但徐懷恕等(1997)認為非可培養細胞與芽孢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能形成芽孢的枯草桿菌的芽孢是細胞發育的某一個階段在細胞內形成的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結構,它具有厚而緻密的壁,一般來講對不良環境具有較強的抗性。從電鏡下可看到芽孢因具有高密度壁,而呈現較深的顏色,但細胞仍維持原有的形狀,並不因芽孢的出現而改變。而非可培養狀態的細胞形態發生了變化,並且由於細胞核心酸物質密度的降低而顏色較淺。因此,可以認為非可培養狀態並不是芽孢。

主要區別

VBNC與L型細胞的區別:細胞在某些環境條件下能形成變異型即細胞L型。細胞L型沒有完整的細胞壁,細胞呈球形,桿狀及絲狀體等多形態。蔣玖等曾通過氨節青黴素誘導法和魚膽汁誘導法得到霍亂弧菌的細胞L型。但徐懷恕等(1997)通過電鏡,觀察了382個非可培養狀態的霍亂弧菌細胞,發現每個細胞的細胞壁都是完整的.因此他們認為非可培養的霍亂弧菌不是細菌L型。
目前檢驗檢疫系統流行的微生物學檢驗主要是用常規培養法。由於細菌活的非可培養狀態的存在和發現,常規法所得結果的可靠性應重新審查,因為常規培養法不能檢測出在自然界中實際存在的、仍然具有毒力的、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復甦的非可培養狀態的致病菌和糞便污染指示菌。很大比重的進出口食品為冷凍食品,由於低溫、乾燥等物理、化學因素的影響,很多細菌可能以活的非可培養狀態的形式存在。這些常規法檢測不出來的細菌對人們的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應引起檢驗檢疫系統細菌檢驗人員的高度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