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
徽茶產於黃山腳下的
古徽州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潤降水充沛,適合茶葉的生長與栽培。黃山是聞名中外的茶葉之鄉,近年恢復、開發的新老名茶有30多個品種,其中祁紅、屯綠多次榮膺國際金、銀獎;
黃山毛峰、頂谷大方均在中國十大極品名茶之列;黃山銀鉤、祁紅工夫茶等四個品種,被選為國家外交名茶。
活動
2018年11月17日至12月2日,舉辦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2018新加坡·中國安徽文化年”活動。展覽選取與徽茶、徽茶文化相關的展品約50件(套),包含古籍文獻、茶器茶具、茶葉標本、制茶器具等;並選取與徽茶有關的名詩佳句、名人軼事、風光圖片等製作成圖文展板,展示徽茶的歷史淵源、製造工藝以及徽茶文化和徽茶貿易等。
始祖
介紹
松蘿茶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創於明初,松蘿茶產於休寧城北的15千米的松蘿山,山高882米,與琅源山、金佛山、天保山相連。山勢險峻,石壁懸空,峰巒聳秀,松蘿交映,蜿蜒數里,風景秀麗。唐時松蘿山有松蘿庵。茶園多分布在該山600-700米之間。此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常年雲霧瀰漫,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所長茶樹稱“松蘿種”,樹勢較大,葉片肥厚,芽葉壯實,濃綠柔嫩,茸毛顯露,是加工松蘿茶的上好原料。
史料
松蘿茶古今聞名。 松蘿山在唐朝、就有產茶的記載,而松蘿茶的盛名遠播是在明代。明代馮時可的《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近出松蘿萊最為時尚。…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氣甚香,味更清,然於虎丘,能稱仲,不能伯也”。明代,飲松蘿茶已成為一種時尚,因其香味比虎丘茶好,故而愛者甚眾。 明代袁宏道有“近日徽有送松蘿茶者,味在龍井之上,天池之下”的記述。明代謝肇浙云:“今茶之上者,松蘿也,虎丘也,羅岕也,龍井也,陽羨也,天池也。”清代冒襄 《岕茶匯抄》云:“計可與羅岕敵者,唯松蘿耳。”清代江澄雲 《素壺便錄》 中亦云:“茶以松蘿為勝,亦緣松蘿山秀異之故。山在休寧之北,高百六十仞,峰巒攢簇,山半石壁且百仞,茶柯皆生土石交錯之間,故清而不瘠,清則氣香,不瘠則味腴。而製法復精,故勝若地處產也。”又云:“
徽茶首推休寧之松蘿,謂出諸茶之上,夫松蘿妙矣。”清代吳嘉紀在《松蘿茶歌》 中有“松蘿山中嫩葉蔭,卷綠焙鮮處處同”之句,讚譽松蘿茶品質。
品種
地處黃山山脈的徽州是聞名中外的茶葉之鄉,近年恢復、開發的新老名茶有30多個品種,其中祁紅、屯綠多次榮膺國際金、銀獎;黃山毛峰、頂谷大方均在中國十大極品名茶之列;黃山銀鉤、祁紅工夫茶等四個品種,被選為國家外交名茶。
黃山毛峰
中國歷史名茶之一,徽茶,屬於綠茶。產於安徽省黃山。由清代光緒年間謝裕泰茶莊所創製。每年清明穀雨,選摘初展肥壯嫩芽,手工炒制,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黃金片)。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於新制茶葉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鮮葉采自黃山高峰,遂將該茶取名為
黃山毛峰。
黃山金毫
黃山金毫,產地茗洲,與
祁紅香螺及
祁紅毛峰,並稱“
祁紅三劍客”。黃山金毫為三劍客之首,在明代時黃山金毫被稱為金玉香茗。黃山金毫採摘於原生茗洲茶樹,生長於原生態的茗洲古村中,位於神秘的北緯30°線上,海拔600-800米的原始森林中,該地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植被保護完好,水質絕佳,含適度礦物質,空氣純淨濕潤,四季分明,竹林山花野果樹木相得益彰。原生茗洲茶樹天性高貴,其生長區域周圍少有雜樹,常與銀杏、紅豆杉、原生菩提、金絲楠木等珍貴樹種相伴。清明節前無雨期,也是黃山金毫的採摘期(雨後茶葉芽芯會因雨水的過多而使受損),成茶後的黃山金毫,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葉芯金黃瑩亮,嫩芽茸毛濃密,浴湯後條形一葉俊俏如眉,湯色如油晶瑩剔透,口感溫潤順滑,清芳並帶有蜜糖香味,更蘊含著蘭花香,自然馥郁,雋永持久,葉底(泡過的茶渣)烏潤紅亮。清飲最能品味黃山金毫的雋永香氣,即使添加鮮奶亦不失其香醇。
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中國歷史名茶。著名紅茶精品,簡稱祁紅,產於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石台、黟縣等地。“祁紅特絕群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祁門紅茶是紅茶中的極品,享有盛譽,是英國女王和王室的至愛飲品,高香美譽,香名遠播,美稱“群芳最”、“紅茶皇后”。
茗洲炒青
茗洲炒青是“屯綠“中的極品,歷史上列為休寧”四大名茶“之一。清末遠銷穗、滬、杭,深受廣大顧客讚賞。
茗洲茶產於茗洲村,瀕臨率水的一片河曲洲園,海拔200米以上,群山三面環抱,一面臨水,土壤深厚肥沃,氣暖溫暖濕潤,具有“晴天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的特點,茗洲茶條索緊結,壯實勻整,鋒毫顯露,香高持久。茶葉醇厚甘美,湯色嫩黃清澈,葉底黃綠明亮,享有“頭泡青、二泡濃、三泡不減味、四泡味亦醇”的評譽。
屯溪綠茶
屯溪綠茶簡稱“
屯綠”,又稱“眉茶”。屯溪綠茶的集中產區在黃山腳下休寧、歙縣、婺源、績溪四縣,以及祁門裡的東鄉等地。黃山茶鄉所產的各種綠茶由“屯溪”集散、輸出、因此,統稱“屯溪綠茶”。屯溪綠茶為我國極品名茶之一。主要產地有休寧、歙縣、婺源、績溪等地。因歷史上在屯溪加工輸入出,故名“屯綠”。“屯綠”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即在國際市場上首露頭角,1913年已遠銷歐美各國。曾被譽為“首屈一指的好茶”、“綠色金子”。
頂谷大方
頂谷大方,又名竹鋪大方、拷方、竹葉大方,它對消肥減胖有特效,故被譽為茶中的。減肥之王”。大方茶產於歙縣的竹鋪、金川 三陽等鄉村,尤以竹鋪鄉的老竹嶺、大方山和金川鄉的福泉山所產的品質最優,被譽稱頂谷大方。
金山時雨
金山時雨為上品綠茶,創名於清道光年間,原名“金山茗霧”,貢品,績溪縣上莊鎮上金山產。“時雨”,徽州一種名茶的代名詞,品名“金山時雨”。它產於著名學者
胡適先生故鄉———績溪縣上莊鎮上莊的鄰村上金山。早在清代末年,“時雨”就由上海“汪裕泰茶莊”獨家經銷。到了民國初年,“時雨”已銷往香港、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此,“時雨”揚名海內外。
婺源綠茶
婺源綠茶歷史悠久,唐代著名茶葉專家陸羽在《茶經》中就有“歙州茶生於婺源山谷”的記載。《宋史·食貨》婺源的謝源茶列為全國六種名茶“絕品”之一。明清時代,曾列為向朝廷進獻的“貢茶”。明朝時,婺源縣每年進貢的茶葉2500公斤左右。 “婺源綠茶”從十八世紀開始就已進入國際場,乾隆年間,外銷到
英國;
鹹豐年間, 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號,共制綠茶數千箱運往
香港銷售,獲利極豐。“俞德盛”茶號所制“新六香”綠茶還遠銷
西歐。光緒年間, 茶商俞傑然建“祥馨實業花園”,種植珠蘭,茉莉數千盆,為窨制花茶用。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烘青綠茶類的尖茶中之極品名茶。尖茶是安徽的特產,盛產於太平、涇縣。品質好的尖茶稱為“魁(奎)尖”,尤其以太平三合猴村、猴崗和顏家三個自然村,在猴坑一帶的高山尖茶品質量最優,故稱“猴魁”,意思是長在猴坑的尖茶“魁首”。
猴魁的創製約在本世紀初,當時,金陵長春茶葉店到產地訂購尖茶,發現猴坑所產的尖茶品質特優,不惜重金請當地茶農王文志揀山選采細嫩的茶芽,精製成魁尖,專用錫罐裝運南京高價銷售,從此被譽以“猴魁”的芳名。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膺一等金質獎章。猴魁的色、香、味、形獨具特色,有“刀槍雲集”、“龍飛鳳舞”之譽。入杯沖泡,芽葉成條,或懸或沉,香氣高爽襲人,滋味鮮醇回甜。 猴魁產地自然環境極為優越,猴坑一帶位於黃山山脈延伸地帶,花草遍地,山下是太平湖婉蜒其境,形成天然的小盆地氣候。猴魁茶鄉地處九華山和黃山之間,當你在太平湖上戲舟時,品嘗猴魁的風味,自覺融入了一片詩情畫意的天地。
商號
前世今生
徽州茶商,指經營茶業的徽州商人。茶業為徽商經營的
四大行業之一。徽州植茶始於南朝,唐代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產茶區。徽州商人四出經營茶葉,史料可查,始於明代。而徽州的茶葉買賣是很早的。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曰:“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說明原屬祁門之浮梁,遠在1100多年前就已成為茶葉的集散地。862年,歙州司馬張途在《祁門縣新修閻門溪記》一文中記載:“
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由給食、供賦,悉恃祁之茗,色黃而香。賈客鹹議,逾於諸方.”可見當時祁門茶市相當興隆。當時
祁門縣山上遍植茶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業茶為生,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茶商雲集。宋代《貢茶錄》所說的:“
早春英華,來泉勝金”,諸名茶皆出自徽州。
明清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時期,徽州茶葉的銷售大增,於是茶葉貿易遂成徽商經營的“巨業”,徽人中也出現了不少“世守其業”的專業茶商。清乾隆年間,徽商在北京設有茶行七家,茶商字號166家,小茶店達數千家,在津、滬開茶莊也不下百家,在漢口、九江、蘇州、上海等長江流域的城市中,幾乎到處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動。浙江烏青鎮的茶葉店幾乎全是徽商開設的。清朝在江西發放茶引,徵收茶課的事務大部分都交由徽商辦理。徽商經營茶葉,有茶號、茶行、茶莊、茶棧等多種類型,"茶號"猶如現在的茶葉精製廠,從農民手中收購毛茶,進行精製後運銷,"茶行"類似牙行,代茶號進行買賣,從中收取佣金,"茶莊"為茶葉零售商店,以經營內銷茶為主,後期亦少量出售外銷茶。"茶棧"一般設在外銷口岸,如上海、廣州等地,主要是向茶號貸放茶銀,介紹茶號出賣茶葉,從中收取手續費。徽州茶商以婺源人和績溪人為多,尤以績溪人在上海創立的“汪裕泰”“程裕新”茶號最為著名。
茶號系季節性經營,然徽州茶商並不閒暇。他們多半兼營其它行業,或開錢莊、布店、南貨店,或為木材、糧油行商.在上海茶界的鄭鎰源,洪純之兩巨子,就分別兼營錢莊和綢、瓷業。一些中小茶商,在茶季來臨,資金重點投入茶葉,茶葉脫手,又在滬、杭採購各類商品回徽州販賣,所以徽州茶商大都家大業大,根基甚牢。
輝煌歲月
徽商的內銷茶經營,謂之“茶莊”,明代即有茶葉運銷京津,邇後遍及東北、魯、豫、江、浙、滬等地。清代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時期,乾隆年間,徽商在北京設有茶行7家、茶莊千家以上,在津、滬開茶莊也不下百家。茶葉經營日盛,由大城市延伸到小城鎮,江、浙等一些小鎮也有了徽籍人開的茶店。其時王茂蔭的祖父王槐康就在通縣開設森盛茶莊。當時,內銷茶花色品種甚多,有松蘿、六方、毛峰、烘青、炒青等數類數十種,後又有各種花茶,所以有“茶葉賣到老,名字記不清”之說。茶商在外開茶莊、茶行很快發跡者,各地均有,明清歙人吳景華、吳永祥、吳熾甫在京經營茶葉,均成為赫赫巨富。
徽商的外銷茶經營,謂之“洋莊”,始於清嘉道前後。當時英國控制印度,大量鴉片輸入我國,換取絲茶。徽商開始是“漂廣東”,由於海禁,當時買賣雙方只能在船上做交易,價格茶商可以自主,因之利潤較高,謂之“發洋財”。五口通商以後,交易地點慢慢轉移到上海。婺、休、歙三縣茶商以新安江運輸方便,集中在
屯溪設號精製,得名“
屯綠”,銷往俄國和歐美國家。在“屯綠”外銷興盛的1920年,屯溪茶號達109家之多,故有“
未見屯溪面,十里聞茶香,踏進茶號門,神怡忘故鄉”和“
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裝茶”之詩句。1875年,自閩罷官回鄉的餘干臣,在祁門按“閩紅”的製作方法,改“綠”為“紅”,從此,祁門功夫
紅茶開始問世,銷往國外。“祁紅”茶號也發展到近百家。1915年,“祁紅”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膺金獎。
雪雨風霜
歷來茶商均是各自經營,清末吳俊德、洪其相發動建立六邑茶務總會,才有了茶商組織。30年後改為茶葉公會,但都是辦理日常事務,並不研究生產經營。且徽州茶商素無外貿機構的設定,這就給外商造就機會,操縱市場,儘量壓低外銷茶價,有些茶棧也從旁以回收貸款等方式施加壓力,迫使外銷茶商就範。抗日戰爭開始,渠道不暢,外銷阻滯,“祁紅”與“屯綠’出口日漸減少,1944年,由最高收購26萬擔,下降到不到8萬擔,當時,多少茶商為之衰嘆!
名人典故
宋代徽商朱元經營茶業,遇蔡京改茶法,說其私販茶葉有罪,因而下獄。元代敏人畢仁16歲便在廬州開設茶葉店,充當坐賈。其父畢天祥則每年運茶數百引,充當行商。坐賈與行商結合,獲得商額利潤,知名於時。
張文卿(1867-1931年),歙縣定潭人。著名的北京
張一元茶莊創辦者。文卿出身貧苦農家,光緒十年(1884年)到北京榮泰茶行當學徒。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擺茶葉攤。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花市大街開設張玉元茶莊,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觀音寺路開設張一元茶莊,1912年在前門外大柵欄開設張一元文記茶莊,成為名揚華北、東北的大茶商。1952年張一元茶莊與張一元文記茶莊合併,1956年公私合營後撤點。1980年代以後,北京前門大柵欄,又掛起了“張一元”的老字號招牌。
汪裕泰,即為汪裕泰茶莊
,始創於清鹹豐年間,創始人為著名
徽商汪立政。據資料載,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祖籍徽州績溪、年僅十二歲的汪立政走出家門,隨族人赴開發不久的上海灘從藝學商。鹹豐元年(1851年)始做茶葉小本生意,其後經祖孫三代120年的努力,先後在上海、 杭州、蘇州等地創辦茶莊、茶行、茶棧20餘爿,其中上海的汪裕泰茶莊最為著名。汪裕泰茶莊在上海共有七家分號,其中第三茶號為汪立政的兒子汪惕予於1869年所創。四馬路即今福州路
誤用
“徽茶”作為“徽州茶”的簡稱,在專門的研究領域並不是一個學術名詞,這一點與
徽菜、
徽墨不同,由於在歷史和學術上沒有明確的定義,就給“徽茶”誤用提供了方便之門。
徽州在歷史上影響很大,徽商在明清時期更是執中國商界之牛耳,因此“徽” 字號的品牌效應較為突出,而安徽省省名中的“徽”字本就源於“徽州”,因此在安徽省內打“徽”字牌的現象層出不窮。“
徽派”、“
徽商”都被用來代指和安徽全省相關聯的事物,前者如安徽建築業以“復甦徽派建築”為名開展對外宣傳,後者則以2007年
合肥、蕪湖、
安慶、馬鞍山、淮北、
蚌埠6家城市商業銀行和六安、
銅陵、淮南、
阜陽的7家城市信用社合併組建成“
徽商銀行”最為典型。出於對“徽”字號品牌效應的追求,加之受到“徽派”、“徽商”被廣泛用於當代安徽工商業的實踐,原本應當稱為“皖茶”的安徽茶葉,就被某些商家
有意無意地誤用為“徽茶”。由於“徽州”作為地級行政區劃名已於1987年的
徽州改名事件被“黃山市”替代,安徽省工商界、文化界使用“徽”字號並不與原徽州的主體——黃山市的行政資源相衝突,因此近年來“徽”字號涵義上的擴大愈演愈烈,徽茶指代皖茶的現象也常見諸各級媒體和商家,這種混淆“安徽”與“徽州”的做法,受到了諸多有識之士的抵制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