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縣紫皮大蒜
- 產地名稱:甘肅省隴南市徽縣
- 品質特點:汁液粘重、芳香濃烈、辛辣適口、營養豐富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2136號
- 批准時間:2014年7月28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特徵,內在品質指標,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條件,氣候特點,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徽縣紫皮大蒜單個重50克-75克、瓣皮烏紫、形狀玲瓏、鱗瓣飽滿、肉質脆嫩、汁液粘重、芳香濃烈、辛辣適口。
內在品質指標
徽縣紫皮大蒜營養豐富,其中營養成分含量為:揮髮油≥0.15毫升/100克,大蒜素≥187毫克/100克,維生素C≥11毫克/100克,微量元素磷≥88毫克/100克,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營養成分,對提高人體免疫力、殺菌、抗病毒、抗衰老、調節內分泌具有獨特作用。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徽縣地處南北秦嶺之間的下陷盆地,徽縣紫皮大蒜產地土壤主要以褐土類黃土為主,土質疏鬆、結構好、有機質含量高,中性略鹼pH6.5-8.5,平均有機質含量1.18%,含氮量0.088%,速效磷5.38ppm,速效鉀139.13ppm,碳氮比8.22,土層深厚、易耕作、易排水、土壤中重金屬含量低、無農藥殘留、適宜於徽縣紫皮大蒜的種植和生長。
水文條件
徽縣雖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但因處於南北秦嶺之間的下陷盆地,夏秋季西太平洋溫濕氣流從東南峽谷輸入,在高山環抱的徽成盆地中受到地形阻攔成為降水之源泉,年均降水量745.8毫米,作物生長期降水充足穩定,年均乾燥度為0.91,屬濕潤地區。徽縣系嘉陵江上游,全縣有大小河流645條,全長2261千米,河流密度0.83、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一江六河”,即嘉陵江、永寧河、洛河、千河、西河、麻沿河、東溝河。地表徑流總量19.86億平方米,地表水質pH8-8.5,重金屬含量低、酚、氰、汞、鉻等有毒元素均小於0.05,砷元素未發現,大部分水質為1-2級,地下水位高、含量大。因此,徽縣農業即為雨養農業。徽縣紫皮大蒜產區因處盆地中部,生產所需用水即為天然降水。
氣候特點
徽縣雖地處內陸北暖溫帶,但由於獨特的盆地結構,夏秋易留住北上的西太平洋暖濕氣流,冬季能阻攔住穿過黃土高原南下的西北利亞寒流,加之境內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高,所以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自古被稱譽為“隴上小江南”。全縣年均氣溫12℃,年際變差小,氣溫最高的7月份月均為23.40℃,最低的元月份月均為-0.50℃,≥10℃的有效積溫3791.70℃,無霜期210天,年均日照時數1726小時。徽縣紫皮大蒜產區因處於盆地中部,氣候更好,適宜於秋播越冬紫皮大蒜生長。
歷史淵源
徽縣紫皮大蒜的栽培歷史悠久綿長,從當地出土的現存於徽縣文化館的兩隻“西漢青銅蒜頭壺”就可推知,漢代時徽縣先民就認可和喜食大蒜。
另據《徽縣誌》230頁26行史料記載,當地明代前就有栽培紫皮大蒜,占有居家菜園一畦,多為自產自銷,偶有少量產品從南路通過嘉陵江永寧埠碼頭,沿江水向下游陝南、川北之地運銷,從西路通過徽、成、康、武茶馬古道向甘南藏區行銷。
1979年,泥陽鎮供銷社為完成逐年加大的供給任務,投資扶持泥陽大蒜基地建設,當年鼓勵柳巷、李磨、苟莊等村連片種植1900畝,年底以蒜苗、蒜苔、蒜頭為主的“三蒜”收入達到25萬元,壯大了集體經濟,從此拉開了規模化種植“三蒜”的帷幕。從包產到戶至1992年,受效益驅動和政府引導,種植面積逐年擴大。
從1993年開始,由於徽縣紫皮大蒜在西北市場日益走俏,價格逐年升高,蒜頭收穫後還能種夏玉米,民眾種植熱情高漲,產區由洛河流域迅速向千河流域的伏鎮、栗川鄉擴延,伏鎮川的數萬畝稻田一時為之起旱,改為蒜地。到20世紀末,紫皮大蒜產區已越過徽縣東西界山——架子山,在西河流域的銀杏鄉、城關鎮、水陽鄉也開始大片種植,全縣種植采苔采頭蒜田4萬畝,采苗蒜地3萬畝。
21世紀以來,徽縣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大蒜產業發展,先後出台了《徽縣川平地退出小麥創建高效田實施方案》、《關於加快全縣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徽縣百名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到村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檔案,把大蒜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這一時期,徽縣大蒜產業不僅迎來了大規模發展的高潮,而且徽縣紫皮大蒜也開始了質量的提高和品牌的創造。
2003年,以甘肅省列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縣建設為契機,徽縣加快了無公害大蒜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品牌商標註冊步伐,制定了無公害大蒜地方試行標準,並大面積推廣。
2004年以來,徽縣蔬菜站先後承擔了甘肅省列《徽縣大蒜主要病害綜合防治新技術示範》、隴南市列《徽縣紫皮大蒜品種提純復壯研究》、徽縣列《種蒜脫毒試驗研究》等課題,對大蒜的主要病害白腐病、葉枯病形成了一套綜合防治技術,攻克了蒜瘟病難題,研究成果填補了隴南大蒜病蟲害防治技術上的空白,達到了省內先進水平。
2005年,在獲得無公害大蒜的基礎上,又申認成功了A級綠色食品大蒜,註冊了“隴珍”、“綠箭”、“神翠”、“紫衣”等“三蒜”專用商標,產品向專業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邁進。在百名科技人員下百村活動中,將32名中級以上科技特派員派入大蒜生產重點村,為“三蒜”產業基地的鞏固、質量的提高把脈、開方。
2009年,為了加快“三蒜”產業化發展,徽縣加快大宗農產品綠色認證,當年共完成了1.5萬畝,6780噸綠色食品大蒜的認證工作,獲得了綠色食品證書。
徽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在獲得無公害大蒜、綠色食品大蒜的基礎上,為加大原產地保護,又列專項資金,開展了”徽縣紫皮大蒜”的地理標誌產品登記工作,並在伏鎮工業園區與外地投資商恰談5萬噸“三蒜”加工項目,科研、制種、種植、加工、包裝、銷售、認證、原產地保護等一條龍產業鏈逐漸完備。
生產情況
2006年,徽縣共種植2.6萬畝大蒜。
2007年,徽縣共種植2.9萬畝大蒜,其中泥陽鎮大蒜、蒜苗種植面積5500多畝,僅大蒜面積就占5000多畝,而且全部實現了地膜覆蓋和良種化,使大蒜產量和蒜薹產量明顯提高。
2009年,徽縣2.81萬畝大蒜總產量達3645萬公斤,總產值7839萬元。
2010年,徽縣共種植3.1萬畝大蒜,總產量1.4萬噸,總產值達8525萬元。
2013年,徽縣種植大蒜4.5萬畝,產出蒜薹1350萬公斤、大蒜3150萬公斤,總產值達到1.89億元。
2014年,徽縣紫皮大蒜種植面積達4700公頃,蒜頭、蒜薹、蒜苗總量為10萬噸,產值2.12億元。
2017年,徽縣大蒜種植面積4.5萬畝。
產品榮譽
2003年,徽縣紫皮大蒜取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2005年,徽縣紫皮大蒜取得A級綠色食品認證。
2007年,徽縣綠色大蒜獲得第十四屆楊陵農高會農業科技項目“后稷獎”。
2014年7月2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徽縣紫皮大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徽縣紫皮大蒜產區位於徽縣偏中西部的洛河流域和千河流域以及西河流域的川壩河谷區和淺山丘陵台田地帶。海拔1000-1100米,產地包括泥陽鎮、江洛鎮、伏家鎮、栗川鄉、銀杏樹鄉、城關鎮、水陽鄉7鄉鎮的103個行政村。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適種範圍
徽成盆地中部海拔在1000-1100米以下,年均氣溫在12.20℃以上的泥陽鎮、江洛鎮、伏家鎮、栗川鄉、銀杏樹鄉、城關鎮、水陽鄉7鄉鎮103個村的川壩河谷區和淺山丘陵台田地帶。
2、種瓣準備
7月中下旬將當年預留紫皮大蒜蒜頭破瓣選種,選擇無霉爛、無病蟲害殘缺、皮色紫紅、瓣背闊圓,瓣形周正,瓣胎潔白玉潤,瓣肉飽滿緻密的鱗瓣作為種子,播種前24小時內用70%多菌靈粉劑拌種消毒,每50千克用藥50克兌水1千克。
3、整地施肥
(1)施肥深耕:因紫皮大蒜生長期長,地膜蓋後追肥困難,所以必須一次性施足肥料,以滿足紫皮大蒜生長的需要,基肥應以優質有機肥和專用肥為主,每畝施腐熟的廄肥1500千克,大蒜專用複合肥100千克,尿素25千克,機耕深翻壓埋。
(2)起壟整畦:將施足基肥的蒜地起成寬60厘米,高10厘米的平壟,畦間距30厘米,以便用幅寬70-75厘米的地膜覆蓋。
4、適期播種
(1)播種時間:根據氣溫變化情況,一般在8月中下旬播種為宜。
(2)開溝播種:在整理好的平畦上用開溝器劃出寬度為15厘米,深度為8-10厘米的播種溝,將經過遴選消毒的種瓣芽尖朝上,以10厘米的間距栽種,每畦栽種4-5行,然後覆土、覆膜做到膜平、膜緊,膜厚一般0.006毫米為宜,畝栽一般10000-12000株。
5、出苗期管理
(1)破孔放苗:播種後一般10天左右開始陸續出苗,待芽尖出土開始頂到膜壁時要人工放苗,以避免燙傷生長點。
(2)噴肥促壯:蒜苗基本出齊展開2-3葉後,可用0.05%磷酸二氫鉀或胺基酸葉面肥噴施,促進苗齊苗壯。
6、病蟲害防治
7、收穫
(1)蒜薹採收:5月上旬當蒜苞長出葉鞘口7-10厘米時可抽采。
(2)蒜頭收穫:采薹後18-20天即可挖采蒜頭。
8、產品初加工
(1)蒜薹包裝:將採收後的新鮮蒜薹在陰涼乾燥處散熱後,用保鮮膜分級包裝,冷鏈運輸或低溫冷藏。
(2)蒜頭初加工:將挖采的蒜頭晾乾,抖淨泥土,待莖葉失去30%的水分後,打辮懸掛於通氣、乾燥、太陽不能直射的地方,待蒜頭外苞皮變白,辮結乾透後剪下蒜頭分級包裝。
- 質量安全規定
徽縣紫皮大蒜在種植和管理過程中,嚴格執行無公害農產品的相關標準。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記和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業投入品,推行標準化生產,切實保障徽縣紫皮大蒜品質和產品的質量安全。
專用標誌使用
1、標誌
(1)徽縣紫皮大蒜劃定的地域保護範圍內的徽縣紫皮大蒜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徽縣紫皮大蒜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徽縣紫皮大蒜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使用標誌,在其產品包裝上統一使用“徽縣紫皮大蒜”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2)每個包裝上應標明產品名稱、產品的標準、編號、商標、生產單位名稱、詳細地址、產地、規格、淨重和包裝日期、標誌上的字跡應清晰、完整準確。
2、包裝、運輸、貯藏
(1)包裝:徽縣紫皮大蒜的銷售,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包裝,用於生產包裝的容器如保鮮袋、塑膠箱、紙箱等須按產品的大小規格設計,同一規格必須大小一致、整潔、乾淨、牢固、美觀、無污染、無異味。
(2)運輸:徽縣紫皮大蒜的運輸,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儘量採取冷鏈運輸。
(3)貯藏:蒜頭一般用100C以下的低溫貯藏,蒜薹一般用2-30C的恆溫貯藏。
歷史文化
1993年,泥陽鎮修建了當時隴南地區最大的蔬菜專業批發市場後,徽縣紫皮大蒜聲名鵲起,鄉間諺語、歌謠隨之產生,流傳最廣的諺語有:“伏鎮的蘿蔔徽縣的蒜,紅川的女娃不用看(即個個都美)”、“徽縣的蒜苗成山山,漢中的蒜苗靠邊邊”,“徽縣的蒜苔隴南春的酒,看著聞著就香破口”,“油餅醮蒜,越吃越顫(美)”;被徽成小曲編入唱詞在年節社火隊演唱的有:“今年秋天我種蒜蒜,明年春天我打辮辮,掛在房檐涼乾乾,等到年關換錢錢”,“江洛香醋泡泥陽蒜,預防你娃腸胃炎,請你吃一瓣,就能解解饞,請你吃兩瓣,就能發發汗,常吃常發身子健,不進醫院不花錢”,“一頭蒜,換塊磚,百頭蒜,換根椽,千頭萬頭建新院,建成新院就把媳婦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