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目連戲(歙縣目連戲)是安徽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單位是黃山市歙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州目連戲(歙縣目連戲)
- 批准時間:2022年5月7日
- 遺產級別:省級
徽州目連戲(歙縣目連戲)是安徽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單位是黃山市歙縣。
徽州目連戲(歙縣目連戲)是安徽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單位是黃山市歙縣。基本情況 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戲劇,級別是省級。傳承保護 2022年5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徽州目連戲(歙縣目連戲)被列入...
栗木目連戲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傳說歸傳說,栗木班源於何時,現在已無從考究。按鄭之珍劇本脫稿時間,應該在明朝萬曆年後期,至少栗木班說是徽州最早最有名的班社了。據文獻記載,栗木班最大的特點是善於表演“盤彩”、“盤秤”等雜耍活動,這些表演與漢代的百戲表演極為相近。起源 早在明代他們就將鄭之珍《新編目...
王秋來,男,漢族,安徽省祁門縣人,目連戲(徽州目連戲)傳承人。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審意見 安徽祁門目連戲在我國戲劇史上久負盛名,上個世紀中葉前後,祁門目連戲與其他地區的目連戲一樣,因某些原因而一度中斷,險些消亡。本世紀初,祁門目連戲經王...
目連戲(南陵目連戲),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2021年5月24日,目連戲(南陵目連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Ⅳ-87。歷史淵源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載:“明初,安徽南陵已有以搬演目連戲為主的戲班”。南陵目連...
二是“淳安說”,此說據《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的編者明安徽祁門人鄭之珍自署“新安高石山人”,而“新安”三國時屬吳,曾經包括浙江淳安、遂安在內,於是有人誤認為鄭之珍為浙江淳安人,紹興目連戲即傳自淳安人所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其實此處的新安是徽州的別稱,徽州,古稱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
目連戲(南樂目連戲),河南省南樂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目連戲(南樂目連戲)是流行於河南省南樂縣民間的一個口述本,其情節、思想內容及主要人物與唐代的目連變文一脈相承。南樂目連戲以民間雜耍為主,綜合戲曲、武術、焰火、魔術於一身,服裝、道具、化妝、表演均有獨特之處,深藏民間,保留...
目連戲(江西目連戲)目連戲(江西目連戲),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重新認定江西省文化和旅遊研究院為目連戲(江西目連戲)項目保護單位。
明目連戲雕板是安徽博物院的一件文物藏品,雕版長27.2厘米,寬20厘米,厚1-3厘米不等,所屬朝代為明朝。文物特徵 每塊雕版從中間相折,即是成書的書芯尺寸。書芯尺寸橫為13.5厘米,縱為20厘米。該套雕版現存179塊,由明代歙縣著名刻工黃鋌、黃鍅根據鄭之珍《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內容採用銀杏木鐫刻而成,...
南陵目連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據縣誌載,明代神學家王陽明和清代文學家金聖歎曾先後來南陵觀看目連戲演出。王陽明評曰:“詞華不似西廂艷,更比西廂孝義全”,由此可見演出時代久遠。南陵歷史悠久,人文炳蔚。石器時代即有先民棲息,自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建縣後,1400多年來,遺有大量聞名於世的...
安徽目連戲唱腔選編 《安徽目連戲唱腔選編》是一本圖書,作者是施文楠。
張占良,男,漢族,1949年生,河南南樂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連戲(南樂目連戲)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張占良祖輩三代均參與目連戲演出,自幼深受長輩影響,熟練掌握目連戲的表演和台詞,1962年拜南樂目連戲第五代傳人蘇尚志為師,經過數年努力,掌握了目連戲的表演、音樂、特技、道具等全部技藝...
明代傳入古徽州後,作為鄉儺的組合活動流行於民間,已有500多年歷史。晚清(另說民國)時失傳的歙北舊宅村疊羅漢,說明疊羅漢在歙縣歷史上並非個例。明末風行的徽州目連戲里有”打堆羅漢”情節,其中一些造型與葉村疊羅漢相似。葉村藝人介紹,當年”打羅漢”,都要演徽戲。晚清時,徽州有”夜不動胡”之說,即白...
祁門原為歙州黟縣和饒州浮梁二縣地,建縣於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劃黟縣赤山鎮和浮梁縣一部設定祁門縣。因城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而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 徽州目連戲 目連戲被稱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以“演出目連救母故事為主”而得名。祁門目連戲現有馬山、栗木、歷溪、環砂4個目連戲班,近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