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木目連戲

栗木目連戲

栗木目連戲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傳說歸傳說,栗木班源於何時,現在已無從考究。按鄭之珍劇本脫稿時間,應該在明朝萬曆年後期,至少栗木班說是徽州最早最有名的班社了。據文獻記載,栗木班最大的特點是善於表演“盤彩”、“盤秤”等雜耍活動,這些表演與漢代的百戲表演極為相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栗木目連戲
  • 類別:一種戲曲劇種
  • 起源:明代
  • 現狀:栗木班有演員30多人
起源,現狀,

起源

早在明代他們就將鄭之珍《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演得像模像樣了。於是,在徽州就有了目連戲“出在環砂,編在清幽,打在栗木”的說法。這“打”就是演的意思。
栗木又稱栗里,因村圍多栗樹而名。王氏始祖遷到栗木還有段故事。栗木的王氏原來居住在江桐源,這裡本來是塊風水寶地。男人在外為官經商,興旺發達,只是婦女在家思夫心切,讓風生先生給點破,於是為官不順,經商不發,男人紛紛回家,以致村落衰敗。一年秋收,族長正在曬穀,一陣龍捲風把他家一筐稻穀捲走了。人們第二天才在一里以外的眠牛坦找到,稻穀一粒不少裝在籮筐里。族長一看,心想可能是先祖給我們重新選定的陽基,於是他讓人栽了一株銀杏樹,若能活了,就在此建村。到了第二年春,銀杏報芽發枝,族長便帶著人們遷居下來。
為了牽制這頭“牛”的風水,們人在村東砌了一條80米長的石畔,又在石畔前砌了一座6米見方,高2.5米的石礅,喻意80米的村?比作牛索,2.5米高的石礅比作牛樁,拴住這頭寶牛。日久天長這村?栽滿各種樹木,形成了一道水口,遮天擋地,將栗木圍住。
說到目連戲這與栗木的香火庵有關。有一年栗木人在與彭龍、下坑三村交界的山場葬墳,挖到一個銅觀音,於是村里人便在此建廟供佛,廟名取“天寶庵”。天寶庵設兩個佛堂,一間書屋,每年新正栗木人都要進香、吃茶。相傳,有年渚口村老(死)了人,請天寶庵和尚做七天七夜齋醮,誰料,時間沒到法本唱完了,法師急得不可開交。此時,有人送來鄭之珍《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戲本,解了和尚的燃眉之急。演了幾場,民眾反映很好,和尚們便帶回劇本謄抄、排練。農閒時村中便有人到天寶庵學戲,吹吹打打,來來往往,栗木目連戲就這樣形成了。

現狀

栗木班在2007年在黃山學院文學院師生的幫助下,將中斷了將近20年的目連戲重新搬上了舞台,演出十分成功,現今栗木班有演員30多人,在前段時間文化部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51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栗木班王長松入選為傳統戲劇類目連戲的代表性傳承人,其早年從師學藝,在戲班中擔任重要角色,後帶徒授藝,為祁門縣的目連戲發揚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