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八四八年革命

德國一八四八年革命

德意志邦聯地區在1848年發生的一系列旨在挑戰現狀的抗議和起義的總稱。

這場運動強調了泛日耳曼主義,並反對在舊神聖羅馬帝國地區內的39個邦國組成的德意志邦聯的專制政治體制。經過三月革命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迫同意召開會議,制定憲法,改組政府。5月18日在法蘭克福召開了全德國國民議會,即法蘭克福議會。1849年3月,議會通過帝國憲法,但遭到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普魯士奧地利帝國等各邦君主的拒絕。同年 5月,德意志西南各邦民眾發動起義,掀起維護帝國憲法的鬥爭,結果失敗。7月,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瓦解,德國1848年革命結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國一八四八年革命
  • 外文名:Revolution of 1848
  • 國家:德國 
  • 時間:1848年 
  • 背景:威廉三世逝世
背景,過程,示威,宣言,革命,革命運動,革命基地,理論宣傳,會議召開,選舉皇帝,鬥爭結果,

背景

在1840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逝世,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liam IV)繼位。腓特烈威廉四世頗同情自由主義。他放寬了報章審查,而且不阻止自由主義的活動。在1847年,他甚至召開了一個國會,普魯士各區議會均派出了代表。
但是國王拒絕給予該國會任何憲法上的權力,自由主義者因而失望地解散。翌年,法國二月革命引發的革命風潮直卷整個歐洲,包括了德意志各邦國及普魯士。

過程

1847年底,由於受到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的影響,德意志各邦國到處掀起了罷工浪潮和饑民暴動,革命有一觸即發之勢。巴黎二月革命勝利的訊息傳來,毗鄰法國的西南各邦國——巴登黑森符騰堡巴伐利亞等首先爆發革命。
在城市,民眾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反對封建專制政府,要求撤換反動內閣,制定憲法,實行立憲制度;在農村,農民起來搗毀地主莊園,焚毀地契。在革命浪潮衝擊下,各邦國的反動內閣紛紛倒台,成立了有資產階級自由派參加的新政府。

示威

在西南各邦革命的影響下,3月1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工人、學生和市民舉行反政府示威,“打倒梅特涅!”“憲政萬歲!”等口號聲響徹全城。示威迅速轉變為武裝起義,民眾與政府軍展開了浴血戰鬥。首相梅特涅驚恐萬分,被迫辭職,喬裝改扮逃出維也納。面對這一形勢,皇帝斐迪南被迫讓步,宣布立即制定憲法,成立有資產階級代表參加的新內閣,同意成立國民自衛軍和由大學生組成的學生軍等。
不久,頒布了欽定憲法,憲法為皇帝規定了很大的權力。隨後頒布的選舉法又規定了高額財產資格限制,剝奪了下層民眾的選舉權。民眾對這樣的“憲政”極為不滿,決心將革命繼續推向深入。由於5月14日政府下令解散學生軍並封閉維也納大學,激起了5月15日和26日維也納新的人民起義。起義的勝利迫使政府收回了解散學生軍的命令,宣布從維也納撤軍,並且答應召開立憲議 會,重新制定憲法和修改選舉法。
梅特涅的垮台,極大地鼓舞了柏林人民。3月18日,革命民眾包圍了王宮,要求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把軍隊撤出柏林。國王下令軍隊向民眾開槍,激起了武裝起義。經過一晝夜激戰,打敗了政府軍。腓特烈·威廉四世被迫下令停戰,並宣布立即召開國民議會,制定憲法,改組政府,釋放政治犯和撤退城內駐 軍。3月29日國王任命來因區的大資產階級代表康普豪森組閣,參加內閣任部長的有容克的代表阿爾寧—鮑依森堡、貴族地主施維林、銀行家漢塞曼以及資產階級保守派代表、政客等等。這是一個資產階級和容克妥協的政府。4月2日康普豪森召開會議提出了制定憲法和選舉法的問題。
4月8日公布了兩級制的選舉法。民眾曾對這個選舉法提出抗議,並決定在4月20日舉行大示威。但是,政府阻止了這一行動。還在3月底,威廉四世就已將軍隊調回柏林,重新控制了局勢。正是在這 樣的氣氛下,5月22日新選出的國民議會正式開幕。在400名議員中。擁護王朝的占150名。堅持革命的左翼議員約100名,其餘為中間派。在整體上,資 產階級代表占優勢。
威廉四世在開幕式上發表演說,強調製定憲法必須與王室協調。康普豪森內閣向議會提交了憲法草案。這是參考法國七月王朝的憲法和比利時憲 法制定的。它規定普魯士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賦予國王很大的權力。當時,民眾對此深表不滿,6月間柏林人民幾次示威,並於14日與軍警發生衝突,遭到鎮壓。 在議會中,康普豪森政府因壓制民眾運動而遭到左派的攻擊,又因主張立憲而受到右翼的反對,陷於孤立。6月20日康普豪森提出辭職,內閣倒台。6月25日國王任命了以奧爾斯瓦德為首的新內閣。

宣言

6月26日,新內閣發表宣言,表示要以贖買的方式廢除農民的封建義務,改革司法制度和稅收制度,組織對國家有益的公共工程,為失業工人提供工作等等。但同時也對民眾的鬥爭進行壓制,封閉革命俱樂部、取消學生團體,逮捕工人運動和民主派的領導人。
自三月革命爆發以來,德意志各邦國的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到10月,維也納又掀起了革命高潮。10月初,為阻止奧地利政府從維也納抽調軍隊去鎮壓匈牙利 革命,維也納的工人、學生和市民於6月再次舉行起義。經過一天的戰鬥,起義取得勝利,絞死了軍事大臣拉土爾,皇帝和皇室再度出逃。不久,奧皇調集7萬大軍 和200門大炮強攻維也納。起義軍與強敵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失利。11月1日維也納陷落,起義遭到殘酷鎮壓。隨後,奧皇任命了新內閣,由貴族和資產 階級代表組成。議會被遷往摩拉維亞的一個偏僻的小城市克列麥爾日。12月2日即位的新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宣布要“消除弊端和結束革命”。他下令解散了各民主組織和大學生軍團。1849年3月又頒布了新憲法,規定奧地利為中央集權國家,大權完全由皇帝和大臣們掌握。頒布憲法3天后,議會被強行解散。至此,奧地利又恢復了封建專制的黑暗統治。
在普魯士,反動勢力也日益囂張。8月18日,各地容克的代表在柏林召開了“各階級私有財產保衛者大會”,號召全國貴族都應維護容克的共同利 益。這個會議被人們稱為“容克議會”。容克勢力還滲入了軍隊,許多有共和傾向的軍官被清洗。
奧爾斯瓦德內閣無力阻止容克勢力,民主派和廣大民眾則強烈要求內閣懲辦反革命。軟弱的內閣被迫於9月9日辭職。國王任命極為反動的布蘭登堡將軍組閣。11月9日組成的新內閣要求議會體會。在國民議會表示抗議後,內閣調來軍隊多次驅趕議員,同時封閉了各革命俱樂部和進步報刊。12月5日,國王正式下令解散議會,實現了反革命政變。普魯士革命以失敗告終。

革命

革命運動

在德意志革命中,馬克思、恩格斯進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動。法國二月革命勝利後,巴黎成了歐洲革命的中心。大批德國、波蘭、義大利的流亡者紛紛來到巴黎,掀起了組織革命軍團以打回故鄉參加革命的熱潮。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從布魯塞爾來到巴黎。在巴黎,他們幫助改組了共產主義者同盟,組成了以馬克思為主 席,有恩格斯參加的新的中央委員會。
他們批評了流行一時的組織革命軍團,從外界強行輸入革命的思潮,並把贊同自己觀點的流亡者組織起來,準備回國參加革命。為此,他們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擬定了參加德意志革命的鬥爭綱領,即《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要求》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基本任務,是建立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國。要實現這個任務,就必須徹底消滅封建專制制度。

革命基地

1848年4月初,馬克思、恩格斯和同盟的其他領導人回到普魯士來因區的科隆,以此作為從事革命活動的基地。與此同時,數以百計的德國流亡者也陸續返回自己的家鄉參加革命。馬克思、恩格斯根據德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這一基本前提,結合德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無產階級必須高舉民主主義旗幟,同民主派結成聯盟的鬥爭策略。他們帶頭加入了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民主協會。同時號召各地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盟員採取同樣的策略。

理論宣傳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要實現《要求》提出的政綱,推動德國革命,必須進行理論上的宣傳,及時向革命者和廣大民眾分析形勢。
1848年6月1 日,由馬克思、恩格斯主辦的《新萊茵報》在科隆創刊。《新萊茵報》以鮮明的立場、犀利的筆鋒和敏銳的洞察力,對當時歐洲各國(主要是德國)發生的重大事件 都及時發表了述評。其中,大部分文章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親自寫的。這些評論文章有力地聲援和鼓舞了德國和歐洲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新萊茵報》出版發行將近 一年的時間裡,由於它堅決捍衛各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在人民民眾中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儘管報紙的股東日益減少,但訂戶卻越來越多。發行量最多時達6000 份,成為當時歐洲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
到1849年春,報紙將主要注意力轉到了維護帝國憲法的鬥爭之上。席捲德意志各邦國的三月革命風暴,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為實現德意志國家的 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當時,在各邦國初步掌握了政權的資產階級,紛紛提出成立全德國民議會,制定統一的憲法,以建立統一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會議召開

根據原德意志邦聯議會的提議,由各邦國代表組成的全德國民議會於1848年5月18日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開幕,史稱法蘭克福議會。這是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法蘭克福議會共有代表573名,其中普魯士占了200名,奧地利為121名,這兩個大邦國實際控制了議會。議會中大部分是擁護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和貴族代表,共和派與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代表只占少數。多年來普魯士與奧地利爭奪在德意志的主宰地位的鬥爭,在法蘭克福議會中也表現了出來。議會 在如何實現國家統一的問題上,明顯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在奧地利皇帝領導下建立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帝國,被稱為大德意志派;另一派主張排除奧地利,建立由普魯士國王領導的德意志帝國,被稱為小德意志派。在法蘭克福議會裡,這兩派進行了爭辯。
在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國革命已經失敗,舊的專制統治恢復之後,法蘭克福議會在經過反覆辯論、勉強取得一致的情況下,於1849年3月28日制定出一部統一的憲法,即《德意志帝國憲法》。憲法規定,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中央政府掌管全國的軍事和外交,各邦在帝國內保持其內政的獨立自主權。立法權屬於由聯邦院和人民院組成的兩院制帝國議會。帝國元首是世襲的皇帝。稱“德意志人的皇帝”,由議會從德意志各邦國君主中選出。憲法規定取消貴族的等級特權 和農奴制(要償付贖金)。全德實行統一的關稅、貿易、貨幣和度量衡,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公民有人身、信仰、言論、集會和結社的自由等。這是一部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憲法。

選舉皇帝

在通過憲法的同一天,議會選舉了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為帝國皇帝。4月初議會派代表團到柏林,向威廉四世呈送憲法和皇冠。但是已經恢復專制統治 的威廉四世拒絕作自由主義的皇帝。他還向各邦發出拒絕承認憲法的通告。不久,巴伐利亞、薩克森等邦的君主也效法普魯士,公開拒絕承認憲法。未能當選皇帝的奧地利不僅拒絕憲法,而且宣布從議會召回自己的代表。
德意志帝國憲法雖然沒有提出推翻各邦國原統治者,但是,它宣布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取消貴族特權和農奴制度,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體現了資產階級立國的基本原則,是根本改造整個德意志的資產階級總綱領。它既是1848年德意志革命的重大成果,而且也符合德意志民族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願望。
因此,德意志各邦君主對帝國憲法的抵制和拒絕,激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迅速掀起了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運動從5月初薩克森首府德勒斯登人民起義開 始,隨後在普魯士來因區的一些城市,巴伐利亞、巴登、普法爾茨等地,先後爆發了起義,有些地方還成立了臨時政府。這時,德意志又出現了新的革命形勢。

鬥爭結果

護憲運動是德意志各邦國人民保衛三月革命成果的鬥爭。馬克思、恩格斯和共產主義者同盟盟員以極大的革命熱情支持並參加了這場鬥爭。馬克思、恩格斯在《新萊茵報》上發表評論,號召人民用革命暴力來對付反革命的恐怖。恩格斯還親自組織和參加街壘戰鬥。當時,由於右翼代表紛紛離開法蘭克福議會,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已在議會中占有優勢。
馬克思、恩格斯建議他們以法蘭克福議會和臨時政府的名義,公開號召武裝起義,積極主動進攻,把起義擴展到全國;在起義地 區立即廢除封建義務,發動廣大農民起來共同保衛革命成果。但是這些建議沒有被採納。6月18日法蘭克福議會被反動軍隊解散。
7月中旬,各地的護憲運動先後被鎮壓。在鎮壓護憲運動中,普魯士軍隊起了主要作用,這就大大加強了它在德意志境內的地位。隨著護憲運動的被鎮壓,1848年德意志革命便以失敗而告終。 馬克思和恩格斯先後離開德國流亡倫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