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氣候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體事業,教育事業,科技發展,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歷史文化,歷史與民俗,文學影響,風景名勝,城市榮譽,
建制沿革
十三世紀,蒙古崛起,滅金亡宋,建立了蒙元帝國。德令哈亦被置於元朝統治之下,為宣政院所屬“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
明為
罕東衛轄地,後為蒙古諸部轄地。
清屬青海蒙古北左旗、北右旗轄地。
民國時屬都蘭縣。
1988年從烏蘭縣析置德令哈市。
行政區劃
沿革
1988年4月19日,
民政部批准以德令哈鎮和烏蘭縣的懷頭他拉、戈壁、郭里木、宗務隆、畜集五個鄉為德令哈市的行政區域。
1999年末,德令哈市轄有蓄集、宗務隆、懷頭他拉、戈壁、郭里木5個鄉。市府駐河西(宗務隆鄉轄地)。轄區還有德令哈、尕海、懷頭他拉、
巴音河4個州屬國有農場。
2000年,德令哈市轄5個鄉和
人民路、建國路、火車站、文化路、崑崙路、渠南6個居委會。其中各鄉鎮:宗務隆鄉、 郭里木鄉、 蓄集鄉、 戈壁鄉、懷頭他拉鄉、河西
虛擬街道、河東青新路北虛擬街道、 河東青新路南虛擬街道。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覆:撤銷懷頭他拉鄉,設立懷頭他拉鎮;撤銷郭里木鄉,設立並命名為尕海鎮(鎮政府設在尕海)。
2001年底,德令哈市轄2個鎮、3個鄉,6個居委會、25個村(牧)委會。(直接管轄):火車站、人民路、文化路、建國路、崑崙路、渠南6個居委會。其中各鄉鎮:尕海鎮、懷頭他拉鎮、蓄集鄉、宗務隆鄉、戈壁鄉。
2005年,德令哈市調整鄉鎮行政區劃:
1、撤銷戈壁鄉,設立並命名為柯魯柯鎮,鎮政府駐地遷移至原德令哈農場場部所在地浩門都谷。將尕海鎮的民興、民樂、平原三個村劃歸柯魯柯鎮管轄,實行鎮管村體制。
2、撤銷宗務隆鄉。將原宗務隆鄉的白水河村、巴音河東村、巴音河西村、巴音河中村、甘南村劃歸河西街道辦事處;將原宗務隆鄉的東山村劃歸河東街道辦事處;將原宗務隆鄉的紅光村劃歸火車站街道辦事處;將原宗務隆鄉的伊克拉、烏察汗、陶斯圖三個村劃歸蓄集鄉管轄。
區劃詳情
鄉鎮街 | 村社區 | 備註 |
| 長江路社區、濱河路社區、祁連路社區、烏蘭路社區;紅光村、東山村 | |
| 5個社區、5個農業行政村 | |
| 3個社區 | |
| 9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社區,其中農業村7個,牧業村2個。 | |
| 5個行政村(三個農業村,兩個牧業村) | |
| 德新路社區;花土村、希望村、民興村、民樂村、平原村、烏蘭乾溝村、連湖村、安康村、新秀村、金原村、德令哈村11個農業村;克魯諾爾村、茶漢沙村、陶生諾爾村3個牧業村 | |
| 烏察汗村、伊克拉村、陶斯圖村、浩特茶漢村、茶漢哈達村、貢艾里溝村 | |
柴旦鎮 | 人民路社區、團結路社區;馬海村(牧業行政村)、柴旦村(牧業行政村) | 大柴旦行政區代管 |
錫鐵山鎮 | 錫鐵山礦區社區 | 大柴旦行政區代管 |
冷湖鎮 | 興湖路社區 | 冷湖行政區代管 |
花土溝鎮 | 團結路社區、平安巷社區、崑崙路社區、油龍路社區、大浪灘社區;崗茨村(牧業行政村)、莫河爾布魯克村(牧業行政村)、代爾森村(牧業行政村) | 茫崖行政區代管 |
茫崖鎮 | 崑崙路西社區、崑崙路東社區 | 茫崖行政區代管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德令哈市位於
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地理位置處於東經96°15′~98°15′,北緯36°55′~38°22′之間,平均海拔2980米,總面積2.77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5平方公里。
地質
德令哈市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在地貌單元上分屬
祁連山地和柴達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在大地構造上屬
秦嶺崑崙祁連地槽褶皺系的一部分,為中新代凹陷盆地。盆地中心大致沿37°20′(即宗務隆山前地帶)的緯向
基底斷裂控制了盆地新生構造運動的性質,該斷裂線以北的盆地西部和盆地東北部,自第三紀以來,一直緩慢上升,形成主要有第三系和中下更新統砂岩組成的丘陵帶。盆地南部劇烈下沉,是第四系的主要堆積場所,厚達1200米,形成由上更新統的近代洪積、沖積及湖積層組成的山前傾斜平原。
氣候
德令哈市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區,具有高寒缺氧、空氣乾燥、少雨多風、年內四季不分的特點。德令哈市地處青藏高原,日照充足,陽光充沛,日光輻射量為160-175大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為3554小時,
水文
德令哈地區主要河流:巴音河、白水河、巴勒更河。德令哈市面積較大的湖泊有四個:哈拉湖、柯魯可湖、托素湖、尕海湖。面積分別為617平方公里、57.96平方公里、140平方公里、32.5平方公里。 巴音河:
內陸河,屬克魯克湖水系,總長全長326公里,流域面積7462平方公里,上游有9條支流,年平均流量10.4立方米/秒;白水河:全長15公里,比降1/25,
集水面積5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6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205億立方米;巴勒更河:全長66.5公里,比降1/66,集水面積88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7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237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氣候資源
德令哈風能資源較豐富,年平均風功率密度多在50-100瓦/平方米。全年風能可用時間3500-5000小時,出現頻率50-70%,並且德令哈市是青海省規劃風電廠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
土地資源
德令哈市全市土地資源總面積36893346.1畝,其中:
農用地:至2007年末,德令哈市農用地面積為20291848.6畝,占總面積的55%,其中耕地面積為150184.7畝,占農用地面積為0.74%;園地面積為2978畝,占農用地面積為0.01%,林地面積為950346.9畝,占農用地面積的4.7%,牧草地面積為19160767.7畝,占農用地面積的94.42%,其它農用地面積為27571.3畝,占農用地面積的0.13%。
建設用地:至2007年末德令哈市建設用地面積為83656.4畝,占總面積的0.2%,其中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1116.4畝,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2.37%,水利設施用地面積1312.8畝,占全市建設用地面積的0.7%;居民點工礦用地面積61227.2畝,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73.19%
未利用地:至2007年末,德令哈市未利用土地面積為16517841.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4.8%,其中裸岩石礫地、裸土地沙地在未利用土地中所占比例最大達90.5%。
基本農用地保護:德令哈市基本農田面積為8529.19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87%。
礦產資源
德令哈
柏樹山石灰石礦遠景儲量20億噸以上,品質優良,石灰石碳酸鈣品位97.5%。
德令哈懷頭他拉歐龍布魯克石英岩礦儲量1 億噸,其中二氧化矽含量大於98.85%並完全符合工業要求的儲量達到7000萬噸,在德令哈工業園區的交貨價格約100元/噸。
由於德令哈的交通區位優勢,特別是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後,大量的過路資源可以利用。包括
格爾木的鉀資源、柴旦的硼資源、西藏的鉻礦石和鉛鋅礦石等。
水資源
2013年德令哈市區域水資源總量:9.927億立方米。德令哈市多年平均徑流量9.233億立方米,其中巴音河、巴勒更河、白水河地表水資源3.66億立方米,區間地表水資源0.586億立方米。屬哈拉湖水系的地表水資源2.071億立方米,泉水年徑流量0.479。出境水資源量3.206億立方米。不同頻率的地表水資源量分別為:豐水年(P=20%)10.59億立方米,平水年(P=50%)9.13億立方米,偏枯年(P=75%)8.06億立方米,枯水年(P=95%)6.68億立方米。
德令哈市地下水資源量5.556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澤令溝、德令哈、尕海地區以及懷頭他拉地區,其中德令哈盆地區為3.546億立方米,塔塔棱河區為0.535億立方米,黨河、哈爾騰河河源區為0.605億立方米,哈拉湖盆地區為0.870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德令哈市境內還有豐富的野氂牛、野驢、雪豹、麝、岩羊、黃羊、雪雞和沙棘、枸杞、鎖陽等馳名中外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河湖面積2067平方公里,市區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蘊藏有豐富的天然鹵蟲資源。
人口民族
德令哈市是以蒙古族為主體少數民族,有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漢族等20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聚居區。截止2012年,全市總人口近10萬人,常住人口為68440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7659人,占總人口的26%,少數民族人口 ,蒙古族人口為7232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41%;藏族人口為4093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23%;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6334人。
經濟
綜述
2013年,德令哈市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9.6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6.8%;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4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21%;完成地方公共財政收入2.46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17.7%,支撐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完成農牧業增加值3.99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33.9%。完成工業增加值15.6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1.2%。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6億元,與2012年同比增長12%。
第一產業
2013年,德令哈市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3.9萬畝,種植枸杞9.3萬畝,新引進藜麥試種成功,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同比增長6個百分點。發放草原生態保護補獎資金1872萬元,草畜平衡面積428萬畝,減畜1.1萬個羊單位。特色產業體系不斷健全。引進斯瑞雅克等四家特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入駐柴達木綠色生物園區,籌資1370萬元扶持專業合作社發揮增收效應,枸杞、柴達木白刺精深加工項目進展順利,累計完成母犏牛存欄4415頭、柴達木福牛存欄420頭。新建日光節能溫室1166棟,種植果蔬5352畝,蔬菜自給率達42%,同比提高6個百分點;新建畜用暖棚400棟,各類牲畜存欄26.2萬頭(只),出欄13.1萬頭(只),商品率達43.8%。
第二產業
2013年,德令哈市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紮實推進。續建的10萬噸高純氫氧化鎂、10萬噸金屬矽一期等8個項目已建成投產,全國首家10兆瓦光熱發電項目實現商業化運行;新建的100兆瓦光伏發電等6個項目年內建成,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20兆瓦、風力發電裝機容量49.5兆瓦;300兆瓦晶體矽太陽能垂直一體化等4個重點項目進展順利,新建和建成項目數量創歷史新高。著力做好生產要素保障,新增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純鹼、水泥等5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實現不同幅度增長,光伏發電量達3.6億千瓦時,增長100%。
第三產業
2013年,德令哈市加快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25個農家店、2個配送中心建成投入運行,柯魯柯鎮農貿市場建設進展順利,汽修建材物流園區、河東農貿市場前期工作紮實推進。洲龍、中德大酒店建成投入使用,景華灣商業廣場、融城國際物流園區等重點項目已完成主體。柴達木農商銀行成功改制,青海銀行海西分行掛牌運營。“旅遊倍增計畫”深入實施。成立了德令哈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德都蒙古原生態文化旅遊景區建設推進。年內共接待遊客113.6萬人(次),與2012年同比增長30.6%,旅遊收入4.5億元,增長60.7%。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3年,德令哈市民族文化體育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海淀圖書館、德令哈游泳館、網球館等相繼建成投入使用,豐富了民眾的文化體育活動。成功承辦了全省第五屆少數民族運動會、柴達木之夏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文學季刊《巴音河》創刊發行,清繳並銷毀非法衛星接收設施8172套。
教育事業
2013年,德令哈市投入1.6億元改善各中國小校辦學條件,教師周轉房和市三中、市二中國小部、平原村國小標準化建設進展順利。
科技發展
2013年,德令哈市認真做好“全國科普示範市”創建工作,成功申報22項科技項目。
醫療衛生
2013年,德令哈市為落實國家基本藥物補助資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由11類增加到14類,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支出達263萬元。“康福家行動”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推進,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4‰以內。
社會保障
2013年,德令哈市城鎮新增就業2363人,發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610萬元,組織勞務輸出1.4萬人(次),實現收入6561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77%以內,清欠農民工工資1820萬元。切實做好基本保險擴面工作。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46131人,參保率達99%,報銷醫療費用2262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4967人,參保率達99.7%,生育保險參保2715人。全力保障困難民眾基本生活。認真落實10項救助政策,為5383戶12253人發放低保金及各類補貼4503萬元,市敬老院榮獲第一屆全國“敬老文明號”先進稱號。
基礎設施
2013年,德令哈民用機場實現成功試飛,機場高速路建成通車,德香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投資2.5億元續建和新建德尕路、都蘭路等城市道路12條,投資2127.8萬元完成了浩星街、崑崙路等6條道路改造任務;投資5393.4萬元續建和新建雪山牧場、東升村等鄉村道路15條,建設里程274.2公里,完成了城鄉公交始末站和10座鄉村公交站亭建設。
2013年,德令哈市以防洪、景觀、綠化為重點,投資1.2億元實施了6.9公里的巴音河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打造生態、活力、文化水岸,一河兩岸水綠相映畫卷徐徐展開。投資2996萬元完成了黑石山水庫灌區配套與節水改造二期工程,改善農田灌溉面積9.9萬畝。投資5000萬元實施了16個水利設施項目,解決了3769畝綠化灌溉用水和6615人5.8萬頭(只)牲畜飲水安全問題,日增供水能力20萬噸。投資1.6億元全面啟動“三大公園”和“五大水面”建設一期工程。
歷史文化
歷史與民俗
歷史文化資源主要有“
南絲綢之路”輔道文化和吐蕃吐谷渾文化。人文資源文化主要有蒙古族“那達慕”及豐富獨特的民間民俗風情,如英雄史詩“汗青格樂”等口傳文學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還有藏族六月歌會、民間曲藝和農家樂風情園等。
吐谷(yù)渾(285―663),亦稱
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
國名。本為遼東
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
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谷地的一個古代國家。
就當時的高原而言,吐谷渾的文明程度較高,已進入封建化時代。早期的吐谷渾人信
薩滿教,到後來佛教傳入吐谷渾;夸呂可汗時曾遣使至梁,求
釋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經論,獲得佛像及《
涅槃經》《
般若》《金光明講疏》等佛經,因而
青藏高原上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是吐谷渾,佛教也有可能從吐谷渾向臨近地區滲透。
文學影響
20世紀詩人
海子寫於1988年的詩作《
日記》中,有“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一句,是關於德令哈這座城市的最著名的文學反映之一。
為紀念這位詩人,德令哈市內建有海子詩歌陳列館和海子詩歌碑林。
風景名勝
懷頭他拉岩畫
位於懷頭他拉鄉西北約40公里處的哈其切布切溝內。初步測定,岩畫的創作時間是北朝後期和隋唐時代。岩畫製作技法精緻,繪製風格獨特,表現內容廣泛,包括動物、人物、狩獵、放牧、植物、舞蹈以及性愛等方面的內容。岩畫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有極高的學術意義,彌補了遊牧民族居無定所而造成的文物、文獻史料不足的缺憾。
托素湖
托素湖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北部,位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境內,托素湖為鹹水湖,面積為16 700hm2。在距湖西北岸約4.6和6.1km處的水面上有兩個面積為13和370hm2的島嶼。區內氣候屬荒漠、半荒漠大陸性氣候,其特點乾旱。風蝕嚴重,蒸發強烈,水源補給日漸減少,年平均氣溫3℃左右,極端最高氣溫33.l;日照時間長,全年日照時數可達3353.5h,年降水量100mm,蒸發量多2233.2mm。
托素是蒙古語“酥油”的意思。托素湖是典型的內陸鹹水湖,湖的周圍全是茫茫的戈壁灘,氣溫較高,湖水的蒸發量很大,水中的含鹽量增高,水生動植物和浮遊動植物也很少。托素湖湖面遼闊、沿岸開闊,無遮無攔。風平浪靜時,湖面煙波浩淼,水天一色,蔚為壯觀;天氣變幻時,湖水浪濤洶湧,浪花飛濺,拍岸有聲,動人心魄。
阿力騰寺
阿力騰寺院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塔爾寺賽多活佛創建,法名“丹巴培吉林”,意為“佛法興旺洲”。寺院總占地面積2383.2平方米,經堂一座(165平方米),寺內藏有珍貴的文物、琳琅的法器、千姿百態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獻藏書,是一座佛教藝術的寶庫。經歷了重重劫難後,現遷於德令哈市河東幸福路北側,座向朝東,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地處幽靜,是德令哈市的人文景觀之一,也是各族信教民眾拜佛燒香進行各項宗教活動的聖地。
城市榮譽
2017年12月24日,德令哈入圍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3月,命名德令哈市為國家衛生城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