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到馬一浮》是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劉煒。
基本介紹
- 書名:從孔子到馬一浮
- 作者:劉煒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1日
- 頁數:239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16140949
- 類型:人文社科
- 語種:簡體中文
《從孔子到馬一浮》是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劉煒。
《從孔子到馬一浮》是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劉煒。內容簡介《從孔子到馬一浮》收集了我十年來陸續所寫的一些文字。第一輯是四篇討論“論語”的文章,根據近年講授“論語導讀”的講義整理而成。第二輯是兩篇討論...
但馬一浮更喜歡用“六藝”這一名稱,因為它不僅是呆板地指六部經典,而是廣義地指六類或六個部門的文化學術或教化。他認為:“此(六藝)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餘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餘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關於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馬一浮則站在了唯心...
馬一浮提出:“今先楷定國學名義,舉此一名,該攝諸學,唯‘六藝’足以當之。” “六藝”就是“六經”,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即孔子之教。這是中國學問的最初的源頭,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形態。他認為,國學就應該是“六藝之學”,這是他給出的新的不同於已往的國學定義...
新儒家三聖是對上世紀新儒家的三位大師:熊十力先生、梁漱溟先生、馬一浮先生的合稱。上世紀存亡繼絕的年代,現代新儒家三聖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為我們堅守著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最後底線。熊十力先生簡介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 原名繼智、升恆、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
馬一浮是中國現代國學大師,也是一位隱士,他一生致力於讀書、教學,幾乎沒有參與其他社會工作。他 受聘於大學時,條件是不以教學綱要所定的正式課程為限,而自由宣講;他創辦復興書院,所實行的是孔子設壇與學生漫談式的教學法。他雖然過的是隱士的生活,名聲卻遠揚四方,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人均曾宴請他...
主張融合儒釋道思想,以作為構建新哲學思想體系基礎者,也不乏其人,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思潮。當然,此時的儒釋道合流,由於時代不同,不可避免地滲入某些西方哲學思想因素。此類學者中,諸如梁漱溟、馬一浮、熊十力,都是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著述,在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思想史上,占居一定地位,具有相當影響。
”按:宋代理學家認為儒學道統自堯、舜、禹、湯、周文王,至於孔子,至於孟子。孟子既沒,其道不傳。至宋儒興,才倡明了千載不傳之學。故稱“為往聖繼絕學”。為生民立道,《橫渠文集·性理拾遺》作“為生民立命”。作者介紹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
1957年春,馬一浮先生至曲阜闕里朝孔,先生與同門高贊非請見,馬一浮先生問曰:“相別三年,汝治何學?”先生回答說:“研精《論語》。”馬一浮先生曰:“汝得讀書之次矣。昔孔子通治六經,自以熟知其故,並授教二三子,語高而旨深,學者當先求之,庶幾能明六經之指歸。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
鄧新文,湖北蘄春人,杭州師範大學教授,杭州師範大學國學院副院長。中山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博士後。生於湖北黃岡。1991年獲法學學士學位。人物經歷 1991年8月至1994年9月,在武漢工具機廠宣傳部工作。對於國有企業的困難以及工人的苦樂憂喜有一定的認識。1994年9月,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95年3月...
禮畢,主講馬一浮開示。馬一浮的開講詞為《開講日示諸生》。他就抗戰時期設立書院講學之旨趣,闡明時勢常變因應之理。他講道,外敵侵擾、社會動盪、人心墮落與春秋時代的孔子面臨“禮崩樂壞”的局面一樣,要挽救儒家道德和人心,挽救國家,只有通過研究儒術,講述和弘揚儒術才能達到目的。此後,主講每次開講前,都要先...
這時湧現出了一批關心儒學命運和前途的學者,如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錢穆、馮友蘭、賀麟等,他們都在匯通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來解釋儒學,發展儒學,乃至建立起某種新的儒學體系。而他們的共同願望,也可以說都包含通過對儒學的現代闡釋,發揚民族傳統文化,使其在當代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民族主體意識的確立方面,發揮...
吳林伯先生是《文心雕龍》專家,年輕時曾師從國學大師馬一浮,所以書良兄和中天兄也可說是馬一浮先生的再傳弟子。書良兄的伯外祖父劉永濟先生也是一代國學名家,尤擅詩詞。在武大中文系任教數十年,亦曾任武大代校長,我的指導教授胡國瑞先生即永濟先生弟子。所以書良兄洵洵儒雅,無論家學與師承都是根底深厚的,非...
2、《大家精要·馬一浮》,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3、《中國哲學心性問題的現代性闡釋》(主編),嶽麓書社,2017年。4、《馬一浮六藝論新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伊川理學新論》,嶽麓書社,2014年。出版圖書 主要論文 1、《“內聖轉外王”:儒家政治哲學的新視野》(2.5萬字),《齊魯學刊...
方銘教授既從一代儒宗馬一浮的高足經學大師吳林伯教授那裡繼承了遵從孔子,尊重漢學的傳統,又從一代《詩經》學研究宗師黃焯先生手中繼承了以《詩序》為法的《詩經》研究之法,隨後師從著名的先秦兩漢文學專家、文學史家褚斌傑教授,近30年來一直從事古籍的整理工作,從而保證其占有的原始資料極大豐富且底本可靠。6.中國...
2000年以來,曾在《孔子研究》《華夏文化論壇》《江淮論壇》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04年參加國際儒學聯合會等單位舉辦的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學術研討會,提交與呂紹綱教授合作撰寫的《守先待後,薪火常傳——金景芳與馬一浮的學術淵源》,後文收入《馬一浮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新孝道》(京華出版社...
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學家為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錢穆;第二代是1950年至1979年,代表哲學家為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是1980年,代表哲學家有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余英時等。其中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於1958年元旦聯署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金景芳(1902年6月3日~2001年5月1日),遼寧省義縣人,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易學大師、國學大師、吉林大學教授。1923年畢業於遼寧省立第四師範學校。1940年考入樂山復性書院,師從馬一浮、謝無量等先生從事儒學研究。1941年到四川三台的東北大學工作,任文書組主任、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全國解放後任東北...
(113) 現代三聖:熊十力與梁漱溟、馬一浮,《中國文化》第三十一期(2010年春季號)(114) 國學的三種形態,《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2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5期)(115) 啟蒙與教化之別——一個詮釋學的分析,《現代思想衡慮下的啟蒙理念》(胡治洪編),武漢大學出版社...
馬一浮:橫渠四句教 / 224 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 / 227 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 / 230 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 / 235 章衣萍:“不通曰通”解 / 238 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 / 239 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 / 242 第九篇 宗教篇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 / 246 章太炎...
民國十九年(1930年),仍住杭州廣化寺療養。經浙江省圖書館館長單不庵介結,結識馬一浮。《唯識學概論》經重新修訂,易名《唯識論》出版。由弟子高贊非、張立民記錄校訂先生在民國十三年秋至民國十八年秋四年間,與朋友、學生論學之語及書札,編輯成冊,名為《尊聞錄》自印出版,分贈好友。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
《現代詩詞三大家:馬一浮、陳寅恪、沈祖棻》,《中國文化》2008年第1期。《銅雀台詩“宮怨”主題的確立及其中晚唐新變》,鄧小軍、馬吉兆,《北方論叢》2009年第4期。《〈西洲曲〉與南北朝長江軍事分界線——兼論〈西洲曲〉的創作時代》,《晉陽學刊》2009年第5期。《賴高翔先生詩述論》,《北京大學學報(...
馬一浮/勝服仙藥十劑 篤行為進德之要 吳梅/我憑元曲 黃侃/唯蔡孑民能用余 蔣夢麟/三種最好的精神 那你們可就成為笑柄了 我於蔡先生就像兒子一樣 朱德/一個合格的老兵 丁文江/還讀我書 科學是最好的工具 王雲五/以解決困難為一大樂事 陳寅恪/招生考試國文題 竺可楨/惟我與爾有是夫 我還知道得太少 陶行知...
作為現代新儒家新生代的一員,杜維明與其前輩相比不同的第三點就是,梁漱溟、馬一浮、熊十力等人是出入於儒學與佛學之間,或援佛入儒,或由佛歸儒,他們的哲學中雖然有西方哲學的背景,但更多的是中國哲學與文化;馮友蘭是借用新實在論、實用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的思想來配合中國傳統哲學來進行自己哲學體系的架構;牟宗三...
馬一浮與唐君毅人文思想的對比與會通 劉樂恆 儒學與宗教:唐君毅的宗教論述及其意義 廖曉煒 論嚴復的孔教觀 劉增光 傳統經典的現代解讀 禮與法之間父攘羊 周啟榮 “子張問善人之道”章新詮 劉崧 早期“道統”論說中的孔子定位 ——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為中心 金瑞 訪談 現代語境下中國哲學的意義探尋 ...
12、《論孔子的‘仁義禮’思想的本質》《孔子與儒學論文集》 1993年3月。13 、《關於西周有無周公紀年的問題》 《西周史論文集》 1993年6月。14 、《再談河圖洛書的時代問題》 《史學集刊》 1992年4月。15 、《孫臏故里辨析》 《東嶽論叢》 1992年5期。16 、《論吳國的軍隊組織》 《吉林大學學報》 1992...
著有《榆枋齋學術論集》(65萬字),《榆枋齋學林》(120萬字),《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53萬字),整理古籍和近人學術著作如《經義述聞》《馬一浮集》《姜亮夫全集》《老子注》《東甌金石志》等200多萬言。在《文史》《國學研究》《文學遺產》《漢學研究》《中研院文哲所集刊》《中華文史論...
包括包世臣、魏源、徐繼畬、馮桂芬、何啟、胡禮垣、康有為、梁啓超、嚴復、孫中山、章太炎、梁漱溟、胡適、陳獨秀、張君勱、馬一浮、馮友蘭、賀麟、錢穆等,但研究得較多的是包世臣、梁漱溟和張君勱,出版國內外第一本系統研究包世臣生平與思想的著作《包世臣》(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一本系統研究張君勱生平和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