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與成果
學習工作經歷
虞萬里,男,浙江紹興人,1956年5月生於上海。
1980年底應聘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被錄取進漢大任編纂工作。
1982年7月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詞典進修班進修一年。
1997年調入上海辭書出版社語辭室,修訂《古漢語大詞典》,主持99版《辭海》審音工作,並策劃音序版編排。前後編纂《漢語大詞典》《辭海》等大型語文工具書達二十年之久。
2001年10月調入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社科院院學術委員、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傳統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傳統中國研究集刊》主編,“經學與文獻”特色學科帶頭人,上海社科院、華東師範大學雙聘教授。
2013年7月調入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任特聘教授,《經學文獻研究集刊》主編。
出境學術訪問與講學
1996年6月至8月赴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任訪問學者。期間曾去法國巴黎漢學研究所作學術交流。
2007年10月至12月赴台灣靜宜大學任客座教授,講授中國古代註疏學。期間受邀至十餘所大學、研究機構作演講。
2011年10月至11月赴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作特約訪問學人。期間至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主持會議和演講交流十多次。
2016年2月至7月赴台灣任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客座教授,講授訓詁學的套用與實踐、經學文獻史。期間去各大學和研究機構作演講和參加會議十餘次。
自1993年起赴香港、台灣及各地參加學術會議和演講約100餘場次。
學術兼職
現兼任揚州大學《尚書》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西北師範大學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曲阜師範大學國學院學術委員,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儒學研究會副會長兼唐文治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歷史學會理事;《中華大典·歷史典》分典主編,清華大學經學研究中心《中國經學》、嶺南大學《嶺南學報》、《古籍整理與研究》、台灣中研院文哲所《經學研究論叢》編委,《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修訂本編委、分卷主編等。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經學與文獻、傳統語言學(文字音韻訓詁)、中國古代避諱學等研究。
主要論著與獎項
著有《榆枋齋學術論集》(65萬字),《榆枋齋學林》(120萬字),《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53萬字),整理古籍和近人學術著作如《經義述聞》《馬一浮集》《姜亮夫全集》《老子注》《東甌金石志》等200多萬言。在《文史》《國學研究》《文學遺產》《漢學研究》《中研院文哲所集刊》《中華文史論叢》《古漢語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國文化》等學術雜誌上發表《從古方音看歌支關係及其演變》《三禮漢讀異文及其古音系統》《由甲骨刻辭多字結構說到多諸之音義及其民族與時地》《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三禮鄭注“字之誤”類征》《有關永樂大典幾個問題的辨證》《黑城文書〈資治通鑑綱目〉殘葉考釋》《商周稱謂與中國古代避諱起源》《正統道藏編纂刊刻年代新考》《鄭玄所見〈三禮〉傳本殘闕錯簡衍奪考》《〈詩經〉異文與經師訓詁文本探賾》《王氏父子著述體式與〈經義述聞〉著作權公案》《〈尚書·無逸〉篇今古文異同與錯簡》等論文一百多篇近300萬字。其中多篇論文、著作曾獲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清華大學李學勤中國古史研究獎,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優秀成果獎,全國古籍整理與研究獎。
論著目錄
論著
《榆枋齋學術論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5萬字。
《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53萬字。
《榆枋齋學林》,16開,上、下精裝二冊,120萬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古籍與近人著作整理:
《南宋雜事詩》(22萬字)清厲鶚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馬一浮集》(承擔第一冊和第三冊部分,約80萬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新版。
《經義述聞》(70萬字,與傅傑等合作)清王引之著,傳世藏書之一,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癸巳存稿》(41萬字,合作)清俞正燮著,新萬有文庫,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
《姜亮夫全集》第十五卷《中國聲韻學》《古漢語語音學》(40萬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孫詒讓全集》中《東歐金石志》整理,中華書局2014年版。
詞典編寫與改編:
《漢語大詞典》(主要編寫人員),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年~1993年。
《多功能漢語大詞典索引》(實際主持者),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700萬字。
《中華古代文化辭典》(語言部分撰寫),齊魯書社,1996年,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新版。
《古漢語大詞典》(實際主要改編者),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典故小詞典》(第一作者),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責編文史書籍: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年。
謝啟昆《國小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辭海》199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
《古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論文目録:
1、《清代的兩部小爾雅義證》,《字詞天地》創刊號,1983年,4千字。
2、《〈爾雅義疏〉及其作者郝懿行》,《辭書研究》,1984年第1期,7千字。
3、《段玉裁〈詩經國小〉研究》,《辭書研究》1985年第5、第6期連載,1.5萬字。
4、《歌支韻部字探賾》,《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2期,1萬字。
5、《文獻中的山東古方音》,《古漢語研究》1988年創刊號,1萬字。
6、《“自詒伊戚”“自詒伊阻”考》,《語文研究》1988年第3期,6千字。
7、《黃庭經新證》,《文史》二十九輯,中華書局,1988年,3萬字。
8、《官奴考辨》,《溫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1期,4.5千字。
9、《王羲之與黃庭經帖》,《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3期,1.5萬字。
10、《避諱與古音研究》(與楊蓉蓉合作)《1991年武漢漢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集》,1991年,3. 5萬字。
11、《金文對揚歷史觀》,《語言研究》,1992年第1期,1.4萬字。
12、《郝懿行評傳》,《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版,1992年,8千字。
13、《吐魯番雅爾湖舊城出土毛詩殘紙考釋》,《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9千字。
14、《唐五代字韻書所反映之唐代避諱與字形》(與楊蓉蓉合作),《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3期,3萬字。
15、《唐寫文選集注殘本中陸善經行事考略》,《文獻》1994年第1期,5千字。
16、《正續清經解述略》,台灣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1994年,2.8萬字。
17、《經典釋文單行單刊考略》,《語言研究》,1994年增刊,2.2萬字。
18、《從古方音看歌支關係及其演變》,《音韻學研究》第三輯,中華書局,1994年,3. 5萬字。
19、《三國志裴注引書新考》,《溫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4期,5千字。
20、《桃符風俗源流考》,《中國民間文化》,1995年第1期,2萬字。
21、《春秋釋例諡法篇輯說》,《學術集林》第八輯,1996年,1.5萬。
22、《敦煌摩尼教下部贊寫本年代新探》,《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一輯,1996年,1萬字。
23、《斯坦因黑城所獲單疏本春秋正義殘葉考釋與復原》,台灣《敦煌學》第二十輯。1996年,1.3萬字。
24、《尹灣漢簡神烏賦箋釋》,台灣《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又《學術集林》第十二卷,1998年,1.4萬字。
25、《東漢肥致碑考釋》,《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1萬字。
26、《照子說略》,《辭書研究》1998年5期,3千字。
27、《三禮漢讀異文及其古音系統》,《語言研究》1997年第二期,1999年,7. 5萬字。
28、《美柯蔚南東漢音注手冊三禮資料訂補》刊《國際漢學》第五輯,大象出版社1999年,3.6萬字。
29、《陸善經行歷索隱》(增訂稿),《中華文史論叢》六十四輯,1999年,1萬字。
30、《黑城出土遼希麟續一切經音義殘葉考釋與復原》刊《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特刊》台灣1999年,1萬字。
31、《先秦諱禮析論》,《文史》第四十九輯中華書局1999年,1.8萬字。
32、《先秦動態稱謂發覆》,《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華東師範大學1999年,2.2萬字。
33、《從十駕齋說到錢大昕及其全集》,《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3期,7千字。
34、《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台灣《第十八屆中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2.2萬字。
35、《先秦名字、爵號、諡號、廟號與避諱論略》,《國學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學2000年,2萬字。
36、《由甲骨刻辭多字結構說到多諸之音義及其民族與時地》,《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華東師範大學,2000年,4萬字。
37、《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拾遺》,《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1萬字。
38、《上博簡〈詩論〉“七歌紳而盪”臆解》《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合編,2002年,5千字。
39、《從漢文古籍看古代西域(新疆)的人種問題》(與徐文堪合作)《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3千字。
40、《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上)》,《史林》2002年第2期,3.1萬字。
41、《正續清經解編纂考》,《學術集林》第四卷,1995年。《經學研究論文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增訂稿(5萬字),《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作為《正續清經解》影印本序言,江蘇鳳凰出版社,2005年,置第一冊前(全書共十三冊)。
42、《黑城文書〈新編待問〉殘葉考釋與復原》,台灣《漢學研究》2003年第二期。2.8萬字。
43、《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中)》,《史林》,2003年3期,2.5萬字。
44、《呂祖謙與〈近思錄〉》,《溫州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1萬字。
45、《上博簡〈緇衣〉與郭店簡本及傳本異同疏證(下)》,《史林》2004年第1期,2.4萬字
46、《獻古文尚書者梅頤名氏地望辨證》,《文史》2004年第四輯(總第69輯),5千字。
47、《由〈詩論〉“常常者華”說到“常”字的隸定》,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第二十九輯,2004年10月,1.5萬字
48、《桃和鬼》,刊《趣味考據》(貳),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6萬字。
49、《天理本〈莊子音義〉與碧虛子所錄景德本比較研究》,刊《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5年5月,2.4萬字。
50、《〈緇衣〉正文與孔子關係》,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2005年10月,3.2萬字。
51、《〈緇衣〉與先秦君臣、君民關係索隱》,上海《社會科學》2005年10期,2.1萬字。
52、《〈緇衣〉簡本與傳本章次文字錯簡異同考徵》,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第一輯,2005年11月,4萬字。
53、《三禮鄭注“字之誤”類征》,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學研究》第十六卷,2005年12月,6萬字。
54、《有關永樂大典幾個問題的辨證》,《史林》2005年第6期,3.8萬字。
55、《正統道藏編纂刊刻年代新考》,中華書局《文史》,2006年第四輯,總七十七輯,4萬字。
56、《商周稱謂與中國古代避諱起源》,上海社科院傳統中國研究中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2006年,10.3萬字。
57、《從〈詩經〉授受、運用歷史看〈緇衣〉引〈詩〉》,上海社科院傳統中國研究中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二輯,2006年,2.3萬字。
58、《從先秦禮制中的爵、服與德數字一體詮釋〈緇衣〉有關章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2萬字。
59、《上博〈詩論〉簡“其歌紳而盪”臆解》,《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4期,4千字。
60、《〈鄭風·緇衣〉詩旨與鄭國史實、封地索隱》,《史林》2007年第1期,4萬字。
61、《黑城文書〈資治通鑑綱目〉殘葉考釋》,《歐亞學刊》第七輯,180頁~202頁,中華書局2007年6月。2.8萬字。
62、《馬一浮與竺可楨》,刊中國藝術學院《中國文化》第二十五、二十六期,2007年。2.6萬字。又載《馬一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3、《從簡本〈緇衣〉論〈都人士〉詩的綴合》,刊《文學遺產》2007年第5期。1.5萬字。
64、《康熙字典》總閱官、纂修官行歷考實》,海峽兩岸《康熙字典》研討會論文,刊《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四輯,2008年,5.3萬字。
65、《馬一浮佚詩佚文小箋——馬一浮與龍榆生交往因緣剪影》,《大連圖書館百年紀念學術論文集》,萬卷出版公司,2007年,1.25萬字。
66、孫詒讓《廣韻姓氏刊誤》推闡(卷上),《孫詒讓研究論文集》,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年12月。2.7萬字。
67、《斯坦因三探所獲吐峪溝文書字書殘片考釋》,《語苑擷英——慶祝唐作藩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1.2萬字。
68、《宋太宗舊名匡乂、匡義辨證》,北京大學《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十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1.3萬字。
69、《明戴廷仁夫婦墓誌釋録補正》,《考古與文物》2008年3期,0.65萬字。
70、《孫詒讓石刻學成就初探》,《史林》2008年第3期,2.9萬字。
7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和學術價值》,《文匯報》2008.11.29《學林版》,5600字。
72、《〈倭名類聚抄〉引〈方言〉參證》,載《東亞文化交流與經典詮釋》一書319-363頁,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叢書之一,2008年12月。2.7萬字
73、《簡本〈緇〉衣引〈詩〉考——兼論前賢以師承和異文區分四家詩之利弊》,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5th論文集》,2009年5月版,3.6萬字。
74、《〈廣韻〉姓氏來源與郡望音讀研究》,《中國語言學》第二輯,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2.1萬字。
75、《〈孔子詩論〉應定名為“孔門詩傳”論》,《中國經學》第五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9年11月,2.25萬字。
76、《石彥辭墓誌》文句正讀和史事索隱,1.8萬字(有圖),《史林》2009年第6期。
77、《阿斯塔那三三二號墓文書〈春秋經傳集解〉殘片淺議》,0.6萬字,《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78、《從熹平殘石和竹簡緇衣看清人四家詩研究》,4.2萬字,《中國經學》第六輯,2010年6月。
79、《明清以來之姓氏與姓氏書》,1.8萬字,《史林》2010年第3期。
80、《先秦至唐宋姓氏書之產生與發展》,1.9萬字,《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
81、《馬一浮與龍榆生》,2.5萬字,《中國文化》第31期,2010年春季號。
82、《郭店簡緇衣“人苟言之”之“人”旁點號解說——兼論古代塗抹符號之演變》,1.3萬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朴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83、《佛典音義和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0.8萬字,《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三輯,2010年6月。
84、《追憶沈老鳳笙先生》,0.8萬字,《中國經學》第七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0年12月。
85、《尚書鄭王比義序》,0.8萬字,《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八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86、《清華簡〈尹誥〉“隹尹既﨤湯鹹又一悳”解讀》,1萬字,《史林》2011年第2期。
87、《別集流變論——〈王鳴盛、阮元、錢大昕三家遺文〉序》,2.5萬字,《中國文化》2011年夏季號。
88、《〈說文〉“姓”“氏”義重校新釋》,1.6萬字《中國經學》第八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1年6月
89、《以丁晏〈尚書餘論〉為中心看王肅偽造〈古文尚書傳〉說——從肯定到否定後之思考》,2萬字,台灣中研院《文哲研究所集刊》,2011年9月。又載《首屆國際〈尚書〉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9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0.7萬字,《史林》2011年第4期。
9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流傳蹤跡與學術價值》,1萬字,《慶祝許嘉璐從教五十周年紀念會論文集》。
92、《先秦至唐宋姓氏書之產生與發展》,1.9萬字,《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轉載《歷史學》2010年第12期。
93、《從儒典“音義”說到佛典之〈一切經音義〉》,2.3萬字,《中華字典研究》第二輯,2010年。
94、《國小考弁言》,《國小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95、《從儒典“音義”說到佛典之〈一切經音義〉》,2.3萬字,《佛經音義研究——第二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鳳凰出版社2011年。
96、《姓氏起源新論》,4萬字,中華書局《文史》,2011年第四輯。
97、《上海圖書館藏稿本〈齊魯韓三家詩釋〉初探》,2萬字,《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第四期。
98、《從夏小正傳文體式推論其作者》,2萬字,《中國經學》第九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1年11月。
98、《由清華簡〈尹誥〉論〈古文尚書·鹹有一德〉之性質》,2.4萬字,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保護中心編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史林》2012年第2期。
99、《羅振玉熹平石經研究》,《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九、第十合輯,2.2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1、陳舜俞《廬山記》卷帙辨證,0.3萬字,《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1期。
100、《〈鹹有一德〉之“一德”新解》,1.7萬字,《中國經學》第十輯,2012年3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02、《漢語大詞典》編纂瑣憶,0.8萬字,《辭書研究》,2012年第2期。
103、《王國維東西土文字異同理論之創立與影響》,3.5萬字,台灣第廿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榆枋齋學林》2012年版。
104、《〈漢石經魯詩殘碑校史一則〉辨證並論〈辭通〉之誤》,《史林》2012年第1期。
105、《“鄴架”補義》,《辭書研究》2012年第6期。
106、《中華姓氏源流大典序》,1.7萬字,台灣靜宜大學《靜宜大學學報》創刊號,2012年6月。《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前,中華書局2014年版。
107、《王國維魏石經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研究集刊》4、5、6輯,4萬字。鳳凰出版社2012年。
108、《〈江陰東興繆氏家集〉序》,1萬字,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史林》2013年3期。
109、《由簡帛〈老子〉重論其書之形成和篇章分合》,4萬字,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第三十七輯,2013年5月。
110、《“奪情”補義》,《辭書研究》2013年第4期。
111、《精神與學術的典範——〈裘錫圭學術文集〉讀後》,0.6萬字,《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4期。
112、《六朝〈毛詩〉異文所見經師傳承與歷史層次──以陸德明〈毛詩音義〉為例》,3.5萬字,《出土材料與新視野》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12月。
113、《王念孫讀書雜誌整理本序》,1萬字,《史林》2014年第1期。
114、《〈詩經〉異文與經師訓詁文本探賾》,3.3萬字,中華書局《文史》2014年第一期。
115、《“洛”、“雒”異文與漢魏二朝之五行忌避》,2萬字,《社會科學》2014年第六期。
116、《鄭玄所見〈三禮〉傳本殘闕錯簡衍奪考》,6萬字,《中國經學》第十二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4年6月。
承擔課題
1、承擔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2002年BLS004《上博楚竹書〈緇衣〉與郭店簡本及傳本的比較研究》,於2004年完成,30萬字。
2、原上海市課題(2002年BLS004)後續研究,後作為武漢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偉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03JZD0010)子項目,將出版專著《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約53萬字。
3、參與許嘉璐副委員長主編的教育部2002年規劃課題《孫詒讓全集》,任編委,承擔《東甌金石志》《永嘉瑞安石刻文字記》等的整理與研究。30萬字。中華書局已陸續出版。
4、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從石經魯詩異文看清人四家詩研究》,預計2014年初完成。
5、主編、整理點校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已被列入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計畫。2010-2020古籍出版規劃。全書約500萬字。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6、主編、整理點校《高郵王氏四種》,約300萬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經傳釋詞》已於2013年出版,《讀書雜誌》預計2014年出書。
7、揚州大學《尚書》研究中心國家重大課題《尚書文獻研究集成》(2012)子課題負責人。
8、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歷代儒家石經研究集成》(13&ZD063),預計線裝300冊,60函。匯集宋已來所有有關石經之拓片、專著、題跋、論文,為石經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集大成之作。
獲獎情況
☆1993年《避諱與古音研究》(與楊蓉蓉合作),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1986~1993)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7年,《三禮漢讀異文及其古音系統》一文(7萬字)獲上海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
☆1999年,《三禮漢讀異文及其古音系統》一文(7萬字)獲王力語言學獎金二等獎。
☆2001年,獲全國第四屆優秀中青年圖書編輯獎。
☆2000-2001年,《由甲骨刻辭多字結構說到多諸之音義及其民族與時地》一文獲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2-2003年,《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上、中、下)一文獲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6—2007年,《正統道藏編纂刊刻年代新考》一文獲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8-2009年,《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一書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3年,《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楚地出土戰國簡冊研究》之一)一書獲清華大學首屆李學勤中國古史研究三等獎。
☆2013年8月,《榆枋齋學林》獲2012年度全國古籍整理與研究二等獎。
☆2013年12月,《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作為《楚地出土戰國簡冊研究》之一,整套叢書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提名獎。
☆2014年,《榆枋齋學林》獲上海政府出版獎提名獎。
☆2014年9月,《榆枋齋學林》獲嶽麓書院、鳳凰網聯合評選的“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獎”之“國學成果獎”。
☆2016年,《王氏父子著述體式與〈經義述聞〉著作權公案》獲上海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整理圖書獲獎
☆參與整理之《馬一浮集》(負責學術著作整理,第一卷和第三卷部分),獲浙江省古籍整理一等獎,華東地區1997年古籍整理一等獎。
☆參與整理之《姜亮夫全集》(24卷,雲南人民出版社)獲第九屆雲南圖書獎榮譽獎(整理第十五卷《中國聲韻學》等)
☆參與編纂十七年之《漢語大詞典》多次獲獎,從略。
獲獎情況
《由甲骨刻辭多字結構說到多諸之音義及其民族與時地》,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三等獎,第6屆(2000-2001)
《上博、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正》,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三等獎,第7屆(2002-2003)
學科簡介
經學
經學——主要指研究
儒家經典之學——是一門古老而常新的學科。說古老,因為她是國學的先驅和核心,是史學與其他傳統學科的母體,也是二千年來無數學人為之畢生專研的最為艱深的學問,更是歷代王朝藉以統治教化國人的核心思想體系。說常新,首先是因為儒家經典之學乃是古代先哲的思想結晶,中有許多關於人生哲學、政治哲學和其他諸多學科的合理核心和正確定義,結合現實,可以推衍出切合當代政治、社會和生活的指導思想和有效措施。尤其在提倡和諧社會和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相繼成立孔子學院的今天,更應認真體究、正確汲取儒家所提倡積極用世和追求中庸、和諧的精神,來為現實服務。其次,隨著儒家簡牘(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北大簡)的成批出土以及整理、公布,如何將地下文獻和傳世文獻合觀比勘,亦即如何認識漢代經師在整理、傳授先秦儒家經籍中得與失,如何通過比勘、研究而進一步追蹤認識先秦真正的經籍文本和儒家思想,如何循此而認識、評價宋代理學和清代漢學考據之學……凡此都將因簡牘之出土而成為二十一世紀傳統文化中的重大學術問題。
由經學衍生的文獻及其廣義歷史文獻,是古代史研究的基本史料,用今天的眼光和科學的方法進行整理,既是當代學者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科學研究的必要前提。諸如《尚書》公案文獻、一萬餘方唐代出土墓誌中的經學史料和唐代政治、經濟、社會史料,都可以圍繞經學及其文獻研究而逐漸展開,互相滲透並互相促進。本學科的現實意義在於能夠將經典的合理核心化用於當今現實社會,而其學術意義則是結合出土簡牘還原經典,藉此體現古老中國傳統文化歷久而彌新、世世不絕其用的經世價值。
研究計畫
近三年的科研主要以經學為主,兼及經學文獻和其他歷史文獻,內容涉及經學與傳注體式、簡牘、熹平石經、唐代碑刻、江南鄉邦文獻等。預計可以完成的成果有:
一、虞萬里已完成並將出版的《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一書,計十一章約53萬字。該書立足於《禮記·緇衣》和先秦七十子後學的文獻,援用郭店簡、上博簡兩種簡本《緇衣》來進行文字異同、文本流傳及經文諦義之多角度研究。在今後幾年中,將繼續深入研究,增補“《緇衣》與儒家之禮”、“從簡本文字論《緇衣》經義注釋”等數章十萬字,以期進一步完善、充實本書,將本書提高到一個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合證,義理與考據相結合的經學論著。
二、東漢所刻的熹平石經自毀壞散失之後一千年方始有人蒐集著錄,其中有關《魯詩》僅173字。清人曾加利用以探討漢代《魯詩》面貌。1921年在河南洛陽出土一批殘石,中有涉及《魯詩》文字近千個,九十年來卻無人利用這批珍貴資料進行詩經學研究。虞萬里用殘石文字,考證清人四家詩研究中對《魯詩》判斷的是非,欲著成《從石經魯詩異文看清人四家詩研究》一書。該選題已被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列項,預計2011年完成,約20萬字。
三、整理、修訂虞萬里所撰經學與文獻之論文,分編成經學、語言、出土文獻、歷史文獻等專題,彙編成《經學與文獻論叢》,計約100萬字。預計在近二年內出版。
李志茗網路侵犯虞萬里名譽權案
2010年10月21日,虞萬里的歷史所同事李志茗在天涯網化名“英皇舞后”發布主題為“文抄公虞萬里是華東師大教授嗎?”一文,稱虞萬里冒充華東師大教授、是文抄公,並對虞進行惡意人身攻擊。此貼發布之後,又迅速被某些不明身份的人轉帖,並改帖子主題為“虞萬里的造假醜行”。
2011年11月,上海浦東人民法院認定:“李志茗的行為給原告虞萬里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精神損害”,並判決如下(浦東民一初字第32838號):
1.李志茗應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在天涯網上發布道歉聲明。
2. 李志茗應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虞萬里律師費5000元。
3. 李志茗應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虞萬里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
李志茗不服判決。2011年12月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重審,法院駁回李志茗的請求,維持原判(此為終審判決)(2011)滬一中民一(民)終字第296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