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概覽
| | | | |
豐縣墜子
| 彭祖傳說
| | | |
| 銅山北派少林拳
| 銅山縣漢王石刻藝術
| 漢王拔劍泉和馬扒泉傳說
| |
| 江蘇梆子戲
| | 徐州香荷包
| |
邳州繡花鞋
| | | | 睢寧龍虎鬥
|
| | 豐縣劉邦傳說
| 鼓樓民間花燈
| 劉邦系列故事
|
| 睢寧縣雲牌舞
| | 豐縣張道陵傳說
| 睢寧鯉魚戲花籃
|
沛縣織土布技藝
| 彭祖導引養生術
| 徐州飠它湯工藝
| 草編(薛橋草編)
| 獅舞(邳州舞獅)
|
九里山古戰場傳說
| 柳編技藝(草橋柳編 )
| 沛縣黿汁狗肉製作技藝
| |
|
徐州嗩吶(省級項目名稱為“徐州鼓吹樂”)
| 睢寧縣民間舞龍虎鬥(省級項目名稱為“睢寧龍虎鬥”)
| | 銅山縣漢王石刻藝術(省級項目名稱為“銅山石刻”)
| 豐縣張道陵傳說(省級項目名稱為“張道陵傳說”)
|
鼓樓民間花燈(省級項目名稱為“徐州花燈”)
| 豐縣墜子(省級項目名稱為“徐州墜子”)
| 睢寧蘇北大鼓(省級項目名稱為“蘇北大鼓”)
| 沛縣織錦(省級項目名稱為“沛縣色織土布技藝”)
| 九里山的傳說(省級項目名稱為“九里山古戰場傳說”)
|
豐縣劉邦傳說(省級項目名稱為“劉邦傳說”)
| 徐州嗩吶(銅山嗩吶、泉山嗩吶)
| 徐州琴書(賈汪揚琴)
| 沛縣劉邦系列故事(與豐縣劉邦傳說合併申報為省級項目,名稱為“劉邦傳說”)
| 蘇柳琴戲(東路柳琴)
|
徐州剪紙(泉山剪紙)
| 沛縣荷葉落子
| 徐州飠它湯工藝
| 雲龍編結工藝
| 荊山橋的傳說
|
邳州藍印花布
| 賈汪煤礦文化
| 徐州泰山廟會
| 徐州伏羊習俗
| 李三娘的傳說
|
戚姬苑的傳說
| 豐縣蜜制蜂糕
| 新沂草橋柳編
| 新沂窯灣甜油
| 新沂沙溝香油
|
新沂辮子辣湯
| 新沂巴山面醬
| 睢寧王集香腸
| | 徐州古民居傳統營造工藝
|
睢寧落子舞
| 新沂七巧燈
| 邳州跑竹馬
| 邳州花鳥字 豐縣吹糖人
| 豐縣糖人貢
|
邳州泥玩具
| 彭祖烹飪術
| 豐縣四平調
| 銅山丁丁腔
| 江蘇柳琴戲
|
徐州梆子戲
| 邳州繡花鞋
| 彭祖的傳說
| 子房山廟會
| 雲龍山廟會 柳將軍傳說
|
鳳凰的傳說
| 邳州揚琴戲
| 邳州唱花相
| 沛縣花鳥字
| 沛縣封侯虎
|
邳州喜床畫
| 邳州打鐵花
| 漢王拔劍泉和馬趴泉傳說
| 沛縣黿汁狗肉烹製技藝
| 銅山內華土陶器燒制技藝
|
徐州泥塑 徐州風箏
| 銅山麵塑
| 邳州年畫
| 徐州剪紙
| 沛縣泥模
|
沛縣武術
| 徐州琴書
| 新沂鑼鼓
| 邳州花車
| 邳州舞獅
|
豐縣花鼓
| 銅山大鼓
| 邳州門箋
| 賈汪石雕
| 睢寧粉皮
|
邳州紙塑獅子頭
| 彭祖導引養生術
| 新沂窯灣綠豆燒
| 邳州黃石公傳說
| 睢寧鯉魚戲花籃
|
新沂明帝捆香蹄
| 沛縣漢宴十大碗
| 邳州土山關帝廟會
| 孔子觀呂梁洪的傳說
| 睢寧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
邳州蒲扇編織技藝
| 豐縣丁蘭刻木傳說
| 九里薛橋草編工藝
| 下邳蒲扇編織技藝
| 嵐山燒雞製作技藝
|
銅山徐式北派少林拳
| 睢寧古邳鎮民間故事
| 邳州敘事詩——胡打算
| 邳州周七猴子的傳說
| 徐州祛腐生肌膏醫藥
|
賈汪陶土罐燒制技藝
| | | |
|
非遺類型
國家級
徐州剪紙 徐州剪紙,作為一種民間美術形式,廣泛分布於徐州的邳州、新沂、沛縣、豐縣、雲龍區、鼓樓區、泉山區、賈汪區等。尤其集中分布於邳州市大部分鄉鎮、新沂市合溝鎮及沛縣敬安鎮。著名藝人有王桂英、衡瑞俠等,都是幾歲就跟母親學習剪紙。技藝世代相傳。
徐州剪紙的形式大致可分為裝飾剪紙(窗花、頂棚、盆花、枕花、帳花、燈花等)、繡花紋樣(鞋花面等)、特種剪紙等。徐州剪紙內容也由傳統的表現手法轉為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反映新時代精神風貌的各類剪紙新作,使內容便加廣泛,如:收割、養殖、運輸、建築等生活場景,也有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戲劇人物等。
徐州香包
徐州香包從內容上看,多以喜慶吉祥題材為主,如龍鳳呈祥、鴛鴦戲水、松鶴延年、喜鵲鬧梅等,寄託著人們祈求祥瑞、辟邪納福、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徐州香包的題材也在發生著變化,出現了以戲曲人物臉譜、布袋和尚(招財)、麒麟送子、觀音送福、兩漢文化、卡通娃娃等為題材的作品,更適應當代人民的需求。
邳州紙塑獅子頭 邳州紙塑獅子頭歷史悠久,世代相傳,據有關史料記載,已有500多年歷史。邳州紙塑獅子頭是邳州民間獅子舞的獅子頭面具。從獅子頭面具的發展能看到民間獅子舞的發展及中國民間面具藝術的發展。獅子頭面具根據舞蹈套路、動作編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紙塑獅子頭是一個集雕塑、裱糊、扎制、繪畫於一體的綜合造型藝術。造型誇張優美,形象生動活潑,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用色尤如傳統的木版年畫,描繪造型如戲劇花臉臉譜。他不同於南方獅子頭面具的文秀細膩,極具北方粗獷豪放的霸氣。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豐縣糖人貢 糖人貢發源於唐朝,原為宮廷用品,後流入民間。
豐縣糖人貢藝術發端於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為世代家傳(傳男不傳女),密不授人。糖人貢,俗稱“供品”,主要用於傳統喪葬祭祀活動。其工藝特點為模具注塑。
其品種有:《壽桃》、《石榴》、《老壽星》、《王母娘娘》、《天官》、《八仙人》、《盤龍柱》、《寶塔》、《大牌坊》、《十二生肖》、《公雞》、《鯉魚》、《豬頭》、《獅子》、《香爐子》、《酒具》、《蠟燭》等。主要銷售品種有:32件套糖人貢,24件套糖人貢,6大件糖人貢。
江蘇柳琴戲
江蘇柳琴戲是目前徐州地區本土劇種之一。
柳琴戲的唱腔曲調優美動聽,表演質樸幽默,雄中薀秀,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柳琴戲的女腔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獨具聽覺魅力,聞之牽魂繞夢,因此觀眾至今仍暱稱柳琴戲為“拉魂腔”。現在徐州附近民間仍流傳著:“三天不聽拉魂腔,吃飯睡覺都不香”的民諺。可見觀眾對柳琴戲的喜愛。
柳琴戲的唱腔音樂源自徐州周邊的民間音調、農民號子及語音衍化,後又不斷吸納徐州地區的民間曲藝及民間歌舞的音樂元素,通過長期融匯、整合,形成現在清麗、秀美、潑辣的藝術風格。徐州是南北藝術交匯的必經之地,受此影響,在柳琴音樂中至今仍存有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兩種成份,所以江蘇柳琴戲既有南方音樂的古樸舒雅,又有北方音樂的火爆激越。
柳琴戲的劇目大多來自民間故事、歷史傳說。因為柳琴戲醞釀、形成於我國清代農耕時期,藝人的先祖又均來自於農民、災民,他們是劇目創作的主體,所以柳琴戲的劇目也必然以農民的審美情趣為依據,形成了質樸、幽默、愛憎分明、充滿憧憬風格特點。
邳州跑竹馬
邳州跑竹馬,又稱“竹馬舞”、“竹馬會”。邳州跑竹馬流行於灘上、八路、徐塘等鎮,屬自娛自樂型民間舞蹈。相傳始於宋代,內容取材於韃子(金兀朮)跨馬遊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歷史。經歷代民間藝人的排演與實踐,已形成了固定的演出形式,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表演者共有10人,裝扮成歷史人物。頭騎跨馬或麒麟,稱老韃子(金兀朮),後隨4妃,系男扮女裝,均跨馬。每一騎後跟隨一馬童。10名表演者"拉路勢"進場,跑出各種"陣勢",表現興圍狩獵的場景。有的藝人還說五馬穿索,是表現金人在受到宋軍追擊時,迷惑宋軍,布陣逃跑。
徐州梆子
徐州梆子,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曲調的快慢節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來指揮而得名,當地民眾又稱為“大戲”。已流行於江蘇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江蘇省代表性劇種之一。
徐州梆子的表演繼承了中國古代戲曲載歌載舞的傳統,有自己藝術規律和整套的文學、音樂、舞蹈與技藝融於一體的表演程式。表演以虛擬為主,虛實結合,強調感情真實,節奏強烈,程式上規範嚴謹,技巧性高,具有淳厚、樸素、明朗的地域特色。
徐州梆子的音樂屬板式變化體,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為主,音樂曲牌豐富,約三百餘種。聲腔主要由陝西、山西梆子衍化而來,在調式、旋律節奏以及語言音韻和演唱風格上,都體現了徐州方言介於中州語系與吳越語系之間,既有中原音韻的厚重,又有吳越音韻的輕柔之獨特風格,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徐州琴書
徐州琴書是起源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的徐州地區,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族、民間說唱藝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據最早文字記載和已故老藝人楊士喜(1905年-1987年)生前回憶,徐州琴書以前被稱為“唱唱兒”、“唱絲弦的”,後來又叫“唱揚琴的”,她師爺(名子不詳)給她說,早先農閒之時,玩友們於節假日、農閒之時,相聚一起,你一句,他一段唱些各地的民歌、小調而自娛自樂。後來逐漸被一些人當作謀生手段,長年四處演唱。經過幾代人的不斷豐富、加工、提高而成為這種演唱形式。1956年後被正式定名為徐州琴書。
徐州鼓吹樂
徐州鼓吹樂曲目繁多,內容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曲牌可概括為8個子:搖金凡調、三令四來。“搖金凡調”是指《柳金搖》和《凡子調》;“三令四來”是指《將軍令》、《得勝令》、《回馬令》及《到春來》、《到夏來》、《到秋來》、《到冬來》。
省級
沛縣武術
沛縣素有“武術之鄉”,源遠流長,自秦漢以來兩千年沛人習兵練武,英傑迭出,相沿成習,歷久不衰。
漢高祖劉邦及漢初沛籍將領樊噲、周勃、王陵等人在起義前均酷愛武術,曾組織地方青壯年習兵練武。據新譯《沛縣誌》卷三,沛人“尚武挾意氣”,“民喜佩劍以自衛”。《民國新志》也說:“沛人富有膽略……雖婦女也多不知畏懼。”
邳州年畫
邳州年畫,又叫木刻版畫,源於邳州民間雕刻畫的發展,興盛於唐代,明、清時期迅速發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在美術、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邳州年畫內容豐富多彩,可分為傳統複製年畫和現代創作年畫。如:窗花、掛箋、佛像畫、家堂畫、紙馬、紙牌、紙錢、咒符、春帖等,主要用於民俗年節、宗教信仰、祭祀神靈、鎮邪逐疫、吉祥納福、娛樂遊戲等;現代年畫集畫稿創作、刻版、印刷於一身,主要用於欣賞、展示。
邳州年畫在形式上可分為黑白年畫、彩色套色年畫、水印年畫、油印年畫等,其題材和內容具有很強的地方民間特色。
邳州年畫製作,一般分為畫稿、刻版、印刷、裝裱等工序。刻版的工具主要有:拳刀、扁鑿、圓鑿、針鑿、敲方、棕刷、空槽等。
沛縣泥模
沛縣泥模的製作,分 “模仁”、“泥模”兩部分。製作“模仁”是泥模的根本,它要在半乾濕的熟軟純質的泥塊上進行各類題材的創作。“模仁”是“泥模”製作的母體,也叫老模子;製作“泥模”有“泥” 、“陶”之分:兒童翻印泥模,多處在泥製品階段,利用和好的膠泥翻來印去或晾乾存放起來。這種泥質模儘管數量和質量較好,但最大缺點是不易長期保存,需要起窯加火燒制(或在煤爐中燒制),燒制過程與燒陶藝術差不多,文火起,猛火攻,慢慢冷卻。土窯木材燒出的呈土黃色,煤爐燒制的呈磚紅色。
豐縣墜子 豐縣墜子,亦稱“徐州墜子”,又稱“墜子書”,因主要伴奏樂器墜琴而得名。廣泛流行於蘇、魯、豫、皖接壤地區。
豐縣墜子的前身為漁鼓墜,漁鼓墜又是由漁鼓(又稱“道情”)衍變而來。豐縣漁鼓墜約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清末民初,豐縣王溝鎮漁鼓墜藝人王本來、孫合生等去掉伴奏樂器漁鼓,開始用墜琴伴奏,自此,豐縣墜子應運而生。
豐縣墜子屬板腔體,說唱兼備,以說唱長篇大書為主。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三根弦)、簡板,也有用竹板、小堂鼓的。板式有大慢板、垛子板、蓮花板、飛板等。
彭祖傳說
彭祖,名籛鏗,黃帝八世孫,顓頊帝六世孫,仕於堯帝,為十大信臣之一。因功,於公元前二十三世紀中葉被堯帝分封於東夷之地的彭城一帶,建大彭氏國。大彭國為夏、商兩朝東方大國。隨著大彭國發展壯大,彭姓貴族又建豕韋國。兩國呼應,稱雄東方,歷時千年,始因商王武丁攻伐而寂滅(時在武丁四十三年,即公元前1208年)。而彭姓貴族,卻因失國而由彭城一隅流徙天下;彭祖長壽八百的傳說,則極可能是因大彭國享國千年而生髮,並最終在有文獻可考的周朝,被中國文化定格定型。
徐州風箏
徐州風箏的品種多種多樣,最具傳統代表性的是鷂子、鳳凰風箏。它們都是徐州扎制藝人大膽創造的傑作,既抽象又寫實。從外形上看,鷂子風箏酷似蝴蝶和蜜蜂等昆蟲的變形,雄健壯觀,在空中飛行時形態莊重,似有大將風範;鳳凰風箏同徐州漢畫像石中朱雀(常稱鳳凰、火鳥)外形相似。
蘇北大鼓
蘇北大鼓,原名“打鼓說書”,也稱“睢寧大鼓”。它形成於清嘉慶年間,流傳於蘇、皖兩省北部的睢寧縣、邳州市、新沂市、銅山縣、豐縣、宿遷市、泗縣、靈璧市、碭山縣等一帶,尤以睢寧縣最具代表性。因睢寧縣鼓書世家第三代和第四代傳人張朝聘、張家誠以高超的說唱表演藝術名揚蘇、皖地區,分別具有“蓋江北”、“蓋蘇北”之美稱,故有“蘇北大鼓”之稱,至今已有180餘年歷史。
徐州泥塑
徐州泥塑的代表作,應屬1984年在獅子山出土的數以千計的漢兵馬俑,均顯示出徐州的泥塑藝術已達到完美的境界;徐州的泥玩具製作從漢代開始。從周邊漢墓中出土的文物來看,有許許多多陶狗、陶豬及陶豬圈等泥製品,與漢代王符在《潛夫論》中所說的“泥車瓦狗”相互參證,反映了漢代塑型玩具的高度成就。
在隨後的年代裡,徐州民間泥塑玩具日漸增多。明、清時代,徐州市面上出現了泥猴、刀馬人、泥老虎、泥兔子及泥鴿哨、泥牛角哨等泥玩具,其中以泥模最為普及,而泥模又以沛縣泥模為代表。
邳州喜床畫
邳州喜床畫是畫在喜床(俗稱面子床)上的一種傳統民間繪畫,據歷史記載,起源於漢代,在邳州出土的漢畫像石中就能看到精彩的床畫造像。宋代喜床畫開始在民間流行。民國時期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喜床畫在蘇北、魯南地區農村廣泛使用,深深的植根於民間,世代傳承,深受無數使用者和欣賞者的喜愛。
邳州喜床畫是青年人結婚時,上輩老人按家庭的美好心愿和吉祥的祝福,在給子女打制的結婚喜床面子上繪製、雕刻的傳統風俗紋樣,取其紋樣的諧音、寓意,飽含著期望子女婚姻美滿、心想事成、合家安康的精神內涵,傳情達意,寄託著愛情的祝福。
邳州喜床畫,秉承了楚漢文化豐富的內涵和造型技法,廣泛地吸取傳統民間繪畫、年畫的構圖、造型和設色技法,具有邳州地區獨特的民族民間繪畫風格。
邳州喜床畫的內容以吉祥喜慶題材為主,以物寄意,如娃娃坐蓮花,意為“連生貴子”、月季花和花瓶,意為“四季平安”,每套喜床畫都有其獨到之處,每幅吉祥寓意圖案又都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相映成意,仔細的品味其中的寓意,更是餘味無窮。喜床畫的表現內容有人物、花鳥、瑞獸、山水等,表現手法有工筆重彩,單線平塗、刻繪等。
江蘇梆子戲
江蘇梆子,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曲調的快慢節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來指揮而得名,當地民眾又稱為“大戲”。已流行於江蘇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江蘇省代表性劇種之一。
江蘇梆子戲的音樂屬板式變化體,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為主,音樂曲牌豐富,約三百餘種。聲腔主要由陝西、山西梆子衍化而來,在調式、旋律節奏以及語言音韻和演唱風格上,都體現了徐州方言介於中州語系與吳越語系之間,既有中原音韻的厚重,又有吳越音韻的輕柔之獨特風格,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江蘇梆子戲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審美性、思想內涵、審美理念及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是戲劇文化寶庫中的獨特財富。
豐縣吹糖人
豐縣吹糖人以糖稀(飴糖)為主要原料。而糖稀分麥芽糖稀和以大米、大麥為原料,經混合、發酵、過濾、熬制而成的糖稀。之後,將麥芽糖稀熬去水分,加入實用色素,冷卻成糖稀塊。“吹糖人”前,將糖稀塊溫火熔解即可,製作方法以口吹手捏為主,輔以模印。可吹製成各種人物、動物、植物果實、生活用品及少年兒童喜愛的各種玩具模型等。
邳州繡花鞋
邳州繡花鞋紋樣造形生動活潑,深厚圓潤,色彩濃郁艷麗,對比強烈,古樸大方,艷而不俗。紋樣內容豐富,寓意深遠。繡工景致,既具粗獷豪放的北方針法技藝,又吸取融入了南方針法細膩雋秀,集南北方繡藝之精華,獨具邳州地方民族民間工藝風格與特色。
邳州繡花鞋品種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形式有滿幫繡花、半幫繡花、月牙頭繡花等。主要品種有姑娘鞋、新娘鞋、老年壽鞋、送老鞋和嬰兒穿的迷糊鞋,少兒穿的虎頭鞋、獵頭鞋、牛頭鞋、豬頭鞋、獅子鞋、魚頭鞋等。繡花鞋的紋樣多以寓意吉祥喜慶,驅瘟辟邪的題材內容,圖必有意,紋必吉祥,如兒童鞋的金豬拱玉門,五子登科、長命富貴等;姑娘鞋的對頭菊、乾枝梅、蝴蝶花等;新娘鞋的花開一枝照滿堂、石榴百子戲鴛鴦、龍鳳雙喜等;老年壽鞋的掃災花、連菊花、蘭草花等;送老鞋的過奈河橋、靴子花、雲鶴西遊等。
睢寧落子舞
睢寧落子舞分文落子和武落子。歌的成分比舞蹈成分重一些,舞的動作幅度小,且表演文雅、細膩。活躍的稱為文落子(也叫小架落子),以古邳鎮半山村藝人盧修田為代表。舞蹈的成分重一些,且動作幅度大,表演熱烈、奔放、粗獷的稱為武落子(也叫大架落子),以睢城鎮五里堂的藝人劉資俠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