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武術是江蘇的文化遺產,沛縣位於江蘇省西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古稱“沛澤”又稱沛國、小沛。自秦漢以來素以“漢湯沐邑”、“劉邦故里”、“明光世家”、“ 武術之鄉”而聞名於世,亦有“千古龍飛地,帝王將相鄉”之美譽。沛縣武術,歷史悠久,人才蔚起,沛縣有“武術之鄉”之譽這與漢高祖劉邦的故里漢文化的發祥地有直接的關係。沛縣武術有八大門派:趙派大洪拳、三晃膀大洪拳、武當大洪拳、二洪拳、黑虎拳、梅花拳、少林拳、西陽掌,已成為蘇、魯、豫、皖地區具有影響的拳種,也是沛縣成為全國武術之鄉的歷史因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沛縣武術
- 類屬:文化遺產
- 地理位置:江蘇省西北部
- 遺產類別:雜技與競技
- 申報日期:2006
沛縣介紹,武術發展,文化保存,武鄉現狀,
沛縣介紹
沛縣位於江蘇省西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古稱“沛澤”又稱沛國、小沛。自秦漢以來素以“漢湯沐邑”、“劉邦故里”、“明光世家”、“ 武術之鄉”而聞名於世,亦有“千古龍飛地,帝王將相鄉”之美譽。沛縣武術,歷史悠久,自古武林豪傑奮興,人才蔚起,沛縣有“武術之鄉”之譽這與漢高祖劉邦的故里漢文化的發祥地有直接的關係。項羽、劉邦能在秦王朝的暴政之下率領農民起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邦自身會武,有武有勇,他依靠沛縣子弟兵和他軍中的一批豪勇之士為骨幹,剪秦滅楚,靠武士的勇武打下了漢室江山。《沛縣誌》載:“沛人尚武力,挾意氣”,“民喜佩劍以自衛。”上自皇帝,下至庶民,無不佩劍。沛縣誌上還記載了這樣一段歷史,在宋代有位叫高進之的拳師,一天和朋友一起為友送喪,回到家後看到友妻被人所強暴,一怒之下,殺了七人;在清朝乾隆沛縣誌上也記載:元代,自戰亂以來,民喜佩劍以自衛,一旦與賊相遇,奮不顧身。沛縣尚武之風自漢至明清兩代在歷史上都有記載,始終不衰。
武術發展
沛縣武術有八大門派:趙派大洪拳、三晃膀大洪拳、武當大洪拳、二洪拳、黑虎拳、梅花拳、少林拳、西陽掌,傳入沛境以來,已成為蘇、魯、豫、皖地區具有影響的拳種,也是沛縣成為全國武術之鄉的歷史因素。今天的沛縣武術已經發展到十二大門派,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等相繼傳入沛縣紮根落戶……。目前,在沛縣最具代表性的三晃膀大洪拳,是清嘉慶年間“單胳膊李泰師”所傳,由張監而朱王莊五座樓李興美大師,再傳大洪拳第八十九代傳人鄧洪先,大洪拳迄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唐朝名為“天罡拳”,宋朝更名“黑虎拳”,明初洪武年間更名“大洪拳”延名至今,歷經滄桑、變革,大洪拳真傳得以倖存,大洪拳屬外家拳法,內外兼修,注重精氣神的主導作用。動作樸實無華,剛勁有力。發拳有穿山洞石之情,落步有入地生根之意。虛實不定變化多端,多晃膀和連環掌,因而又稱“三晃膀”大洪拳。鄧守超出身於武術世家,自幼隨父親鄧憲文習武,到他這已是第四代了,他的祖父就是大洪拳第八十九傳人武術大師鄧洪先。 梅花拳屬少林拳派,套路結構對稱緊湊,一招一式層層疊疊,動靜分明,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縱跳翻騰,連打帶拿,招式樸實,變化多端。攻防意識強,使用價值高。據沛縣武術志上記載,是清末年由李振亭先生傳入沛縣,李振亭,字朝臣,享年102歲其父李義鵬,為清末梅花拳一代宗師,李振亭自幼隨父習武,功夫深厚,人稱“神拳鐵腿”,祖籍河南濮陽縣,清光緒二十年(1894)因為家鄉水患遷至沛縣胡寨鄉前吳堰村定居。李振亭隨著張學良將軍轉戰南北四載有餘,戰功卓著,少帥為酬謝他,贈戰刀、寶劍各一把和明代香爐一隻,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李振亭重返沛城開設武館廣收門徒。此後,李家梅花拳在沛縣生根開花,成為沛縣武術老八大門派之一。
文化保存
在1979年國家體委發出了《關於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之後,沛縣成立了武術協會,先後有孫敬修、苗敬典、劉長修、李蘇祥、孫敦亞、王開吉代表江蘇省出席了全國武術觀摩交流比賽。在1984年——1986年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中,沛縣武術協會被評為江蘇省武術工作先進集體和全國武術工作先進集體,並應邀選出30餘種稀有武術兵器到北京展出。1985年,在沛縣12家武術流派中,有吳明精、孫敦亞等10人受到國家體委和江蘇省體委表彰獎勵。各門派編寫的《拳械錄》和《拳譜》等入選國家和江蘇省《拳械錄》。2000年孫敦亞編寫出版了《沛縣武術志》,2006年胡光鋒編寫出版了大洪拳《實戰絕技-三晃膀秘解》,沛縣26家武術館、校和12位世界冠軍,40多位優秀拳師入編《彭城武林》,中央電視台在國際頻道多次播出沛縣武術專題片,國內外影視單位、新聞媒體不斷來沛宣傳報導沛縣武術。沛縣武風名聲遠揚,杜彪曾獲第八屆世界技巧錦標賽冠軍,是國際級運動健將,出身尚武之家,自幼隨父親練武,是武術為他贏得世界級技巧冠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杜彪的父親,曾拜李振亭為師,專攻梅花樁功夫。
武鄉現狀
沛縣有大洪拳、梅花拳、少林拳等12大武術門派。目前沛縣面向全國招生,頗具規模的武術館,武術學校20餘所。除本地孩子紛紛進入武校外,每年外府慕名而來的學生多達數千人。遠道而來的學武者大多是青、少、兒童,他們進入學校後除每天習武以外還要學習好文化課。古沛人最講究“文武雙全”,故有俗語,有武無文則蠻,有文無武則弱。所以,沛縣武術館、武校非常重視文化課的學習。直把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如以繼承和發展。如今的沛縣 武術以走向產業化道路,武館、武校,多大幾十所武術場子四百多個,全縣人口110多萬,習武人數達30萬之多,從城鎮到鄉村,男女老幼利用節假日習拳的極為普遍,每年一次的武術散打比賽,成為他們的一個特殊節日。沛縣人為能使中華武術發揚光大,致力於中華武術的傳播,還把武館開到了國外,這些國家有義大利、日本、馬來西亞、美國、墨西哥、俄羅斯等。在西歐並以米蘭為中心,開設了60多家中國功夫館,洋弟子多達上萬人。沛縣人每年都有在國內或世界武術比賽中獲得優秀成績的,他們為沛縣武鄉做出了貢獻,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也為漢皇故里增添了光彩。
沛縣武術訓練有道。沛縣武術在訓練時,先教一招一式一戟一戈的基本技術,戟戈既熟,然後教以連環,既熟既精,然後教以破法,全面訓練和從難從嚴的要求,還注意根據不同體形和年齡條件,進行不同的訓練,即因材施教的原則。沛縣武術承載中國傳統的樸素哲學思想,剛柔相濟、內外合一、動迅靜定、虛實分明等都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典型的辯證思想,是中國武術哲學思想的精華所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習傳統武術套路的人越來越少。現代國內賽事多以國家標準套路為標準,傳統套路沒有機會參加比賽,沛縣傳統武術套路瀕臨失傳。傳統套路的傳授多為口傳心授,在傳授過程中,存在藝隨人走的變數,許多獨特拳械門派沒有固定形式的圖文資料。有些門派的代表人物特別是掌門人年老體弱,逐步退出武林,享有盛名的年輕武師青黃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