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熱(recurrence of fever in the phase of convalescence)是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感染病學名詞,出自《感染病學名詞》第一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發熱
- 外文名:recurrence of fever in the phase of convalescence
- 所屬學科:感染病學
- 公布時間:2019年
後發熱(recurrence of fever in the phase of convalescence)是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感染病學名詞,出自《感染病學名詞》第一版。
後發熱(recurrence of fever in the phase of convalescence)是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感染病學名詞,出自《感染病學名詞》第一版。定義急性期鉤體病經治療後體...
發熱是術後最常見的症狀,約72%的病人體溫超過37℃,41%高於38℃。術後發熱一般不一定表示伴發感染。非感染性發熱通常比感染性發熱來得早(分別平均在術後1.4和2.7日)。原因 非感染性發熱的主要原因:手術時間長(2小時),廣泛組織...
輸入的血製品中含有致熱原,可刺激人體的體溫中樞引起發熱。5.血栓性發熱 腹部手術後,患者下肢活動減少,血液濃縮、流動緩慢,易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血栓分解產物和自體溶栓反應中產生的因子有致熱作用。臨床表現 發熱與手術間隔的時間不...
產後發熱,中醫病名。 本病感染邪毒型發熱,類似於西醫學的產褥感染,是產褥期最常見的嚴重併發症,為危急重症,仍為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外感發熱包涵了西醫學的“產褥中暑”,其重症亦可危及生命,應予高度重視。名詞解釋 產褥期內...
產後百脈空虛,腠理不密,衛陽不固,以致風寒之邪,襲表犯肺,營衛不和,因而發熱。三、血虛 產時產後血去過多,陰血暴虛,陽無所附,以致虛陽越浮於外而令發熱。四、血瘀 處方 【辨證】邪在少陽,產後陰虛發熱。【治法】清熱...
中醫藥治療顱腦手術後發熱的臨床和實驗研究是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完成的科技成果,登記於2003年3月28日。成果信息 成果完成人 樊永平;李艷;胡以明;趙繼宗;吳斌;王志斌;蔣玉鳳;熊祿 ...
產後發熱·外感證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衛陽不固,風寒襲表,營衛不和,以產後惡寒發熱,頭痛,肢體疼痛,無汗,或咳嗽流涕,甚則神志昏迷、四肢抽搐、角弓反張,舌苔薄白,脈浮緊為常見症的產後發熱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
感冒發燒是指感冒常常能引起的發熱症狀,感冒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體虛,抗病能力減弱等。發熱是指致熱原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的情形。感冒發燒對人體有利也有...
發熱,俗稱發燒,症狀名,正常人在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下,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經常保持動態平衡,當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體溫中樞的功能障礙時,使產熱過程增加,而散熱不能相應地隨之增加或散熱減少,體溫≥37.3℃稱為發熱。病因及常見...
產後發熱・血虛證(postpartum fever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陰血暴虛,陽無所附,虛陽越浮於外,以產時產後失血過多,身有微熱,頭暈眼花,心悸少寐,惡露或多或少,色淡質稀,小腹綿綿...
持續性發熱(persistent fever),持續4周以上的發熱稱為持續性發熱。引起發熱的病因很多,可大致區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而且以感染性發熱為常見。治療宜針對病因。長期發熱原因不明者,除腫瘤外可以進行診斷性治療,但必須持慎重...
經行或經後發熱,熱勢不揚,動則汗多,經量多,舌質淡薄, 神疲肢軟,少氣懶言,以氣血為主;經行或經後發熱,腹痛,經色紫黯,挾有血塊,舌黯或尖邊有瘀點,以入血為主。以伴隨月經來潮而周期性發熱為辨證要點。治療原則 ...
發熱患者在不同時間測得的體溫數值分別記錄在體溫單上,將各體溫數值點連線起來成體溫曲線,該曲線的不同形態(形狀)稱為熱型(fever-type)。基本信息 不同的病因所致發熱的熱型也常不同。不同的發熱性疾病各具有相應的熱型,根據熱型的...
外感發熱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溫熱疫毒之氣,導致營衛失和,臟腑陰陽失調,出現病理性體溫升高,伴有惡寒、面赤、煩躁、脈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外感病證。外感發熱,古代常名之為“發熱”、“寒熱”、“壯熱”等。內容概述 人體體溫...
內傷發熱,中醫病證名。凡由情志不舒、飲食失調、勞倦過度、久病傷正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所引起的發熱稱為內傷發熱。內傷發熱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或有反覆發熱的病史。氣滯、血瘀、痰濕鬱結,壅遏化熱,以及氣、血、陰、...
陰虛發熱,病證名。因精血津液等耗損所致的虛熱。《證治匯補·陰虛發熱》:“有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陽氣獨盛,發熱不止,向晚更甚,或飲食如常,頭脹時作,脈洪數無力,視其舌大而色赤者,陰虛也。”證見口乾體瘦,食...
正常新生兒肛溫在36.2℃~37.8℃之間,腋下溫度在36℃~37℃之間;新生兒肛溫超過37.8℃,腋溫超過37℃,即為發熱。常由環境因素、感染引起。病因 新生兒產生髮熱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它們是由產熱和散熱之間的複雜關係的紊亂造成的...
後熱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促使焊縫中的擴散氫儘快逸出,避免氫致裂紋; 二是適當減緩焊接接頭殘餘應力,防止冷裂紋或者再熱裂紋的發生。從目的上講,後熱過程包含焊接工作停止(焊接中斷和焊接完成) 以後所有的熱處理形式,包括焊後熱處理。
潮熱,是指按時發熱,如潮汐之有定時。午後潮熱,是指每日午後發熱。本病屬里證,有虛實之分。病因病機 1.腑實潮熱 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肌表,未能解表,入里化熱,熱邪阻滯胃腸,與糟粕互結,使腸中積滯,腑氣不通,陽明經氣旺於...
中醫指孕婦產後因外感﹑血虛等原因引起的感染和發熱症狀。嚴重者可能致死。概念 chǎn hòu rè 症狀 產後感染開始時,常常先在創傷部位發生炎症,如外陰或陰道裂傷感染,可出現紅腫和熱痛的局部炎性反應,卻很少有全身性反應。如果感染...
2.術後發熱 術後發熱是常見症狀,72%的患者體溫超過37℃,41%高於38℃,但術後發熱一般不一定伴發感染。術後第一個24小時出現高熱,如能排除輸血反應,多考慮鏈球菌感染。手術時間較長、廣泛組織損傷、術中輸血、藥物過敏等也可引起...
產褥熱,即“產後發熱”,是指產褥期內,出現發熱持續不退,或突然高熱寒戰,並伴有其他症狀者,類似於西醫的產褥感染。病因 中醫認為引起產褥熱的病因病機為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虛。1.感染邪毒 產後血室正開,若接生不慎或護理不...
因血虛所致的發熱。又名血虛熱。由吐衄便血、產後崩漏或飲食勞倦內傷脾胃所致。《內外傷辨惑論》卷中:“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有辨耳,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證治匯補·發熱》:“血虛發熱,一切吐衄便血,產後崩漏,...
發熱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狀。高熱(High Fever)在臨床上屬於危重症範疇。小兒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衡量。通常情況下,腋溫比口溫(舌下)低0.2~0.5℃,肛溫比腋溫約高0.5℃左右。肛溫雖比腋溫準確,但...
發熱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狀。小兒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衡量。通常情況下,腋溫比口溫(舌下)低0.2~0.5℃,肛溫比腋溫約高0.5℃左右。若腋溫超過37.4℃,且一日間體溫波動超過1℃以上,可認為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