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併發症

手術後併發症

併發症是指在某一種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發生了與這種疾病治療行為有關的另一種或幾種疾病。醫學上併發症的概念是指那些通過系統的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人們已經總結出的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不良後果。如某些藥物長期使用可導致肝損害或腎損害等。手術併發症是指手術操作而引起的其他組織器官的損傷、缺失、功能障礙等,可見於臨床各手術科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術後併發症
  • 專科分類:臨床各手術科室
  • 原因:患者、醫生、護士等因素
  • 常見症狀:術後出血,術後發熱,切口感染,肺不張等
併發症產生原因,常見併發症,併發症的防治,

併發症產生原因

手術併發症的發生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1.患者因素:如解剖異常,個體差異,病情輕重等。
2.醫生因素:手術者技術生疏,操作粗燥,診斷失誤等。
3.護理因素:如護理操作失誤,護理管理混亂等。
和併發症相對應的是醫療意外。所謂醫療意外是指由於病情或病員體質特殊而發生的,醫療機構無法預料的原因造成的損害後果或醫療機構確實無法避免的醫療損害後果。即在診療護理工作中,雖然客觀上發生了病員死亡、殘疾、組織器官損傷導致功能障礙等不良後果,但對這些後果的發生,醫務人員主觀上不存在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不能預見的原因所致。
手術後併發症是由原有疾病對機體的影響、手術造成的組織損傷、手術時的細菌污染、手術後切口疼痛以及正常活動受限等因素引起,分為一般性併發症和特殊併發症。一般併發症在各種手術後都可能會出現,如切口感染、出血和肺炎等;特殊併發症與手術方式有關,如胃切除後的傾倒綜合徵、肺葉切除術後的支氣管胸膜瘺等。併發症輕者增加患者痛苦,延遲康復時間;重者可危及生命。及時防治併發症是術後處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常見併發症

1.術後出血
術後出血可以發生在手術切口、空腔器官及體腔內。腹腔手術後24小時之內出現休克,應考慮到有內出血。胸腔手術後從胸腔引流管內每小時引流出血液量持續超過100ml(≥200ml/小時,提示有活動性出血,常需再次手術止血),提示有內出血。術中止血不徹底,創面滲血未完全控制,痙攣的小動脈斷端豎行,結紮線脫落,凝血障礙等,是導致術後出血發生的常見原因。
術後出血可出現局部滲血多,並逐漸形成血腫,一般不引起嚴重後果,但發生於頸部的血腫,可壓迫氣管引起呼吸困難,甚至可突然發生窒息。體腔內的原發性出血,引流管可流出大量鮮血;術後短期內出現休克,雖經輸血、補液處理,休克不見好轉,甚至加重,表示內出血量較大。嚴重的出血可發展為出血性休克,後果較嚴重。
2.術後發熱
術後發熱是常見症狀,72%的患者體溫超過37℃,41%高於38℃,但術後發熱一般不一定伴發感染。術後第一個24小時出現高熱,如能排除輸血反應,多考慮鏈球菌感染。手術時間較長、廣泛組織損傷、術中輸血、藥物過敏等也可引起發熱。
3.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一般於手術後數日出現,與患者的體質和病變的性質有一定關係。手術後切口感染的因素較多,如局部血腫、異物及患者局部組織或全身抵抗力減弱等,均可導致感染的發生。傷口局部紅、腫、熱、痛和觸痛,有分泌物,伴或不伴發熱和白細胞計數增加。
4.切口裂開
切口裂開是指手術切口的任何一層或全層裂開,可發生在全身各處,但多見於腹部及肢體鄰近關節的部位。常發生在術後5~9天,發生率0.5~3%。患者在一次突然腹部用力後,隨之切口疼痛並有血性滲出,有時甚至能聽到切口崩裂的響聲。嚴重時,有內臟由裂開的切口脫出,常見為大網膜和小腸襻,可發生休克。其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年老體弱、營養不良慢性貧血、低蛋白血症、維生素C缺乏等,術後組織癒合能力差;②切口局部張力過大、對合不良,切口的血腫和化膿感染;③腹腔內壓力突然增大,如劇烈咳嗽、嚴重腹脹等。
5.肺不張
肺不張常發生在胸腹部大手術後。由於手術後切口疼痛,呼吸活動受到一定限制,使呼吸表淺,不敢咳嗽,不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也可因藥物、麻醉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等因素,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變黏稠,最後分泌物堵塞支氣管造成肺不張。局限性肺不張臨床一般表現為咳嗽、呼吸快而淺、心率增快、體溫升高,叩診時患部出現濁音,聽診時呼吸音減弱或為管狀呼吸音。發生大片肺不張時,可出現縱隔向患側移位,膈肌升高,嚴重呼吸困難、發紺,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多。
6.壓瘡
術後需長期臥床者,由於護理不當或年老體弱,容易產生壓瘡,多見於背部、骶部、足跟等部位,多局部血運障礙、癒合能力差,潰瘍往往經久不愈。
7.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術後患者長期臥床,下肢靜脈回流緩慢;手術破壞的組織釋放大量凝血物質進入血流;嚴重的脫水、血液濃縮、血流緩慢;下腹部和盆腔手術,可造成靜脈壁的損傷,易形成血栓。血栓好發於下肢的深靜脈內,上肢及其他部位較少見。一般無全身不適,初期局部體徵也不明顯。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後,患者有輕度發熱和脈率加快,小腿肌肉有疼痛,足背和踝部常有水腫出現。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後,整個患肢疼痛、腫脹,皮膚發白或略發紺,可見淺靜脈曲張,在股管區有明顯壓痛。

併發症的防治

1.術後出血
在手術過程,止血要徹底,術畢套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清除凝血塊之後,再仔細檢查每個出血點,較大的血管出血應該縫扎或用雙重結紮止血。術後一定要做好控制感染、保持引流通暢等。一旦發生術後出血,如保守措施無效,應儘早手術探查,並徹底止血,充分引流傷口壞死液,術後大量套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局部止血有困難或無法控制出血時,應結紮出血部位近心端的動脈乾,以控制出血,挽救生命。
2.術後發熱
體溫不超過38℃時,密切觀察,不需處理。>38℃且伴不適時,予以物理降溫,對症處理等。
3.切口感染
手術前、後注意提高患者抵抗力,及時糾正貧血、低蛋白質血症和水、電解質失衡。對已經感染和污染的傷口,手術結束前切口用等滲鹽水反覆沖洗,嚴重污染切口需延期縫合。對止血不徹底、死腔不可避免、污染較嚴重的切口,應放置引流。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用藥原則視病情和手術情況而定。
4.切口裂開
手術前糾正患者的營養狀況,術中正確縫合切口各層。術後及時處理腹脹,避免增加腹內壓以及預防切口感染。對體質虛弱和老年患者,估計切口癒合不良,應加用減張縫合,還應對腹部切口適當予以加強包紮,減少切口裂開的機會。如切口已裂開,無感染,應立即手術,在腹肌完全鬆弛的情況下,重新逐層縫合腹壁,並加減張縫合。
5.肺不張
手術前應治癒原有呼吸道疾病,減少肺泡和支氣管內分泌物,對術前不能徹底治癒的肺部疾病需提前做好呼吸功能和咳嗽的訓練。全麻患者術中及手術結束時,應吸盡呼吸道內的分泌物,術後協助患者咳痰。進行有效的胃腸減壓,減少胃腸脹氣對呼吸的影響。手術後應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綁紮,鼓勵患者多作深呼吸和早期活動。個別情況下,呼吸道分泌物多而黏稠且無力排痰者,可考慮支氣管鏡下吸痰或作氣管切開術,以利痰液吸出。為防止感染的發生,可採用抗生素霧化吸入以及全身套用抗菌藥物等。
6.壓瘡
術後不能早期下床活動者,應協助其定時翻身,每日用熱水擦洗1~2次,並適當進行局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壓瘡形成。一旦發生壓瘡,需每日換藥,清除創面膿性分泌物,清理壞死組織,加快創面癒合。
7.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術後應加強早期活動,尤其是下肢的自動或被動活動,爭取早日離床。患者臥床時可將床腳墊高15~20cm,以促使下肢血液回流。彈力襪等物理治療促使下肢血液回流,有助於及時適當補液和輸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和防止血小板聚合,低分子肝素的治療可顯著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靜脈血栓形成後,靜臥抬高患肢或墊高床腳,臥床休息7~10天。溶栓治療適用於病程不超過72小時的患者;溶栓或手術後的後續治療,預防血栓復發以及病期超過3天的患者採用抗凝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