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嘗傳
- 體裁:後漢書
- 字:伯周
- 家鄉:會稽上虞人
原文
譯文
孟嘗事先了解實情,,詳細地向太守說明了原委,太守沒理會。孟嘗在外門痛哭請求(無濟於事),於是藉口有病辭職離開,寡婦最終含冤而死。從此郡中連旱二年,祈禱也無所收穫。
後來太守殷丹到任,查訪案情原委,孟嘗到縣府詳細陳述寡婦被冤誣之事。就趁機說:“從前東海孝婦,感動上天致旱,於公一言,甘澤順時而降。應該處罰那個誣告的人,來向被冤死的亡魂謝罪,希望在陰間冤枉得以申訴,適時之雨就會等來。” 殷丹聽從了孟嘗的建議,就在那位寡婦墓前訟女,上天應驗下了及時雨,莊稼因此獲得豐收。
孟嘗後來考中孝廉,被推舉為茂才,擔任徐地的縣令。州郡上表陳述他的才能,升遷為合浦大守。郡中不產糧食,而海里出產珠寶,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原先時的宰守官吏門都是貪婪污濁之人,奸商濫采珍珠,珠貝無法生存,都遷往交址海域去了。因此商人不來買賣,當地人窮物少,百姓中有不少人餓死路邊。孟嘗到任後,革易先前的敝政,求民病利。還不到一年,原來離開的珠貝全都返還(合浦海域),,百姓都反回以前的舊業,商貨又流通起來,(孟嘗)被稱譽是神明之人。後來因病自己上書(告病還鄉),被徵召回朝廷,當地官吏請求留任,孟嘗無法前行,就乘著民船民衣悄悄離去。隱居在偏遠的窪地生活,自己親自耕種。鄰縣的讀書人和百姓仰慕他的品德,就近他居住的有一百多家。桓帝時,同郡尚書楊喬上書薦(孟嘗)說:“孟嘗安於修身養性,傳播仁義,愛好道德修煉,清廉的行為超出一般,才能超絕眾人。先前更換地方官員,
移風易俗,去珠復還,饑民仰仗(他)生存,況且南海一帶盛產珍珠,財產容易積聚,本在他的掌握之內,(珍珠)價格高比金銀,可是孟嘗獨自一人稱病辭職,親自耕種田地,隱匿自己收藏才華,不張揚揚自己華藻。我不敢偏私自己的同鄉,只是私下裡被禽息的做法感動,冒死推薦賢人。“ 孟嘗最終沒有被重用,年七十,死於家中。
人物簡介
孟嘗後來策對孝廉,被推薦為秀才。朝廷任命他為徐縣縣令。州府和郡府上書舉薦他的才能,升為合浦太守。合浦不生產糧食,但海中出產珍寶。合浦與交阯接壤,常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以前合浦郡的官員多為貪婪污穢之輩,責成人們採集,不知限度,珍珠逐漸徙到交阯界內去了。結果客商不再來了,人和牲畜都沒有吃的,窮苦的人餓死在道邊。孟嘗上任後,革除過去的弊端,訪求百姓的疾苦和有利於百姓的事情(興利除弊)。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離開的珠蚌又回到合浦了,老百姓都恢復他們的本業,商人開始來往,貨物開始流通,孟嘗被稱讚為明智如神。
孟嘗因病自己上書辭職,朝廷徵召他將要返回京師,官吏百姓抓住孟嘗的車子懇求他留下。孟嘗既然沒法走,就坐了鄉間百姓的船連夜暗中離去。孟嘗回去後隱居在僻野水邊,親自耕田做工。鄰縣的士人百姓仰慕他的高尚道德,搬來和他住在一起的有一百多家。
桓帝時期,尚書同郡人楊喬上書推薦孟嘗說:“臣先後七次上書推薦原合浦太守孟嘗,但人微言輕,始終沒得到考慮。臣剖心相示,但什麼作用也不起。孟嘗安於仁愛,弘揚道義,特別醉心於道德,行為高潔脫俗,才幹出類拔萃。以前做太守時,移風易俗,改革政治,失去的珍珠又重新回來,飢餓的百姓賴他得以存活。而且南海珍寶很多,財產容易積蓄,他手中掌管的珍寶,價值超過兼金,但孟嘗隻身一人因病引退,親自在田間耕作,隱藏起自己的蹤跡和風采,不顯露自己的華采。他實在是作為羽翼用的大才,而不是腹下背上的絨毛。然而他埋沒在荒野之中,好的官爵沒他的份,致使國家寶器,被拋棄在溝渠中。再說年歲有限,他已近暮年,而他忠貞的節操,卻在聖明的時代長期凋零。臣心裡實在傷痛,私下為此流淚。從很遠地方弄來的物品被梘為珍奇,士人不同一般被當作寶貴。盤曲腐朽的樹能夠為天子所用,是由於手下人的雕刻修飾。天子任用士人,應當選拔大家都推重的人。臣以才識短淺的資質,在天子身邊奔走驅使,想著建樹微不足道的節操,並不敢與同鄉暗徇私情,私下受禽息行為的感動,不顧性命推舉有才德的人。”孟嘗最終也沒被起用。七十歲時,他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