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苦是漢語詞語,
拼音:yàn kǔ
意思是厭煩以為苦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厭苦
- 拼音:yàn kǔ
- 釋義:厭煩以為苦事
- 注音:ㄧㄢˋ ㄎㄨˇ
厭苦是漢語詞語,
拼音:yàn kǔ
意思是厭煩以為苦事。
厭苦是漢語詞語,拼音:yàn kǔ意思是厭煩以為苦事。...... 《後漢書·循吏傳·孟嘗》:“姑年老壽終,夫女弟先懷嫌忌,乃誣婦厭苦供養,加鴆其母,列訟縣庭...
厭,原義表示嫌惡,憎惡,排斥;也作滿足解。讀yā時用作動詞,指一物壓在另一物上。...... 指討人厭的東西);厭鈍(討厭,掃興);厭色(厭煩、不滿的臉色);厭苦...
佛學術語,善導將觀無量壽佛經之發起序分為七段,自韋提希夫人被幽閉至共為眷屬之一段,是為厭苦緣。蓋此一段系闡明韋提希夫人被阿闍世王幽閉,起厭娑婆苦之緣起...
聞達,特指向皇帝報告。 唐韓愈 《順宗實錄四》:“既至,諸諫官紛紛言事,細碎無不聞達,天子益厭苦之。” 宋范仲淹 《潤州謝上表》:“幽遠之誠,未嘗聞達。”...
古話,指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話。語出蘇軾 《東坡志林·塗巷小兒聽說三國語》:“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
未厭苦不怕死那天的你我不要摧毀我讓我在歲月里拔河要抱住一種赤裸重聽當年的歌回想你來看我毫無忌諱為成長衝擊過犯了一時過錯便爬起身改過...
②唐 李德裕 《蚍蜉賦》序:“此郡多蚍蜉,余所居臨流,實繁其類,或聚於袵席,或入於盤盂,終日厭苦,而不知可御之術。” ③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六行觀出自《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等書。起源於佛教修持法。為以有漏智斷除修惑時所修的六種厭下求上之觀法,即於無間道,緣下地觀粗、苦、障而生厭離,...
詞語注音dòng xié ㄉㄨㄙˋㄒㄧㄝˊ 恫脅(恫脅)詞語釋義恐嚇威脅。《明史·孫傳庭傳》:“士大夫厭苦 傳庭 所為……相與危語恫脅之曰:‘秦 督不出 關...
四諦:梵文Catursatya的音譯。佛教基本教義之一。指苦、集、滅、道四諦。“諦”為佛經中所指的“真理”。佛教認為,人世間一切皆苦,叫“苦諦”;欲望是造成人生多...
陰生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人。漢代人物,出自劉向《列仙傳》:陰生者,長安中渭橋下乞兒也。常止於市中乞,市人厭苦,以糞灑之。旋復在里中,衣不見污如故。長...
作品原文漢陰生者,長安渭橋下乞小兒也。常於市中丐,市中厭苦,以糞灑之。旋復在市中乞,衣不見污如故。長吏知之,械收系,著桎梏①,而續在市乞。又械欲殺...
相傳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為蕺山老姥書扇,此姥既得厚值,數來求書,羲之厭苦,避於戒珠寺山石後,因名其石為"躲婆石"。...
這二句詩可作兩層理解:一層意思是說,我今已對南國生活深深厭苦,你鴻雁何苦重蹈覆轍,離鄉背井呢。另一層意思是,鴻雁南飛,乃為嚴冬所逼,政治打擊象自然界的...
若根塵因緣。隨有一念。依色心故苦。由煩惱故集。厭苦斷集。非對治如何。遂依四諦。修十六觀三十七品。如救頭然。由四善根。得入無漏四沙門果。證二涅槃...
佛學術語,指小乘之苦、集、滅、道等四諦之總相智。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一下載,聲聞人厭苦心切,急於求證果,故聞說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等四諦之法時...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有一藝便受一藝之累,如書畫圖章,初有人甚喜,求者益多,漸生厭苦。故曰‘描高曰尊.技精日勞’。” [1] ...
尋察 查究考察。《後漢書·循吏傳·孟嘗》:“誣婦厭苦供養,加鴆其母,列訟縣庭。郡不加尋察,遂結竟其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