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溝古村

後溝古村

後溝古村位於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與壽陽縣交界。總面積1.33平方公里,現有居民75戶,251人。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對高差67米,形成了後溝村溝、坡、垣、灘縱橫交錯的獨特地貌。後溝古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19年,古村濃縮了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其農耕文化,生產和生活展示了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傳統文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溝古村
  • 外文名:Hougou ancient village
  • 位於: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
  • 總面積:1.33平方公里
  • 人口:251人
  • 最高海拔:974米
  • 最低海拔:907米
村莊特色,文化遺產,景點,觀音堂,真武廟,古戲台,山神廟,排水系統,排水系統,九曲黃河陣,美食,民居建築,驢友心得,傳統,人文,封建神權思想,小農意識,封建族權勢力,線路提示,參考行程,

村莊特色

後溝有村諺云:“四十里龍門河正當中,二龍戲珠後溝村”,後溝村起源無證可考,從考古發現的一塊唐代墓志銘推算約為公元819年,在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6年)古碑中記載,“年代替遠,不知深淺”。後溝村古建星羅棋布,神廟系統相當完善。關帝廟、文昌閣、真武廟、三官廟、魁星樓、觀音堂、菩薩殿、山神廟、河神廟、五道廟等18座神廟和1座祠堂依風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將佛教、道教、儒教盡收囊中。
後溝古村濃縮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保存了中國北方漢民族自給自足的傳統文明。民居建築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土穴窯居,其特點是依崖就勢、隨形生變、層窯疊院、參差別致。遙相呼應的石窯、土窯、磚窯、明券窯、土挖窯、獨體窯、里外窯等,形成了後溝村渾然天成的獨特風景。古村地下排水系統可與一流的水利專家設計的工程相媲美,從村東北、西北的高處起,穿村過院,勾連各家各戶,形成黃龍、黑龍兩個體系,流經村西南、東南留水口最終歸入龍門河中。
後溝古村後溝古村
後溝古村完整的排水系統、等級分明的窯居建築格局、威嚴的張家祠堂、精雕的古戲台、自給自足的生產作坊、防患未然的倉儲制度等充分顯示出族權勢力的統治地位,是北方農耕文明活態文化的完整畫卷,堪稱“農耕桃源”。

文化遺產

2002年11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民俗學家、遼寧大學教授烏丙安先生,民間文化學才向雲駒先生,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喬曉光先生,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潘魯生先生,民居攝影家李玉祥先生,民俗攝影師樊宇先生、譚博先生一行來到後溝村,進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實地採樣考察。他們一致認為,榆次後溝是難得一見的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村,這是濃縮保留了千百年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民間文化中的精神信仰、生產方式、生活狀態、傳統工具、民俗民風,保留了中國,特別是北方漢民族千百年來自給自足的傳統文明,在後溝古村,古樸的農耕文化、純正的自然文化、傳統的信仰文化、靈動的生態文化,構成了完整的民間文化體系。2003年元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宣布後溝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古村落農耕文化遺產保護採樣地。
後溝古村後溝古村

景點

觀音堂

觀音堂坐落於後溝古村西南方向的半崖之上,坐南朝北,與村中玉皇殿隔河相峙,俗稱南寺。全寺占地面積490.17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間20間;依次由山門、鐘鼓二樓、東西廊房、耳殿和南大殿三大部分構成,為長方形四合院堂式寺廟,是一座保持著明、清建築風格且保存較為完整的磚木結構建築寺院。觀音堂大殿面闊五間,主祀觀音及送子、財神等塑像;其斗拱木雕龍首鳳喙為民間寺廟所少見,檐板真金貼繪龍紋和梁間龍紋彩繪為明清兩代盛世佳作,具有極強的時代特徵和很高的藝術價值。觀音堂始建年代不詳,唯據寺內壁龕大明天啟六年(1626)重修碑記載:“有古剎一座,年代替遠,不知深淺”,後陸續又經大清康熙、乾隆、道光和清末民國等年代數次擴建維修,始成今日之規模。

真武廟

玄天宮(真武廟)坐北向南,坐落於後溝村北高阜處,為村中最高建築,和觀音堂子午相對,與村南山崗上的魁星樓遙相呼應。玄天宮原稱玄武廟,是北方正神安天玄武大帝的宮闕。中國道教中,玄武乃龜蛇結合的形體,傳為玄武大帝的胃、腸所化,故玄武帝神通廣大,道法無邊。宋時因避帝祖名諱而改“玄”為“真”,故後世又稱真武廟。玄天宮始建於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大清康熙五十年(1711)補修,嘉慶十九年(1814)重修,清末民國時期亦曾維修,毀於文革“大破四舊”中,2005年5月重建。
後溝古村後溝古村

古戲台

古戲台古稱樂樓、樂亭,是酬神娛人的場所。這是一座前棚後殿的磚、木結構的古建築。其前後銜接自然和諧,造型穩重大氣,吊柱暗懸,斗欄明紋,檐角平緩,耳牆樸實,磚、石、木三雕俱精,卷棚頂弧線極美。有較高的審美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古戲台始建年份不祥,但從其遺存的部分構件工藝看,當不晚於清乾隆朝,清鹹豐七年(1857)重修,文革初期“大破四舊”中曾遭部分損壞,2005年5月重修。
古村的孩子古村的孩子

山神廟

山神,原由遠古先民自然崇拜衍化而成,為管理一方(座)山域之神,司山固脈靈、林豐草茂之職。古時,狼狐較多,經常出沒山村,傷害幼兒及豬羊家畜,故當地民俗祭 中對山神祈求又多了一項職能:鎮山巡徑,驅獸護民。  後溝山神廟始建於康熙五十年(1711),移址重修於嘉慶十九年(1814),毀於公元1963年間,2005年5月重建。

排水系統

排水系統

古村排水系統從高處起,經地下暗道,勾連各家各戶和拐角,最後排入村外河中。古村之所以保存地如此完好,與這個張家氏族修建的古排水系統有很大關係。
九曲黃河陣九曲黃河陣

九曲黃河陣

山西省汾陽市後溝村每年正月十五擺的由九個萬字組成的循環燈陣,古為姜子牙所傳,有平安燈、發財燈、送子燈、前程燈、求婚燈、長壽燈、步步高升燈等十八燈,為民間祈福求財、祛邪去病的遊樂燈陣。據悉,晉中盆地地區的祁縣、太谷等地也有擺此燈的風俗。而汾陽市後溝村的九曲黃河陣已被列為山西省、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加以保護。

美食

晉中小吃風味獨特,著名的小吃有: 平遙碗托、剔尖、油糕、擦面、榆次灌腸 油麵、貓耳朵、珍珠粥、、刀削麵、豆腐腦、拉麵、刀撥面、臊子麵、揪片以及各種具有山西當地民俗特色的食物。

民居建築

後溝古村落中的民居為穴居和半穴居的窯洞,院落包括四合院三進院32處和七八處靠崖窯洞為主的院落。每個院落中都有窯洞式居室,而且土穴土窯洞比較多,選址上因地制宜,在取向、高低等方面都不對自然做更多更大的破壞性改造。古村落中幾乎所有的院落正屋都是窯洞,但都要建築出廂房,再下又蓋倒座的南房,形成四合院,構成了恬靜安詳、和諧優雅的生活環境。四合院開門多在“離”位,在“巽”位開門的院落,有的門對面是隨牆影壁,影壁中間是磚雕的土地神龕,在“離”位開門的院落,門內有儀門,整體構成三進院,院落的正屋是兩孔或四孔窯洞,再加一個天地堂神龕,符合“三間吉”或“五間吉”的建築風水。
古村的選址的大風水方面據說是占據了“二龍戲珠”的仿生學意象。村諺講:“四十里龍門河正當中,二龍戲珠後溝村”。在風水學中看得見的依據就是山脈和河流,也就是山和水。風水師認為,“得水為上,避風次之”,要得水就離不開河流,要避風就得依靠山勢而有所靠阻。山講究“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後溝村背依太行山支脈要羅山脈,其主峰海拔1342米,山勢連綿起伏,如水波蕩漾,似萬馬奔騰,漸行漸遠,好像爭飲於瀟河岸邊。龍門河發源於要羅山腹地,順山陽之勢而下,進入瀟河。龍門水在後溝古村之處形成四靈之地,北邊要羅山脈如玄武垂頭,南面軍坪如朱雀翔舞,東邊青龍蜿蜒,西邊白虎馴服。後溝古村的先民將村東的黃土梁叫做黑龍,村西的梁叫做黃龍,村對面軍坪又形成蜘蛛,整體形成了“二龍戲珠”的仿生學意境,形成了喜慶吉祥、紅火熱鬧的村落選址創意。歷來,兩條龍山和蜘蛛山上都是村民心中的禁山和聖山,禁耕、禁牧、禁火。
後溝古村後溝古村

驢友心得

過檢票口,首先到達村口的關帝廟,內塑關公夜讀春秋的塑像,小巧玲瓏的廟裡有一株300多年的丁香樹。南側高地上是坐南面北的觀音堂,精美的鐘鼓兩樓飛檐高挑,東西對峙,很有氣勢;正殿梁架上的彩繪雖經數百年的歲月滄桑,但透過塵埃浮土,依稀可見其當年的光彩。院內一株800多年的古柏虬枝縱橫、綠葉茂盛。告別觀音堂,東行便是進古村的龍門石橋,下面是龍門河環村流過。過橋後,上斜坡是一塊相對平坦的場地,近處有一座古老的樓閣廳堂,附近挺立著幾棵蒼老的古樹。大樹下一些村民在出售水果、鮮棗,說是賣東西,倒不如說是大家聚會更合適,他們有的一邊聊天一邊納鞋,有的邊打撲克邊招呼客人,所售東西的價錢也好商量,我們居然按六毛錢一斤的出乎意料的便宜價把一位老鄉帶來的棗都包了,簡直就像白送的一樣,那位大嫂還高興地說:賣完算了,早點回家做飯去。
導遊帶我們到左手邊的村莊中心地帶,面前有座已經歷了六百多年風雨侵蝕的古戲台,紅紅的絲絨幕布在陽光照射下十分奪目,據說前些日子第二屆中國搶救保護開發民間文化遺產縣(市)長論壇在後溝村拉開帷幕,繁華過後,眼前的古戲台略顯孤獨。戲台前棚後房,土木結構,形制優美,2014年夏日剛剛被修繕過。古戲台是往日後溝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它見證過許多歲月滄桑,後牆壁上還留有一些上世紀五十年代戲班演出的劇目單。據說,這座古戲台過去每年正月里都要派上用場,有時還請來外鄉人唱幾齣山西晉劇,至今村里偶爾也有人來古戲台上消遣娛樂一番。戲台前左側的高台上是一家店鋪商家,前店後院,與今日許多城市房地產業流行的“商住兩用”概念不謀而合。戲台對面是雕樑畫棟的菩薩殿,由左側轉彎沿曲曲彎彎的石徑上坡步入村中一片開闊地帶,一盤古石碾在嘰嘰呀呀的轉動中碾米,從未見過此原始碾米器具的遊客忍不住好奇,紛紛上前試著轉推幾圈。這裡一些年代久遠的老酒坊、老醋坊、古道茶舍、豆腐坊、餅子鋪也在向人們訴說著後溝人從前自給自足的日子。
走過高大的老椿樹,參觀了導遊小安居住的窯洞房,穿過原始的旮旯院,沿著石砌的幽徑古道,先到村北高地的山神廟,然後到達全村最高處的真武殿,夕陽中的古村盡收眼底:各具特色的農家小院、四合院、三進院等次第延伸,高低錯落有致,建築精巧的古廟戲台,風蝕斑剝的石階小道,飽經滄桑的參天古樹、人家的屋頂上曬著的剛剛收穫的大片的紅棗……歷歷在目。
後溝古村濃縮保存了千百年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古建星羅棋布,自成體系,在古村中儀門院、將軍院、吊橋院等頗具特色。將軍院由於出過一位共和國將軍——張小赤(曾任解放軍南京軍區海軍副司令員)而得名。吊橋院是後溝村西崖一個窯洞,設吊橋供出入,落橋而通,起橋而絕,故又稱“吊橋院”。當今後溝村裡的民居仍多為清、民國年間所建的山西特有的獨立式窯洞。其中張先傑家頗為奇特,正房是上下窯式結構。一進門是下窯,空間較狹小,有灶台、水缸等,用作廚房;一直往裡,有數級台階通往上窯,上窯前壁高出下窯頂處開有一個很大的天窗,以解決上窯採光問題;而在下窯進門右側平行位置,另有一窯和下窯相通,真有點現代“樓中樓”結構的韻味!
後溝村海拔大約900多米,雖上下落差百餘米高,卻家家戶戶都有井水可淘,古村設有地下排水系統,河水道深深埋在地下,各家院中都留有分入水口,遇山洪不塌方,逢小雨不泥濘。其中奧妙至今也是個難解之迷。專家稱:古村的排水系統可和一流的水利專家設計的工程相媲美。
古村得以保存至今,可以說和她所處的偏僻地理位置不無關係,更主要的是經濟的相對落後,致使後溝村民對外來的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接納、模仿和吸收能力變弱。這樣,後溝村內部產生的破壞力就無法形成氣候,從而不可能對後溝村原有的文化產生顛覆性的影響。而後溝能從塵封中出世,與原晉中市榆次區委書記耿彥波的大力推薦有關,2002年11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與眾多專家受其邀請到後溝古村考察,被這裡古樸的農耕文化、純正的自然文化、傳統的信仰文化、靈動的生態文化所吸引。在隨後長達半年的時間裡,民間文藝家們對後溝村的生態、農耕、工匠、交易、交通服飾、飲食、居住、家族、誕生、成年、結婚、拜壽、殯葬、信仰、醫藥、遊藝等民俗活動以文字、攝影、攝像等形式製作成“後溝村民俗記錄範本”,收錄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普查手冊》。2003年後溝古村被中國民協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古村落農耕文化遺產保護採樣地,從而引起轟動。
後溝古村後溝古村
路經農耕博物館來到張家大院,後溝的大姓是張,十幾代人都是這座建在全村最高處的四合院裡分支出去的。旁邊的院落大門緊閉,主人已經到市區里工作了,院門上斑駁的鬥神畫和牆腳稀疏的雜草,似乎向人們傾訴著古院悠遠的歷史。出張家下行數丈是張家祠堂,祠堂為窯洞式建築,頗為罕見。東面十幾米遠就是儀門院,由此下行到達文昌閣,文昌閣為下洞上殿式石券建築,與南側的龍王廟隔河相望。龍王廟下有一眼旺泉,汩汩泉水涌動不息,泉水清冽無比,龍門河水就是從這裡發源的。據說村里七十多歲的老人能挑擔行走於崎嶇的村巷裡,與長年飲用此水有關。
由龍王廟前的小路東行五里便到壽陽縣界,文昌閣西行就回到古戲台前的村口。在古村中漫遊了兩個小時,走馬觀花體驗了古村淳樸善良的風土人情,聆聽了優美動人的故事傳說。夜色降臨,天上一芽新月掛在柳梢頭,村口的牌樓亮起金黃的燈光,與古村中的紅燈籠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和諧寧靜的世外桃源畫卷。

傳統

老子說,小國寡民是最幸福的生活,後溝的人們生活也是平和的。大多數人家白天的家門是不上鎖的,人可以隨便進入屋內參觀。這裡的屋舍大多是依山而鑿的窯洞,冬暖夏涼。後溝村有村民二百五、六十人,農忙時在村子裡很少見到行人。當今旅遊開發了,留在村子的人多了起來。這位老哥也樂意人們來他的村子裡、院子裡看看。花上30元的門票你就能進入後溝村,村子裡有農家院可以住宿,當然吃的也是地道的農家飯。花上三五十元你就可以體驗一下窯洞生活。後溝村家家都設有天地龕,無論家有幾孔窯洞,龕位一定是在正房的中間位置。龕位的外型和民居外形一樣,建造成窯洞式。龕位內里有磚雕,磚雕一般分為兩層,下面一層形狀似供桌,供桌的紋飾多為菊花、牡丹、梅花、動物圖案,供桌頂端多為蓮花座,蓮花座上面是雄偉氣派、層次分明、錯落有序的天宮。磚雕精細,比例協調,技藝精湛,嘆為觀止!
天地龕 顧名思義,天地龕是用來供奉天地神的地方。 對世代生活在黃土地上普通百姓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後溝村的村民對天地神的信任是一以貫之的。婚、喪、嫁、娶的儀式一定要在天地龕前完成,讓天地神作見證。逢年節時,小輩看望長輩,行禮磕頭,頭也要磕給天地神。長輩給小輩壓歲錢,小輩不用謝長輩,跪下給天地神磕頭謝禮。 天地神的供奉,最重要的日子是在年初一和十五。這兩個節前村民們都要仔細地打掃天地龕上的雜物與塵土。平日裡,神靈並不住在天地龕。只有春節、上元節的時候,他們才回到子民身邊,暫時棲身在龕里,歆享著村民們虔誠的一柱柱清香,帶走他們的種種祈望。
後溝有好多原始的東西,這屋頂上的煙囪在別處沒見過吧?後溝里的生產方式仍然保存著農耕時代的作業方式,這裡有最原始的醋訪、油訪、酒訪、米店、豆腐房等,石磨、石碾到處可以看到。後溝的酒訪里自製的酒有62度,又是以最原始的工藝製作,口味之烈可想而知道。這家豆腐房的主人講,每天上午做出豆腐都被村裡的人買去了,如果你住在村子裡就可以吃到地道的後溝豆腐。這是用來磨豆漿在磨。後溝的路全部是石板鋪成的,上上下下,層層疊疊。苦了那些穿高跟鞋愛美的女士。雖說現代通訊已非常發達,但村口這口老鐘敲響時,村民們依舊會集中過來。村子裡的戲台子前面是村們最喜歡去的地方,在這裡聊天,拉家常,是村子裡的信息發布中心。
【門票】 40元

人文

封建神權思想

後溝古村的寺廟遺存也相當完整,觀音廟、真武廟、關帝廟、文昌閣、龍王廟、山神廟等十三座廟,將佛教、道教、儒家囊括為一統,這一現象在國內甚為罕見。

小農意識

耬、犁、砘、耙的原始耕作工具和油坊、醋坊、磨坊、酒坊等生產作坊,展現了古村當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給自足的生存、生產、生活景象。

封建族權勢力

後溝古村完整的排水系統、等級分明的民居建築格局、威嚴的張家祠堂、精緻的古戲台、防患未然的倉儲制度等充分顯示出當時族權勢力的統治地位。
最令人驚奇的是家家戶戶的下水全部使用暗道,各戶的分道通向總道,在大山里穿來穿去,最後下泄河中。為了防止雨水沖毀山道或積水淹垮山體,引發塌方,古村處處都建有疏導雨水的明渠,最高的排水溝竟在山頂上。明渠的水匯入暗道,兼可利用雨水沖洗暗道,排除淤塞。

線路提示

自駕車:
高速版——太原出發上東山過境高速,轉太舊高速,峪頭站下,一直往南(榆次東外環),過一個鐵路立交橋後遇紅燈,左轉,沿新修的大路前行,人字路口高速橋下是紅燈,向左,繼續前行數公里到東趙鄉政府,不過橋,看到路牌指示後溝古村,左轉走旅遊路線到後溝村。路況最好,最快。
市區版——由太原市出發走榆太路直插榆次市區,在迎賓街交叉口燈下(左側是中國銀行大樓)左轉東行走迎賓東街一直到東頭在燈下右轉上錦綸路南行,過一個燈,到第二個燈下左轉(右轉就上順城街了)東行到頭左轉緊跟著(十米遠)右轉,一路東行出市區,在壽陽平順交叉口左行壽陽方向後一路直行,看到東趙橋(不過橋)即左轉過鐵路橋洞北行6公里就到後溝村。路況很好,由太原市長風大街到後溝村約一個小時。
公共汽車:在榆次可乘坐18路公車(開往後溝的班車每2小時一趟,8點40左右有一趟),到終點即到。18路可在頤景國際酒店門口乘坐。從太原可乘坐901支線到頤景國際酒店下車再轉乘18路。

參考行程

早上7:30分迎澤大街天一宮集合,乘車赴中國農耕文化的瑰寶、中國最具旅遊價值古村落、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示範保護基地——後溝古村(單程70km,車程約1.5小時)遊覽關帝廟、觀音堂、龍王廟、古戲台、完整的排水系統、張家祠堂、龍鬥神泉、傳統作坊(酒、醋的釀造)、農家屋窯中窯等。之後乘車赴榆次老城(門票自理60元/人。參觀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西花園、遺址公園、褚尚書書院、桑芸故居等眾多歷史古蹟和人文景觀。下午16:00左右乘車返太原回到溫馨的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