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葫蘆

彩葫蘆

端午節吉利避邪物。流行於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用五色彩紙摺疊成形,用剪刀剪裁或漿糊貼上製成。有圓形方形菱形等多種式樣,下綴彩穗。端午節當天,人們將彩葫蘆倒粘在門檻上,到午後到下丟掉,以為可以泄毒氣

基本介紹

福建部分地方,端午有"剪彩葫蘆"的習俗,各家用彩紙剪成葫蘆狀,倒貼於門,寓意“毒氣倒出之意”,“午後取而棄之”,這是表達避災願望的風俗。在客家地區還流傳著將柳枝紮成葫蘆,外糊紅紙,懸於門上的習俗。相傳這種風俗起源於唐末農民起義,有避凶消災之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