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糊(粘性糊狀物)

漿糊(粘性糊狀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漿糊,中國漢語辭彙,音jianghu。

釋義:

麵粉澱粉加水熬制為糊狀即為漿糊(商務印書館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使用“糨糊”)。漿糊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多用於紙張、布料或物品的粘合。現代生產的多為纖維素和膠水製成的化學漿糊。 以小麥澱粉為原料,制糊時濃度以澱粉﹕水=1﹕6,所製得的糊性質較穩定,而煮糊溫度 以不超過80℃為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漿糊
  • 外文名:paste
  • 製作原料:澱粉,甘油為三價的酒精
  • 製作過程:麵粉或澱粉加水熬制為糊狀
  • 亦稱:糨糊
製作原料,化學漿糊製造配方,製作使用,其他功能,

製作原料

1、澱粉
是從植物中所取出來的,如米、麥、粟、番薯、菱藕等中的含量很多,它白色微有光澤,無味,含有部分水,加熱到100攝氏度則水盡行逸去,但如仍露置於空氣中,日久仍能漸次吸收空氣中的水份而回復原狀。它不溶於水、酒精及醚中,但如與水共熱至50度左右,其細胞膜即破裂,膨脹長透明漿糊狀物,如加熱至160 度以上時即變為糊精。製漿糊所用的澱粉,以小麥澱粉及大米淀淡化為最佳,因為這兩種的粘著力較其它種澱粉為強。
2、液體石碳酸
即將九份固體石碳酸放在水浴上加熱使其全部熔融後,再加入一份蒸餾水,隨加隨拌至全部均勻即成。石碳酸為無色細長的針狀結晶,有特殊臭味,如露置於空氣中,日久後能吸收水份而京戲成玫瑰紅色,其腐蝕性極強,皮膚觸及即被腐蝕變為白色。
是將四份水置容器中,然後將一份的濃硫酸徐徐滴入即成。製取稀硫酸或使用硫酸時均必須嚴格注意到,必須將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否則,如以水注入硫酸中必致發生巨量的熱能而發生爆烈聲,往往濺及皮膚至蒙其害,有時甚至於因容器受熱不住而致於爆炸。純硫酸是無色油狀的液體,曾因綠礬蒸餾而取得,故稱為礬油。完全無水的硫酸如遇冷卻起結晶,市售的硫酸都不是純的,普通都含有5—7%的水,還含有各種雜質,如氫氧化合物、砷、鉛等,故均呈暗褐色,而非無色。硫酸吸收水份能力甚強,與水混合即起巨量的熱,故千萬不能將水滴入濃硫漿糊酸中而致爆裂。硫酸的用途極廣,為一切酸類之冠,不僅為實驗室中重要試劑,且為化學工業的原料,如硝酸、鹽酸、炸藥、顏料等的製造,以及石油的精煉等工業中,均需套用硫酸。
4、甘油為三價的灑精
常與高難度級脂酸混合而存於動物界中。甘油是製造肥皂時的副產品,將此項副產品提煉出後再蒸餾使濃,加入骨炭使脫色即成市售的甘油。純甘油為無色、澄明的濃稠液體,無臭、味甘,與水及灑精交能任意混和,但不溶於醚、氯仿及二氧化碳中,置空氣中能吸收水份而不發生任何化學變化,也不蒸發,如加熱則成黃褐色的煙霧而飛散,不再有固體物質存留。甘油能溶解皮膚色質,故用以制化妝品以保膚,工業上用以製造防腐劑、藥品、油墨以及炸藥等。
5、糊精
是澱粉的分解產物,依理只要將澱粉加熱至160度以上即可得,但工業上均套用澱粉加酸熱法製取,其方法即是取澱粉10 份,加1份10%的稀硝酸調勻、曬乾,然後置油浴上加熱至140度至150度左右,取其一部分入水使成水溶液,然後取碘溶液少許加入,如已呈葡萄酒似的紅色即可取出,篩出套用。在此溫度下製成的顏色潔白即白色糊精,如再繼續加熱或時間加長或溫度加高,則所製成的即變為黃色而成黃色糊精,糊精即為白色或黃色無晶形的乾燥粉末,能溶於等量的水中,粘著力極強。

化學漿糊製造配方

1、麵粉100、清水100、濃硫酸2、甘油1—5、水楊酸3、酒精少許。先交濃硫酸徐徐注入清水中,使之變成稀硫酸,再將麵粉徐徐加入,以竹棍攪拌至溶解均勻,如有小塊即以指揉破,使成薄糊狀,再放在爐火上慢慢加熱,不斷攪拌到漸成透明的液體時,再加甘油和以酒清溶解了的水楊酸,冷卻後即可裝瓶。2、白色糊精20、明礬30、水30、甘油2、液體石碳酸1。
漿糊漿糊
3、澱粉1、水7、明礬0.3、防腐劑(如石碳酸)及香料各少許。以上均採用熱製法,每公斤澱粉可製成160克的漿糊約30盒,經濟效益顯著。

製作使用

一、關於制糊用藥問題
用藥之目的是為了“去蠹”,此法由來已久。史料中所載,染紙以黃檗樹汁、雌黃,制糊以乳香、花椒,畫櫥記憶體放麝香或木瓜等,都是為了防蛀。制糊施以香料,不但防蛀,還可起防霉之效。而當今裝裱者,大都因嫌太麻煩而將制糊入藥的工序取消了,這種作法令人擔憂。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的製作漿糊方法,在用藥上加少量的薰陸香和蜂蠟,效果也非常好。這種漿糊因其色呈半透明狀,故很適宜托裱畫心或鑲補之用。”製作漿糊加蜂蠟的說法實屬欠妥,而且蜂蠟也無法與漿糊相融合。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是這樣記載的:“淠國公家背書畫入少蠟,要在密潤,此法得宜。”這裡 “入少蠟”絕非將蜂蠟加入漿糊中,而是採用一種叫“硬黃”的紙來覆背。因“硬黃”是以黃檗汁和蜂蠟塗染加工而成,以含有蜂蠟的“硬黃”“背書畫”,可使裱件更加“密潤”。後來此法又演化為擦蠟砑光的工序,其目的同樣是使裱件更加“密潤”,卷舒自如而不磨損畫面。
二、關於制糊用礬問題
在澱粉水中施礬的目的是促使澱粉更好地沉澱。制糊時加礬並非為了防腐,其目的有三:一是採用加礬的漿糊托染綾絹可防止退色;二是採用加礬的漿糊托心可固定書畫的墨色;三是採用加礬的漿糊鑲活可避免鑲縫開綻。筆者認為,不論裝裱新書畫還是揭裱或修復古舊書畫,都應慎重用礬。如果用礬過多,就會使裱件礬化,增加了裱件的脆硬度,還給日後的揭裱造成了難度,於書畫的長期傳世極為不利。
三、關於制糊的生熟問題
"制糊偏生者粘度強,但易腐,偏熟者不易腐,但粘度低。”其中偏生者易腐,偏熟者不易腐確是常理,但偏生者粘度強,偏熟者粘度低的觀點則有失偏頗。實則漿糊越熟者其粘度越強,而偏生者則相反。不排除在天氣低溫時節,製作過熟、過稠的漿糊經冷卻後猶如熟蛋青一般,但不意味著這樣的漿糊就失去了應有的粘度,關鍵在於如何調製。關於漿糊的生熟問題,拙著《書畫裝裱藝術》一書中曾有闡述:“沖製漿糊要十分注意火候和稠稀度,如果沖得過稠和過熟,其漿性太大,並往往含有小疙瘩,不易調配,影響使用;如果沖得偏生或偏稀,其粘性不足,且容易發酵,同樣影響使用。沖製漿糊的生熟程度和稠稀程度也要因季節而異,在氣溫較高的季節里,漿糊應沖得稍熟一點,因較稀和火候較欠的漿糊更容易發酵;而在氣溫較低的季節,漿糊可沖得稍稀一些,火候稍欠一些,才便於使用。”
四、關於漿糊的存放時間問題
剛製作的漿糊不能馬上使用,這是業內的常識。但究竟存放多少時間才能使用?清代周二學在《賞延素心錄》中要求:“夏裱制糊十日之前,春秋制糊一月之前。” 當今著述中也都強調製糊一個星期後方可使用。筆者認為這僅是理論上的概念。如果在高溫季節(包括春末和秋初)所製作的漿糊,縱是天天換水浸泡,七天以後也難免不發酵變質,更談不上存放十日或一個月了。實踐證明,漿糊製作後的第三天即可使用,而對裱件的質量並無大礙 。
漿糊的包裝可以比較隨便,但如用瓶包裝,為便利用戶起見,每瓶附上一支用塑膠或細竹作管的塗抹筆直更佳。製漿糊如能依據科學方法,可使它不易乾燥,不易發臭發霉。製作香糊,就是在原料中加入甘油,使之保持濕潤;加入明礬及液體石碳酸,用以殺菌、防止腐變。其粘性好又經久不壞、氣味芳香、套用極廣。

其他功能

漿糊在一些農村當做膠水來用。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要貼春聯了,漿糊就用來貼春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