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義美術史

形式主義美術史

在藝術領域,形式主義是一種美術史研究方法,也是一種藝術批評理論。其理論是將美術史視為藝術形式自律發展的歷史,將美術史的主要目標視為對風格變遷的理解和內在動力的闡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形式主義(美術史)
  • 外文名:Formalism in Art
  • 代表理論家:沃爾夫林、羅傑·弗萊、克萊夫·貝爾、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歷史溯源,代表理論家,沃爾夫林,羅傑·弗萊,克萊夫·貝爾,克萊門特·格林伯格,社會評價,

歷史溯源

19世紀費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的純視覺理論為形式主義美術史開闢了道路,將視覺視為人類掌握和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
維也納美術史家李格爾(Alois Riegl,1858-1905)的“藝術意志”論和“觸覺—視覺”說則建立了藝術形式自律發展的圖式,試圖從藝術的內部探討形式變遷的規律和動因。
形式主義美術史
李格爾
瑞士美術史學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1864—1945)在比較義大利文藝復興巴洛克藝術形式之後,提出了5對範疇,並認為藝術的發展即是這些範疇互動轉化的結果,在他看來,藝術史中最重要的就是藝術品的形式本身,作者和作品內涵是第二位的。沃爾夫林將視覺理論進行系統化整理,提出了一種新的藝術史研究方法,真正為美術史確立了形式分析的基本原理。沃爾夫林之後,風格演變成為藝術史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形式主義的藝術史研究方法恰與圖像學互為補充。
隨著後印象派的出現,在藝術批評領域中也逐漸產生了形式主義理論,以英國批評家羅傑·弗萊(Roger Fry,1886-1934)和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1881-1964)為首。他們認為,藝術品的價值既在於它的形式,任何干擾或者偏離形式的因素都應該摒棄。在價值判斷上,形式主義批評理論輕視寫實作品,而側重抽象性藝術。以塞尚為起點,他們對藝術史重新加以審視,將原始藝術、東方藝術以及中世紀藝術放在較之從前更高的位置。貝爾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也成為現代藝術最重要的口號之一。
除此之外,作為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早期擁護者,美國藝術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在20世紀60年代發表的《現代主義繪畫》一文中也勾勒出了一種形式主義理論,在其中,格林伯格注意到了畫家們對繪畫的形式要素(特別是畫面的平面性)壓倒一切的關注。
在實際運用中,形式分析不討論主題和內容,也不討論影響藝術發展的外部力量,而以作品中的空間、肌理、線條、色彩、比例、尺寸、體量、光線等為主要研究對象。

代表理論家

沃爾夫林

沃爾夫林,瑞士美術史家、美學家。先後就學於巴塞爾大學、柏林大學、慕尼黑大學,研究藝術史和哲學。1893年繼承文化史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在巴塞爾大學的藝術史教授席位,1901—1912年任柏林大學藝術史教授,後在慕尼黑大學、蘇黎世大學任教。著眼於探索藝術的內在規律,嘗試闡述藝術史分類的客觀批評標準,把文化史、心理學和形式分析融為一體,闡述歐洲藝術風格的歷史演變。承認巴洛克風格具有與文藝復興風格同等的價值。被譽為形式分析方法的大師。主要著作有《文藝復興和巴洛克》(1888年)、《古典藝術》《美術史的基本概念》在《美術史的基本概念》中,沃爾夫林提出了著名的五對範疇,它們分別是:線描和圖繪、平面和縱深、封閉形式和開放形式、多樣性統一和同一性統一以及清晰性和模糊性。隨後這五對範疇也成為美術史中形式分析方法的重要概念。
形式主義美術史
沃爾夫林

羅傑·弗萊

羅傑·弗萊,英國形式主義批評家,藝術史家和美學家,是20世紀形式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形式主義美學觀構成了現代美學史的主導思想之一。早年從事博物館學,後來興趣轉向現代藝術,成為後印象派繪畫運動的命名者和主要詮釋者。他提出的形式主義美學觀構成現代美學史的主導思想。著有:《貝利尼》(《視覺與設計》《變形》《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等。羅傑·弗萊並不是第一個提出形式主義藝術觀的人,但說他是形式主義批評觀的奠基者毫不為過。弗萊的形式主義批評觀有兩個淵源——德奧及義大利藝術史中的繪畫形式分析與鑑定傳統,以及法國現代藝術批評觀——他是第一個將兩個體系整合在一起,並提出系統的現代主義批評理論的人。
形式主義美術史
羅傑·弗萊,《自畫像》,1928年,布面油畫

克萊夫·貝爾

克萊夫·貝爾,英國形式主義美學家,當代西方形式主義藝術的理論代言人。早年在劍橋大學攻讀歷史學,後來對繪畫產生強烈興趣,並與女畫家絲蒂芬結婚。曾參加英國著名學術團體布魯姆斯伯里圈子(The Bloomsbury Circle),並成為其主要成員之一。主要著作有:《藝術》《自塞尚以來的繪畫》《法國繪畫簡介》《19世紀繪畫的里程碑》《欣賞繪畫》等。其中《藝術》一書集中體現了他的形式主義理論。在《藝術》一書中,貝爾首次提出了重要的藝術理論概念:有意味的形式。貝爾認為在所有藝術形式之中存在一種審美的本質屬性,它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由此,貝爾建立了自己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形式主義觀點,藝術之美在形式,與其他一切因素沒有直接關係;凡當一種美與形式無關,便不是藝術美,不在貝爾討論的範圍內。這種形式的主要功能就是喚起欣賞者的情感,其中的“意味”只有優秀的藝術家能夠領會,只有敏說的藝術批評家能夠評價出來。以這一形式為標準,貝爾否定了哥特藝術浪漫主義等藝術,認為它們不具有意味,而原始藝術印象派繪畫都具有意味。這種理論以否定性方式指出,排除現實,排除藝術品的一切背景知識和外部因素之外所剩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即藝術品自身建構藝術所用的各種形式,這種形式甚至超越外在形式,它是永恆獨立的內在秩序,如同柏拉圖的理念。
形式主義美術史
羅傑·弗萊,《克萊夫·貝爾像》1924年,布面油畫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20世紀下半葉美國最重要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主張形式主義美學,也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在最開始的擁護者之一。著有《前衛與庸俗》《走向更新的拉奧孔》以及《現代主義繪畫》等多篇重要的理論性文章。在60年代早期,格林伯格發表了他最有影響的論文之一《現代主義繪畫》。此文勾勒出了一種形式主義理論。在其中,畫家們對繪畫的形式要素(特別是畫面的平面性)壓倒一切的關注,成了他讀解現代藝術史的一條共同主線。從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到20世紀40與50年代的紐約畫派的當代繪畫,格林伯格追溯了一條持續地剝離主題材料、錯覺與繪畫空間的線索。由於其媒介的內在邏輯,畫家們拒絕了敘事性,代之以繪畫獨一無二的形式品質。
形式主義美術史
格林伯格

社會評價

形式主義分析方法強調藝術的形式因素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為藝術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與切入角度。然而形式主義發展到後來逐漸出現了一種極端形式主義的傾向。這種形式主義認為,形式是藝術之唯一重要的東西,內容則無關緊要。即藝術的題材、記事、思想、再現的事物甚至感情表現等,統統都是無關宏旨的。而這與主張對藝術作品的形式進行嚴肅的科學研究的傾向完全不同,很容易使人陷入空談的漩渦,走向極端與空洞的意義闡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