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學(藝術史研究方法)

圖像學(藝術史研究方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圖像學是文化史和藝術史中的一種研究方法,由阿比·瓦爾堡、潘諾夫斯基及其追隨者所用,它用以揭示視覺藝術中的主題和母題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像學
  • 外文名:Iconology
基本概念,歷史源流,學術評價,

基本概念

圖像學是美術史的一個分支,由德國文化史家阿比·瓦爾堡、德裔美國藝術史家潘諾夫斯基及其追隨者所用,它用以揭示視覺藝術中的主題母題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它的出現是對形式主義美術史研究方法的反撥,強調的是對美術作品題材、象徵含義與文化意義的研究,圖像學方法是一種藉助一切可入手的圖像或文字來源來探尋一件藝術作品曾經的意義的研究方法。
在潘諾夫斯基區分圖像學(iconology)和圖像志(iconography)之前,這兩個詞的意涵大致相同,都與宗教圖像的含義解釋相關。圖像志是指對於圖像資料的蒐集、整理、描述和分類;而圖像學則是指對圖像的研究與解釋;在潘諾夫斯基所確立的圖像學研究方法中,包括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和圖像學解釋三個步驟。21世紀的學者往往使用圖像學這一術語來涵蓋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在當代的圖像研究領域,圖像概念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藝術概念的核心,圖像學在21世紀所面臨的媒介、文本、結構以及觀念的更新換代中,依舊保留了方法論思想上的原則,圖像學的實質是使用圖像在思維中再造的內涵來接近圖像的本質。

歷史源流

圖像志的興起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最初是以圖像手冊的形式出現,這些書籍主要是為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編寫,手冊中通過配圖對各種寓意性和擬人的形象進行記載和解釋,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義大利作家裡帕的《里帕圖像手冊》。在不同的文化藝術領域則有專門的圖像志手冊:尼德蘭作家莫蘭勒斯撰寫了《宗教圖畫與圖像大全》,瓦薩里的《論畫》對維奇奧宮繪畫主題做圖像志分析,17世紀貝洛里,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的《專為藝術而作的寓意形象試探》對古代寓意和象徵形象的研究為現代圖像志科學奠定基礎。瓦爾堡在1912年完成的《費拉拉斯基法諾亞宮中的義大利藝術和國際星相學》被視作是“圖像學分析”的定名之作。
現代使用圖像學研究方法的學者中,最為典型是瓦爾堡和受瓦爾堡影響的藝術史學者,除了潘諾夫斯基以外,還包括埃德加·溫德、扎克斯爾等人,瓦爾堡文化科學圖書館以及後來的倫敦大學瓦爾堡研究院也培養了一批圖像學研究學者;除了在德國,在法國還有以馬勒為代表的藝術史學者使用圖像學方法;在東歐,波蘭學者比亞洛斯托基對圖像學有著長期而深湛的研究,創建一套與瓦爾堡學派相似但又區別的圖像學研究術語。圖像學方法除了能夠用於分析繪畫作品,在建築史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德國建築史家維特克夫爾和美國藝術史家克勞泰默爾則將圖像學方法沿用至建築史領域。
圖像學研究催生出許多20世紀西方藝術史的重要著作:除了潘諾夫斯基本人豐富的著述之外,在瓦爾堡傳統的圖像學研究中,如何闡釋丟勒的作品《憂鬱I》充分體現圖像學方法的特點與優勢,這一任務由瓦爾堡和卡爾·吉羅延展至扎克斯爾、潘諾夫斯基和科里班斯基的兩代藝術史學者共同完成。在這一系列研究中,以潘諾夫斯基為主的觀點塑造了丟勒將自己視作憂鬱者,將《憂鬱I》視作丟勒的精神自畫像的經典看法。貢布里希《象徵的圖像》、馬勒的《哥德式圖像:13世紀的法蘭西宗教藝術》以及比亞洛斯托基的《圖像志》也是該領域內的重要文獻。

學術評價

圖像學研究的合法性來源於西方藝術作品的創作方法,從古希臘到19世紀,西方藝術創作往往都需要實現藝術表達和主旨內容上的相互融合,這種融合為圖像學方法的有效性提供前提,也使得圖像學方法能夠用於解釋大部分西方藝術作品。圖像學研究在20世紀下半葉幾乎能夠成為最為重要的藝術史研究方法之一,同時,潘諾夫斯基也成為從藝術史出發影響其他學科的重要人文學者,儘管如此,圖像學研究也有其缺陷並遭致攻擊。
對於圖像學方法的批評主要包括:圖像學方法忽視藝術作品的“藝術特質”,圖像學研究對一視同仁藝術傑作與工藝品在內容上一視同仁,形式所營造的美並不會進入到圖像學討論的領域當中;圖像學所做的圖像解碼工作成為一種知識遊戲,使其陷入消解啟蒙的活力的危險。除此之外,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分析方法往往因為僵化與教條而遭致批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