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建築影像學概論
- 又名:Conspectus of Architecture-image Ology
- 作者:楊新磊
- ISBN:978-7-5203-4818-8
- 類別:建築學理論 + 影視藝術
- 頁數:403
- 定價:人民幣128元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8月
- 開本:16開
- :
主要內容,目錄,
主要內容
《建築影像學概論》包括《導言》、《概論》、《文本間性——影像中的建築》、《主體間性——建築中的影像》、《建築與影像的悖謬與契通》、《定量研究》、《結語》,共七章。作者依靠紮實的人文尤其傳媒學科積澱,秉持現象學的“懸置—體驗—思—真理自明”方法,在建築與影像之間展開交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建築學理論,啟迪攝影、電影、電視等影像學科,形成強勁的人文張力,生成強大的美學黑洞。此書系建築學理論前沿與影視傳媒學科之跨界融合深度交叉,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多位專家給予推薦。
《建築影像學概論》在國內學術界率先提出並建樹“建築影像學”這一全新交叉學科,必將推動建築學理論走向縱深,引起建築學界、園林學界、影視學界、傳媒學界等高度關注,開創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跨界融合、協同創新的嶄新天地。此著可作為上述四個一級學科及其所轄各二級、三級學科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為這些學科碩士、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參考資料。此書更是廣大電影、電視、攝影、設計等視覺藝術從業者開闊視野的重要源泉,也對建築或園林設計一線人員的業務提高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目錄
第1章 導言……………………………………………………………………………1
1.1 選題的依據………………………………………………………………………… 1
1.1.1 業界需要……………………………………………………………… 1
1.1.2 學界需要…………………………………………………………………… 3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5
1.2.1 國內 ………………………………………………………………………… 6
1.2.2 國外…………………………………………………………………… 17
1.3 結構脈絡與研究架構 ………………………………………………………25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26
1.5 創新點及其拓荒意義 ………………………………………………………32
1.6 套用價值…………………………………………………………………… 35
小結……………………………………………………………………………………37
第2章 概論………………………………………………………… 38
2.1 現象學……………………………………………………………………… 38
2.1.1 精髓 ……………………………………………………………………38
2.1.2 局限 …………………………………………………………………………40
2.2 本論著從現象學界定的建築 ………………………………… 42
2.2.1 一般意義上的建築 …………………………………………… 42
2.2.2 筆者的重新界定…………………………………………………43
2.3 本論著從現象學界定的影像…………………………………………51
2.3.1 一般意義上的影像 ……………………………………………… 51
2.3.2 筆者的重新界定 ……………………………………………………………53
2.4 互文性 ………………………………………………………………………56
2.4.1 文本間性……………………………………………………………… 56
2.4.2 主體間性…………………………………………………………… 58
2.5 建築與影像的互文性 ……………………………………………… 61
小結……………………………………………………………………………65
2.1.1 精髓 ……………………………………………………………………38
2.1.2 局限 …………………………………………………………………………40
2.2 本論著從現象學界定的建築 ………………………………… 42
2.2.1 一般意義上的建築 …………………………………………… 42
2.2.2 筆者的重新界定…………………………………………………43
2.3 本論著從現象學界定的影像…………………………………………51
2.3.1 一般意義上的影像 ……………………………………………… 51
2.3.2 筆者的重新界定 ……………………………………………………………53
2.4 互文性 ………………………………………………………………………56
2.4.1 文本間性……………………………………………………………… 56
2.4.2 主體間性…………………………………………………………… 58
2.5 建築與影像的互文性 ……………………………………………… 61
小結……………………………………………………………………………65
第3章 文本間性——影像中的建築……………………………………66
3.1 攝影中的建築 …………………………………………………… 66
3.1.1 從攝影鏡頭物像共軛系統看建築物的點線面……………………66
3.1.2 置身於攝影構圖焦點透視中的建築物的平立剖三面 ………69
3.1.3 建築攝影的美學特質與攝影思想史的現象學進路 ……………………… 74
3.1.4 紀實攝影對建築場所精神的捕捉及其內櫱的焦慮與惶惑…………… 78
3.1.5 從影像的現代性構築建築攝影(學)的“脫域”空間 …………………… 82
3.2 電影中的建築 …………………………………………………………… 86
3.2.1 電影照會建築的唯一方式——現象學“親在”………………………86
3.2.2 從線性到非線性:電影敘事之於建築動線的“述行性”轉喻與類擬…………… 90
3.2.3 從數字時代電影畫幅的闊巨化趨勢看建築躋身的無限空間 ……………96
3.2.4 西方電影大師的建築情結及電影中建築的經典化通途…………… 100
3.2.5 中國電影敞擁建築以及園林的審美痼癖——以武俠電影為重點………… 108
3.3 電視中的建築…………………………………………………………………… 114
3.3.1 中外電視直面建築的文體形態及其哲學分野……………………………114
3.3.2 敞露私域與蔽遮公域:電視劇對建築物空間倫理尤其恥感的戲劇化揶揄…121
3.3.3 中國故事:涉房題材影視劇作為當前社會首要矛盾之影像實錄………125
3.3.4 電視節目演播室空間設計理念的嬗遞及其文化意向 ……………………130
3.3.5 “感官性極少主義”的中國版悲劇——影視城蔓延反思及控制…………134
小結 ……………………………………………………………………………140
第4章 主體間性——建築中的影像…………………………………………… 141
4.1 客廳里的影像及其禁忌——住宅作為電視接受的
親情空間與倫理家園………………………………………………………… 141
4.2 公共建築內的影像展映及其作為媒介儀式的人類學意義………………… 145
4.3 電影院——建築作為現代人無意識底層性慾乃至原欲泊憩的港灣 ……… 150
4.4 美術館裡的另類影像——建築對錄像或視像藝術
當代性與先鋒性的形塑與重構……………………………………………… 155
4.5 地下鐵內的鏡語與擬像——城市中產階層迅疾旅途中
驛動而羈泊的心境…………………………………………………………… 159
4.6 大遺址乃至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影像的介入及其尷尬窘境……………165
4.7 園林中的“影”——蘊含豐約人文情愫的營造語彙
及其華夏美學韻致 ……………………………………………………………… 172
4.8 影像主題建築“物化”的生活美學及其環境行為學“瞄固”………………… 176
4.9 會堂內“可見的/在場”的影像與“不可見/不在場”的權力 ………………… 182
4.10 因“土”而“鄉”:“反規劃”的鄉土建築與
“文化尋根”熱潮中的鄉村影像………………………………………… 189
4.11 隱私被廣播:從建築乃至城市“電子眼”的廣譜看
遠程監控影像的倫理悖謬…………………………………………………………193
4.12 數字建築中虛擬影像的“上手狀態”與“蒼莽之境”………………………… 198
4.13 建築與電影的異質同構——從Montage源於Bauhaus說起………… 204
小結……………………………………………………………………………… 210
第5章 建築與影像的悖謬與契通………………………………………………211
5.1 作為藝術的建築與作為藝術的影像之比較………………………………… 211
5.2 作為文化的建築與作為文化的影像之比較……………………………………213
5.3 影像創作充分彰顯建築能動性的策略與方法……………………………… 215
5.4 建築設計巧妙利用影像能動性的理念與通途 ………………………………218
5.5 影像化或高度互文影像的建築設計乃至工程施工總圖…………………… 223
5.6 建築與影像互文性的意向表征——文脈 …………………………………… 227
5.7 前現象學時期學界對建築與影像關係之認識及其缺憾………………… 231
5.8 現象學對建築學理論的統攝與歸集…………………………………………235
5.9 建築即影像,影像即建築……………………………………………………237
小結 …………………………………………………………………………………241
第6章 定量研究…………………………………………………………………242
6.1 針對“文本間性”和“主體間性”的調查與統計………………………………242
6.1.1 面向20位研究生和5位副教授就“互文性”這一概念的實驗心理學調查…… 242
6.1.2 面向12位不同學科背景博士生導師就“現象學”這一基礎概念之調查……… 244
6.1.3 面向大學生就“透視法對建築設計與攝影創作的利與弊”之調查與統計…… 247
6.1.4 面向多種屬性受訪者就“攝影在傳達建築的場所精神時的
優劣短長”之調查與統計………………………………………………250
6.1.5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訪者就“建築物進入電影后
所發生的變異”之調查與統計……………………………………………… 252
6.1.6 基於上千次拉片的“電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
建築元素與構件”之統計分析………………………………………………… 255
6.1.7 基於上千次拉片的“中外電影導演通過畫面表現
建築物過程中的態度差異”之統計分析………………………………………259
6.1.8 西安、北京、紐約電視客群觀看建築與園林類紀錄片的
接受心理學統計分析………………………………………………………… 266
6.1.9 西安、北京客群對拆遷等涉房題材電視劇的反饋之媒介統計學分析…… 269
6.1.10 對陝、浙、京等地全國主要影視城生存現狀與經營模式的調查與統計… 271
6.1.11 基於“住宅對電視收視行為與心理的影響”調查的統計分析…………… 275
6.1.12 對六位攝影家“選擇大型影像作品展映的地點與場所的
決定性因素”的統計分析………………………………………………… 278
6.1.13 基於“西安、北京、紐約市民對待捷運內影像的態度”的
調查與統計分析………………………………………………………… 280
6.1.14 對“北京、西安市民對影視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
作用與價值”的調查與統計……………………………………………… 283
6.1.15 對西安市李家村地區四家酒店監控探頭安裝情況以及
房客反應之調查與統計………………………………………………………… 285
6.1.16 對北京天安門廣場超大螢幕前遊客的行為心理學調查與統計…………… 287
6.1.17 史上最具建築 / 電影意識的導演 / 建築師所彰顯的
主體間性之統計分析………………………………………………………292
6.2 基於“建築與影像的互文性問題”的數學建模…………………………… 297
6.2.1模糊綜合評價模型…………………………………………………………297
6.2.2灰色系統預測模型……………………………………………………………303
6.2.3思緒的升華——基於可拓學的初步模型…………………………………309
6.2.4 對三種模型的比較與評價………………………………………………… 311
小結……………………………………………………………………………… 312
調查與統計分析………………………………………………………… 280
6.1.14 對“北京、西安市民對影視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
作用與價值”的調查與統計……………………………………………… 283
6.1.15 對西安市李家村地區四家酒店監控探頭安裝情況以及
房客反應之調查與統計………………………………………………………… 285
6.1.16 對北京天安門廣場超大螢幕前遊客的行為心理學調查與統計…………… 287
6.1.17 史上最具建築 / 電影意識的導演 / 建築師所彰顯的
主體間性之統計分析………………………………………………………292
6.2 基於“建築與影像的互文性問題”的數學建模…………………………… 297
6.2.1模糊綜合評價模型…………………………………………………………297
6.2.2灰色系統預測模型……………………………………………………………303
6.2.3思緒的升華——基於可拓學的初步模型…………………………………309
6.2.4 對三種模型的比較與評價………………………………………………… 311
小結……………………………………………………………………………… 312
第7章 結語……………………………………………………………………………313
7.1 初步結論……………………………………………………………………… 313
7.2 不足之處與存在的問題………………………………………………………… 315
7.3 後續研究展望……………………………………………………………………316
圖表總釋………………………………………………………………………… 319
參考文獻……………………………………………………………… 331
後記……………………………………………………………………………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