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第

張鶴第(1867-1922),字雲門,江蘇江都人,世居邵伯鎮東街(今邵伯國小)。曾選任民國國會議員。冶春後社詩人。

生平,事跡,

生平

張鶴第自幼受忠厚家風薰習。父元祺,甘泉諸生,家貧課徒自給。生平待人謙和,遇鄉里利害事,挺身任之。清光緒三年(1877)旱災,米驟貴,平民乏食,米商囤積居奇,鎮人憤而搶米,縣令擬重懲搶米民眾。元祺合地方士紳,力請寬貧民罪,並以積年厘所入設平糶,人心遂定,米價亦因漸平。其後,徵兵事起,軍官胡某造謠惑眾,拘禁鎮人薛姓,將科重罪,眾大嘩,頃刻聚數千人,幾成激變。元祺複合士紳拜謁胡某,以身保薛得釋。元祺之舉,名聞城鄉,載入縣誌。
張鶴第家境貧寒,依靠母親替人家幫工度日。住房破敗不堪,讀書買不起燈油。但他非常好學,母親就設法讓其為富戶子弟伴讀。老師秀才出身,很有學問,對張鶴第頗為賞識,精心教讀,學業長進,少負才名。後在泰州考上秀才,依然一貧如洗。光緒十四年(1888),得本鎮徐姓子弟贊助,應順天鄉試中舉。報子傳到邵伯司署,巡檢不敢相信,待報子三報,才確信張鶴第中舉,於是,邵伯司署把徐家大樓的房子讓給張家居住。張母70歲生日時,又搬進了東街的新居。張鶴第中舉後,先任候補知縣,後為視學。
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一月,德國強占膠州灣事起,康有為看到“國地日制,國權日削,國民日困”,便發起成立了戊戌政變時期維新派的政治團體“保國會”,欲“思維新振救之,故開斯會以冀保全”,張鶴第支持變法,參加了保國會的前兩次集會。
宣統二年(1910),隨著革新舊政的呼聲愈演愈烈,清廷不得不推行君主立憲,議定了“各省諮詢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要求以縣為單位推舉一名咨議員,作為民意代表。張鶴第被選為江蘇省咨議局咨議員,他們順應潮流,從權應變,在事實上起到了孤立清廷,瓦解清朝統治的作用,為辛亥革命製造了輿論準備。
後來,由於咨議局章程不適應共和議會,宣統三年(1911)十一月江蘇省臨時議會在蘇州成立。民國初年(1912)四月,張鶴第被推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成為江蘇省40名眾議員之一,後又被推為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成為江蘇省5名、全國274名參議員之一。
這期間,張鶴第被馮國璋咨使徵召入都掌書記,做過袁世凱、馮國璋家的西席,曾任總統府顧問,一說還是籌安會秘書。南北議和時做過兩派的聯絡工作。張鶴第能言善辯,談及時事,聽者動色。由於公務操勞,30歲就白了頭髮,人稱“鐵嘴白頭翁”。在政界善於交往,京師諸貴及南北大員爭交之,與康有為、梁啓超維新派過從甚密,亦頗得孫中山器重。他乘南北議和、各派政界人物雲集北京之機,曾邀請段祺瑞、吳佩孚、閻錫山、馮玉祥、孫傳芳等百人在慶賀他母親70壽辰的一幅紅綾長卷上籤字。紅綾長3米,寬0.66米,懸掛在東街張宅廳房中堂之上。
張鶴第雖長期在京城為官,由於出身清寒,因而為人處世通情達理,特別對下層人士很是同情。民國八年(1919)正月的一天.從淮陰來了一個馬戲團到邵伯演出,張鶴第三子震東才8歲,在眾孩童的簇擁下,被推到布蓬門裡,守門人一巴掌將其打得齒齦出血。班頭知道張鶴第是不小的京官,立即停鑼到張府謝罪。張鶴第用毛巾擦了孩子嘴上的血跡,對班頭說:“沒事!看戲要買票,大人小孩都一樣,維持秩序是對的。回去立即開鑼。”馬戲團離邵去揚,張鶴第派人把馬戲團的船隻一直送到很遠的六閘子。馬戲團在舊社會屬“三教九流”,不為人尊重,這次卻受到張鶴第的禮遇,很是感動,到揚州後,立即寫了感謝信。
張鶴第非常孝母,每年臘月必回里省親,並樂善好施。除鋪砌東街從竹巷口到張宅門前近500米的條石路外,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張鶴第每年臘月二十左右回鄉都得籌措資金3000元,救濟窮困戶和殘疾人。具體辦法是向邵伯三大行業借支,其中紙號1000元,當鋪1000元,鹽站1000元,並言明所借之款可在上交國家稅款中扣除,善款由專人分發到各戶。民國初,揚州鹽務總監金寶芝的舅子到邵伯鹽站當經理,張鶴第按往年舊例派人上門收錢,誰知經理倚仗金寶芝的勢力拒絕付錢。張鶴第又請邵伯司署巡檢、商會會長一起去借,仍然未允。因登門取錢的人接連碰壁,張鶴第只好親自去鹽站商量,並表示回到北京就歸還,經理還是不肯。在無奈之下,張鶴第便寫信給揚州軍政分府都督、第二軍軍長徐寶山,徐立即派第四師師長、揚州鎮守使馬玉仁前來處理。馬親率一個特務連到邵伯,繳了鹽站緝私營的槍械,並隨同張鶴第、司署巡檢、商會會長,帶了兩名警衛直奔鹽站。經理見了馬玉仁,才知道張鶴第的身份。馬玉仁把經理帶到庫房,提了鹽包校秤,發現斤兩不足,再查核全年業務又多收1800元。商會會長當即宣布.從即日起,邵伯鹽站歸商會接管。揚州金寶芝知道舅子在邵伯闖了禍,便活動縣府下來說情,應允每年扶貧3000元全部由鹽站支付,張鶴第濟貧之事遂得以解決。

事跡

張鶴第於宣統二年(1910)擔任兩淮中學堂監督。兩淮中學堂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運使趙濱彥按照新頒學制就儀董學堂改設的,校址仍在東關街。初任監督為楊道隆,作為繼任者,張鶴第雖然只主持工作一年多時間,但也為這座百年名校的創建作出過奠基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