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栻與理學》是2015年2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方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栻與理學
- 作者:蔡方鹿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42814
《張栻與理學》是2015年2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方鹿。
《張栻與理學》是2015年2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方鹿。內容簡介 張栻是南宋時期與朱熹齊名的知名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為促進理學和中國哲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了紀念張栻,2013年10月18-21日在四川成都召開的“張栻思想與現代社會國際論壇——紀念張栻誕辰880周年”的大型會議。這次論壇由中華...
乾淳間與朱熹、張栻齊名,時稱“東南三賢”。曾邀集“鵝湖之會”,試圖調和朱(熹)陸(九淵)關於哲學思想的爭執。著有《東萊集》、《大事記》、《文海》、《呂氏家塾讀書記》、《東萊左傳博議》,編有《宋文鑒》、《古文關鍵》等。呂祖謙的學術思想“本於天資,習於家庭,稽諸中原文獻之所傳,博諸四方...
《知行互發:理學名家張栻》是一本2022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勇。內容簡介 張栻,南宋初年著名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被稱為“一世道學之宗主”,與朱熹、呂祖謙並稱南宋“東南三賢”,是宋代湖湘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也是宋代蜀學的代表人物,對南宋理學和巴蜀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
理學實際創始人為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兄弟(程顥,程頤),至南宋張栻、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提出“理”先於天地而存在,將上的地位。其為學主張“即物而窮理”。與朱熹對立的為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題。明代,王守仁進一步發展陸九淵的學說。王陽明提出...
《張栻傳》是一本2022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谷嘉。 內容簡介 張栻是南宋著名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理學上,張栻對宋代理學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構建了獨特的具有層次性的本體論邏輯結構體系;教育上,張栻重視書院教育,主張對民進行教化,主教嶽麓書院八年,使嶽麓書院發展成為宋代書院的佼佼者。本書以...
司馬光再傳弟子呂本中的學生是林之奇(三傳),呂祖謙是林之奇的學生,是涑水四傳弟子。通常把朱熹算作是司馬光的三傳弟子;張栻是四傳弟子,所以東南三賢都算司馬光傳人。朱熹的父親朱松是司馬光再傳弟子,朱熹排上了三傳,朱熹師承劉勉之等人,依《晦翁學案表》,是(延平、白水、籍溪、屏山門人。)(元城、...
宋張栻書《論語·堯曰》為宋代文物,現收藏於桂林市桂海碑林博物館。宋張栻書《論語·堯曰》,位於普陀山彈子岩,宋淳熙十一年(1184)刻,正書,307厘米×398厘米。張栻是南宋理學湖湘學派集大成者。張栻在桂期間極力傳播踐行理學思想,親書《論語·堯曰》問政一章作為座右銘。張栻的繼任者詹儀之將之鐫刻於石。張...
張南軒墓(含張浚墓)為研究和紀念宋代抗金將領張浚及宋朝理學大儒張南軒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和載體。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張南軒墓(含張浚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張南軒墓(含張浚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巷子口鎮官山鄉官山村羅帶山上。交通信息...
《南宋理學家的書畫理論與詩學思想》是由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萬里。內容簡介 南宋時期精於書畫、詩文的理學家逐漸增多,如胡寅、張栻、朱熹、陸九淵、楊簡、袁燮、真德秀、魏了翁等皆是德藝雙馨之人。他們有意識地將理學觀物思想、格物致知精神與心性修養功夫貫徹於“遊藝”之學,力求做到致...
《朱熹張栻往來書信疏證與研究》是由湯元宋著,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24年出版的圖 書 。內容簡介 朱子學對於近八百年東亞社會有著籠罩性的影響。朱子學研究中,朱熹的書信——特別是朱熹與張栻的往來書信,尤為關鍵。朱張往來書信中,所涉及的“中和新舊說”,以及稍晚的“仁說”“心說”之辯,代表著理學內部的...
《傳道濟民:名於一世的教育家張栻》是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建東。內容簡介 張栻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大師,湖湘學派集大成者,被時人譽為“一代學者宗師”。張栻認為教育不是乾祿仕進的敲門磚,也不是培養工於文辭的刀筆小吏,而是“以傳斯道而濟斯民”。所謂“傳斯道”,即傳承儒家道統,...
湖湘學派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地域性儒家學派。起於北宋湖南道州人周敦頤,其以宋明理學開創者,而學義勵於湖湘。至南宋年間,因著名學者胡安國、胡宏、張栻等人在湖南湘潭講學著述,弟子千人,使得湖湘學派規模形成。後歷“朱張會講”、朱子嶽麓中興,使得湖湘之學,名揚於當時。其至元明走入沉寂,但明末清初,衡州...
南宋張栻(1133-1180)撰。栻為南宋著名理學家,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其詳細生平,見《南軒易說》。此書成於宋孝宗九年(1173)癸巳,故書名為《癸巳論語解》。張氏受學於胡宏,胡宏為楊時弟子,而楊時為程門四大弟子之一,故張氏學術淵源出於伊洛,為學以“天理”為義,“人慾”為利,強調...
南軒學派是由南宋大儒張栻所創學派。張拭,南宋名臣張浚之子,漢州綿竹(今屬四川綿竹)人,徒居衡陽,字敬夫,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因此稱所創學派為“南軒學派”。張栻自幼從父受家學,少長遵父命師事五峰學派胡宏,從學二程理學,受到胡宏讚賞。拭益自奮勵,以古聖賢自期,著《希顏錄》以明志。其...
到宋代這種形式成為中國文化創新和發展的主要形式,最為著名的是嶽麓書院朱熹和張軾的“朱張會講”。他們兩個人和學生們討論,他們的會講不單純是老師講,而是討論。通過討論、辯論,來不斷提高。南宋講學的風潮興盛,開創了中國思想解放的新中代,理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新儒家形成。公元1167年農曆九月初八...
張栻理學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頤《太極圖說》,以“太極”為萬物本原,主張格物致知,知行互發。在知行關係上他認為“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蓋致知以達其行,而行精其知”(《論語解·序》)。黃宗羲評價張栻的思想:“見識高,踐履又實。”(...
聞張欽夫(即張栻)得衡山胡氏學,則往而從問焉。欽夫告予以聞,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寢食”。《宋元學案》作者黃宗象稱理學中“湖湘學最盛”。教育方面寫有大量學記,提出辦學的主張,說“豈特使子群居佚談,但為決科利祿計乎?豈特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 道而濟斯民也...
Southern Taiwan Temple title張栻,宋代理學家、文學家。字敬夫、欽夫、樂齋(愫齋),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徙居衡陽(今屬湖南)。張浚之子。載:忠獻公浚“開府建康,栻內贊密謀,外參庶政,愛城南天禧寺清邃,掃石讀書,名曰南軒。”以蔭補官,歷任吏部侍郎兼侍講、湖北路安撫使等官...
趙方年輕時曾隨從理學家張栻學習。辛棄疾為荊湖南路安撫使時,曾見其文,譽為“議論慷慨”。淳熙八年(1181年),趙方登進士第,調為蒲圻縣尉,有疑問的案件多被他解決。後任大寧監教授。大寧監風俗鄙陋,趙方選出可教的學生親自教導,人們都受到感染勉勵,從此才有進士。後知青陽縣,他對知州史彌遠說:“催科不擾...
他還延聘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嶽麓,更加強了嶽麓書院在南宋教育和學術上的地位;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開書院會講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張之學”為正宗的學術傳統。元承宋制,書院辦學繼續發展,規制日趨完備。1275年元兵攻破長沙,嶽麓書院被付之一炬。嶽麓書院幾百名學生參與戰鬥,城破...
張端義所說的“本朝大儒,皆出於世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栻、朱熹、呂祖謙、胡寅等人,恰恰正是理學形成過程中的一些關鍵人物。仕宦最為知名、家學又源遠流長的東萊呂氏,一家“登學案者七世十七人”,學術難免龐雜,然其核心仍是對倫理教化的探討。朱熹說:“呂氏之先,與二程夫子游,故其家學最為近...
。楊時是“南渡洛學大宗,晦翁(朱熹)、南軒(張栻)、東萊(呂祖謙)皆其所自出”(《宋元學案》卷二十五《龜山學案》)。南宋“東南三賢”的朱熹、呂祖謙、張栻,與龜山學派都有師承關係,其中尤以從羅從彥、李侗到朱熹一係為最有影響,楊時的“龜山學派”也就成為從二程到朱熹“理學”之最重要的中間環節。
因為在佛教和道教文化影響下,儒家文化到了宋明時代已經實現了自己的更新,儒釋道三家已經融匯合流並產生了理學。理學與書院的一體化,催生了著名的湖湘學派,導致了湖湘文化的最終形成。理學大師張栻主持書院教事後,親自為重修後的嶽麓書院撰寫了《重修嶽麓書院記》,奠定了該院的辦學方略。他強調因“天理人慾”以求...
”繼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朱熹之後,湘中一些知名之士如陳本欽、孫鼎臣、何紹基、王先謙、郭嵩燾等,都先後在這裡任過主講。湘中大儒李元度、左宗棠、民主革命家黃興、陳天華、著名教育家楊昌濟、譚雲山、楊毓麟以及知名之士鄧輔綸、樊錐、楊端六、皮宗石、文斐亦藏修於此。書院楹聯 人只此人,不入聖,便作狂,中間難...
《題伏龍寺壁》是由宋朝張栻所作的古詩詞。張栻,宋代理學家、文學家。字敬夫、欽夫、樂齋(愫齋),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徙居衡陽(今屬湖南)。張浚之子。詩詞正文 少日憶曾到,歸途得小留。回還山寺古,蕭瑟柿林秋。道路情無那,琴書可細求。從來士窮達,分付水悠悠。
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張栻二人主持講學期間,是嶽麓書院全盛時期,學生達1000人。當時有民謠“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並且稱書院為“瀟湘洙泗”,將它與孔子在家講學的地方並稱。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將阿里海牙兵毀書院,元世祖運載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人學正劉必大才又重建。此後,數經兵災...
語出宋代理學家張栻的《論語解·序》。引用 2018年12月18日,習主席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引用。釋義 這句話闡釋了“知”與“行”的相互作用,意思是人的“知”與“行”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方面,越是深入實踐,知識就能不斷增長,認識就能不斷精進;另一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實踐才越...
程頤(1033- 1107年)字正叔,諡號正公,學者尊為伊川先生。二人為同胞兄弟,河南伊川人。他們並稱為二程,因長期在洛陽講學,他們的學派稱洛學。二程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二程洛學,程頤理學經謝良佐,傳張栻,後在陸九淵處凝結成心學一派(此是馮友蘭之觀點),牟宗三認為程顥之學後由胡宏(胡五峰)發明,至劉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