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新修張浚墓。1967年,張浚墓、祠均被毀。1981年,按原形式修復,並覓得原墓碑依舊豎立。
清順治八年(1651年),張南軒墓重修。1967年,張南軒墓墓、祠均被毀。1981年,封冢墓圍皆按原形修復,並覓得原墓碑豎立原處。
2008年,張南軒墓與張浚墓進行了大修。
2018年,寧鄉市人民政府在張浚張栻父子墓園前方興建了大型“南軒文化園”,並重建了張魏公祠和南軒祠。
遺址特點
綜述
張南軒墓與張浚墓,相鄰,東端為張浚墓,西端為張南軒墓。兩墓均以花崗石作墓圍,三合土築成饅頭狀墓堆,墓前立有墓碑、墓表,建有祠(後改為書院)。墓與祠,坐北朝南,呈品字形排列,占地約1411平方米。張南軒墓東側有條長約302米的麻石小道通向張南軒墓。
張浚墓
張浚墓官山南麓,背依九曲奇峰,前臨溈水。原以花崗石砌成墓圍,前立石華表,以三合土築成凸字形封冢。冢首豎青石墓碑,碑文為“宋元輔封魏國公張公德遠之墓”。墓碑上部正中刻著四個紅色的大字:精忠大義。山腳距墓六十米處有祠。
張南軒墓
張南軒墓,又稱張栻墓,在張浚墓之西側,原以花崗石砌成墓圍,三合土封冢。青石墓碑,碑高1.5米、寬0.8米,碑文為“宋大儒張南軒先生之墓”。墓碑上部正中刻著四個紅色的大字:高瞻遠矚。墓前有石柱四根,山下有南軒祠,明代大學士楊廷和撰有碑記。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張栻(1133~1180年),字敬夫,又字樂齋,號南軒。自幼師從胡宏,。後執掌長沙城南書院、嶽麓書院多年,與朱意、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軒全集》。其父張浚(1097~1164年),字德遠,北宋進士,官至樞密院使,封魏國公。張浚是一位抗金名將,屢立戰功,因遭到秦檜的排擠,三次被罷官,先後被貶到永州和長沙。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張浚父子來到長沙,在妙高峰下建城南書院,從三十歲起,張栻在此間研修理學。宋
隆興二年(1164年),張浚再遷福州,同年八月,在赴福州途死於江西餘干。張栻、張杓兄弟將其遺體運回長沙,按照父母的遺囑,葬於寧鄉官山。宋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八歲的張栻在江陵去世,其弟張杓將其葬於乃父墓之西側。
研究價值
張南軒墓(含張浚墓)為研究和紀念宋代抗金將領張浚及宋朝理學大儒張南軒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和載體。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張南軒墓(含張浚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巷子口鎮官山鄉官山村羅帶山上。
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巷子口鎮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張南軒墓(含張浚墓),路程約8.3千米,用時約1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