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度(明初學者、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度(生卒年月不詳),字景儀,明初學者、詩人。原籍廣東番禺,因其父親死後葬於增城縣西章山,故移居增城。元朝末年考中秀才,任高要縣學教諭。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進士,一生歷任監察御史、常州知府、吏部左侍郎吏部尚書等職。在常州知府任內,勤政廉潔,注重教化,政績顯著,考績居於首位。張度平生為人清謹,持大體,為官清廉,秉公辦事,有崔清獻遺風,“譽望為時所推仰”。其事跡見於《廣州人物傳》《粵大記》《一統志》及《增城縣誌》等。

基本介紹

  • 本名:張度
  • 別名:景儀
  • :景儀
  • 所處時代:明
  • 官職:監察御史、常州知府、吏部左侍郎、吏部尚書
生平,亂世隱居 心繫蒼生,糾舉不法 密訪學宮,評價,名言,

生平

亂世隱居 心繫蒼生

張度生於元朝末年廣東番禺縣的一個讀書人家庭。他的祖先張飛一是番禺黃岐角人,薈萃各家學說於一身,尤其精通《周易》,由此得到當時許多廣東學者的推崇,更將其引為宗師,其學更被人稱為“黃岐張氏易”。張度之父張復禮也治《周易》,通曉程朱理學。可是張復禮學成以後,卻沒有選擇走上仕途,反而隱居在窮鄉僻壤之中。張度自小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隱居在鄉下的父親擔心他在成長過程中孤陋寡聞,為了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甚至搬家到城市之中,讓其跟從大儒修學,以期張度能夠學有所成。
張度自小聰穎,好學勤思。他青年時候體格軒昂,儀表出眾,有相士為他看相,所下批語為:“山角淵庭,柱石材也”。後張度果然以才學聞名。他曾經被元朝推薦為茂才,做過元朝的高要縣學教諭。張度因見元廷朝政腐敗,天下群雄並起,局勢將要大亂,在高要就職不久,就主動棄職回鄉隱居。
元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決河改道,淹沒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的十多個州縣。此後幾年間又多次決口,兩岸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生活苦不堪言。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初夏,元朝廷徵發河南、山東十數萬民工和士兵,開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在治河過程中,民工在烈日暴雨之下,日日夜夜沒命地幹活。可朝廷撥下來的開河經費,卻大多數被治河的官吏剋扣。修河的民工連飯也吃不飽,怨聲載道。白蓮教人士韓山童事先在治河工地偷偷地埋下一個一隻眼的石人,然後又派親信在治河工地上傳播著“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最終引發大規模的“紅巾軍起義”。元朝的統治在這次起義中轟然崩塌,天下群雄並起,戰亂不休。
此時張度雖然隱居,卻心繫天下。他時刻留意局勢的變化,與同鄉孫賁、王佐隱讀在小樓山中,靜待局勢明朗,天下安定。明王朝建立後,隱讀小樓山中的張度、孫賁、王佐都相繼出仕為官,而且都成為明初廣東籍的著名文臣。人們為了紀念他們,便把他們曾經隱居的小樓稱為“崇賢都”,將隱居地所在之山命名為“招賢山”。

糾舉不法 密訪學宮

明洪武五年(1372年),張度考中進士,授官監察御史。由於朱元璋是在馬背上得天下的,當時在朝中做官的,很多是隨同朱元璋打江山的功臣宿將。這些功臣恃功自傲,部分還與皇室聯姻,成為皇親國戚。他們無視法紀,肆無忌憚,做了不少違法的事情。張度所擔任的監察御史,其職責卻是監察百官,檢舉不法,屬於官小權重的職務。但張度並未因為這些人是功臣貴戚,就對他們徇私枉法,而是不畏強權,一一檢舉他們的不法行為。為此,朱元璋十分滿意張度的工作態度,對這些被檢舉者給予不同程度的處分,張度因此名重一時。同時,為整肅風紀,鼓勵精忠,張度還建議明太祖在德州為唐代時候英勇抵抗安史叛軍的張巡許遠立廟祭祀,明太祖欣然答應。
後來,有人檢舉蘇州知州魏觀貪圖享樂,秘密地將張士誠故宮改建為府署。當時朝廷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此事是否屬實,便派張度前往秘密調查。張度受命後,為了防止魏觀的懷疑,他化裝成算命的術士,潛伏在吳縣的學宮之中蒐集證據,終於證實魏觀確實把知府衙門修在張士誠的宮殿遺址上。明太祖依照這些證據,將魏觀處以腰斬,史稱“魏觀案”。
魏觀案”後,張度威望大漲,在一次朝議中,被公推擔任常州府知府。常州前任知府何用曾打算在常州建學校、祠堂、廟宇等,因為被革職的緣故,工程只進展到一半。張度到任後不避嫌疑,力促工程竣工。在常州,張度謝絕豪門權貴幹擾,朝夕勤政,公廉處事,關心教育,勸勉郡中士紳百姓讀書向學,使常州一郡“禮教藹然大興”。
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用法依然嚴峻苛刻。朝中大臣有違旨的,處事失誤的,一旦被查出,多數被處以極刑,甚至還會連累家人和朋友。如在藍玉案中,屢立戰功的大將軍藍玉被控謀反,當時受到株連被殺害的人達數千人之眾。明初廣東傑出的詩人,曾與張度一起在小樓山中讀書的孫賁因被查出曾為藍玉的畫題過一首詩,也受到牽連而被殺害。在這種形勢之下,朝中官員人人自危,整天提心弔膽過日子。
張度為官清廉,秉公辦事,擔任監察御史以來,也得罪了不少人。他目睹藍玉案的殘酷,對自己的工作更加嚴謹,不容許自己犯絲毫錯誤。但在某次辦理公務的時候,他還是不慎犯了小過失。張度十分懊悔,閉門謝客,在擔憂和懊惱中猝然而逝。張度猝死的訊息被上報朝廷,明太祖朱元璋感嘆道:“張度為何至此啊!”皇帝派人檢點張度遺物,發現只有在書筐里收藏著作為俸余的幾兩白銀。朱元璋嘆息之餘,命人以大臣禮為張度收殮,並遣派使者護送張度的棺柩回增城安葬。

評價

增城的士紳和百姓贊張度:“為官清謹,持大體,有崔與之的遺風。”明代學者郭棐在其所著的《粵大記》中稱張度有“用世之才”,可惜竟死於職上。另一位明代史學家黃佐曾針對張度“刑不上大夫”的說法亦有過評論:“其賈生所謂‘聞命而自馳,上不使人頸盭而加’者歟。噫,亦可謂大臣矣。在朝建白最多,惜其家無傳焉。”認為張度有古大臣之風。

名言

時來霖雨應須降,四海蒼生屬誰同。 ——張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