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子腔

弦子腔

弦子腔,陝西省平利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弦子腔,又名平利弦子戲,弦子腔流行於平利縣等地。弦子腔的起源不詳。據說清代曾盛極一時,光緒、宣統年間,應縣一帶尚有唱弦子腔的班社在活動。辛亥革命後日趨衰落。它的每個唱段融入本地山歌調子和勞動號子,作為“喊腔”結尾落拍,唱腔音樂中的民間說唱特色,每段唱腔末尾必接“丟腔乾白”和“喊腔號子”,樂器中專用弦胡伴奏和小牙子摻花擊打拍節,唱詞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唱腔以平利方言為基礎,風格獨樹一幟。

2011年5月23日,弦子腔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IV-15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弦子腔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IV-153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陝西省平利縣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唱腔,樂器,表演形式,唱詞,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弦子腔,又名弦子戲,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音樂屬板腔體。弦子腔的發展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
嘉慶末年至道光初是弦子腔的形成階段,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平利女媧山下水田河民間“蓮花落”藝人李敬模、李增模弟兄,在皮影戲的基礎上,首創弦胡(粗竹筒和泡桐板做共鳴箱,老竹根作琴柱,牛筋琴弦)伴奏,演唱中又吸收其它劇種精華,融入本地山歌調子和勞動號子,在演唱落板時加上後台一齊吆調伴唱的喊腔,傳名“弦子腔”。李敬模的創造,給弦子腔帶來了生機。
鹹豐初至民國末期是弦子腔的發展階段,清同治、光緒年間,平利弦子腔李家班第三代門師李均志,打破了“藝不外傳”的家規,收授異姓弟子,並注重與其他班社交流藝技,使弦子腔由家傳走向開放,至公元1941年(民國三十年),平利縣弦子腔皮影班社發展到14個,演職人員達百餘,平利各鄉及毗鄰的安康、旬陽、嵐皋、鎮坪和湖北房竹等地,成為弦子腔活躍的區域。
20世紀五十年代初到1965年是平利弦子腔新生階段,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家重視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搶救和保護,1956年11月,縣政府組織民間藝人李建德、樊禮三、吳世凱、王國君、胡瑞紅等參加省皮影木偶戲大賽,演出弦子腔皮影戲《沽酒》獲一等獎;1957年安康地區戲劇挖掘組聘請李建德、樊禮三、吳世凱、王國君等民間藝人,口述劇目及弦子腔戲曲資料,保存弦子腔古典劇目80多個;1960年3月,平利劇團將弦子腔傳統戲劇《沽酒》改編為《三石二兩七》作為“新搬上舞台劇種”參加全省會演,獲得一等獎;1958至1964年,平利縣劇團聘請李建德、樊禮三、柯洲庭等為師,帶徒傳藝,把弦子腔戲曲藝術改造加工搬上舞台,先後排演了《松嶺鐘聲》《飛山堰》《九連珠》《拾玉鐲》《兩相喜》《追箱》《摘匾》等數十個大、小戲,省電台多次為弦子腔戲曲和民間藝人錄音並公開播放,使平利弦子腔登上了大雅之堂。1997年,平利弦子腔現代戲《審女婿》,獲文化部第七屆群星獎銅獎,是弦子腔傳播的一次歷史性跨越。

文化特徵

唱腔

弦子腔的音樂體制,介乎曲牌體與板式變化體之間,唱腔有四調:大腔、下調(又名二腔)數腔、娃子腔。另有七十二小調,其大部分失傳,僅存的一部分是雁北民歌和牌子曲的組合,多數為曲牌體。現蒐集到的有梅花調、咂咂咀、一江風、南羅子、鬧紅元、山坡羊、正調與羅羅腔的(數詞)完全相同。弦子腔唱腔曲式結構多為上下句組成,或由上下句加花變奏發展成多句式。吐字用方言,拖腔多加“哪衣咳”等虛字,唱腔結束時,往往用假聲(俗稱背弓音)唱高音尾腔。

樂器

弦子腔的伴奏音樂:分為文武場,文場為梆子、笛子、四弦、二胡、三弦、笙等。武場有板鼓、鐃鈸、馬鑼、小鑼等。弦子腔伴奏曲牌亦較豐富,現有的是:“鬼拉腿”“八板”等二十餘種,鑼鼓經有:“急急風”“七錘子”五錘子”“披頭”等念音亦為衣、扎、且、光等。

表演形式

弦子戲聲調以平利地方語音為基礎,音樂屬板腔體,唱腔音樂中的民間說唱特色,每段唱腔末尾必接“丟腔乾白”和“喊腔號子”,樂器中專用弦胡伴奏和小牙子摻花擊打拍節,都是弦子戲有別於其他劇種的獨有形式。

唱詞

弦子腔唱詞的基本結構,都是以下句接上句,每一段均以若干個上下句組成,其旋律結構須根據唱詞的音節來具體確定。唱詞既是戲文的主幹,又是戲文的精華。傳統的弦子戲當中,語言活潑,生動形象,淺顯樸實且耐人尋味。其唱詞的詞格多以規範的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僅有少量的三不齊長短句和散文句式。十字句的音節為“三三四”,七字句的音節為“二二三”。轍韻要求是上仄下平,即上句落音於仄聲字,可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下句落音於平聲字,必須押韻。

代表劇目

弦子戲的劇目有四十多個,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整本大戲,又有生活小戲。經常上演的有《黑風山》《東台頂》《水牛陣》《張九成算卦》《桃花陣》、《桃園》《三山嶺》《三孝牌》《鳳鳴山》《金木魚》《兩狼山》《獅子洞》《白羅衫》(又名《審桃達》《七人賢》《烏玉帶》《崔子殺朝)等。包括古代的《楊家將》《岳家軍》《水滸傳》之類的歷史劇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平利弦子腔起源於民間,根植於民間,發展於民間,由地方民間說唱到皮影戲改造加工搬上舞台,經歷了長時間的磨礪,符合中國戲劇史的一般規律,亦折射出同時期地域歷史信息,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平利弦子戲唱腔板式豐富,音樂旋律優美,以其獨特的戲劇風格成為中國戲劇百花園中一個獨具地方特色的劇種。平利弦子腔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人民大眾“喜愛”兩個字上。老百姓之所以喜愛弦子腔,是因為弦子腔戲劇最貼近老百姓的生活。

傳承人物

吳成全,男,漢族,2011年6月,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弦子戲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平利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世紀50年代末期,平利縣在“自樂班”的基礎上組建了平利漢劇團,湧現了一批藝術骨幹和優秀演員,推出了《老陰山》《松嶺鐘聲》等一批優秀劇目。
平利縣政府成立平利弦子腔音樂人協會,將平利縣劇團改為“平利弦子腔劇團”,培育新人,傳承這一古老的文化珍品。正式出版《平利弦子腔音樂集成》,錄製《平利弦子腔》光碟、音配像VCD。縣文化館設立了“平利弦子腔及民俗文化研究室”,縣上設立弦子腔音樂發展基金,為弦子腔民間藝人提供生活補貼和養老保險。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8月29日,在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紅旗劇院進行了對弦子戲錄製啟動儀式,當天在平利紅旗劇院舉行了莊重的開機儀式。平利漢劇團唱起了弦子腔經典名劇《二進宮》。
榮譽表彰
1986年,弦子腔古典戲《拾玉鐲》參加“陝西省首屆藝術節”,獲演出一等獎;1997 年,弦子腔現代戲《審女婿》獲文化部第七屆群星獎銅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