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弦腔

絲弦又名弦子腔,相傳是元、明弦索調的遺音,是河北省特有的、頗具影響力的古老地方劇種之一,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年間絲弦曾遭禁止

絲弦又名弦子腔,相傳是元、明弦索調的遺音,是河北省特有的、頗具影響力的古老地方劇種之一,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年間絲弦曾遭禁止,清末和老調同台演出,後來吸收了崑曲、河北梆子等劇種唱腔,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由於流行地域的不同,分為東、南、西、北、中五路,南路絲弦主要活動區域在冀南、豫北、晉東南、魯西北一帶。平鄉絲弦就是南路絲弦的傑出代表。
南路絲弦屬於板腔和曲牌體相結合的音樂形式,板腔主要有二板、三板、垛板、散板、快板、慢板、起板等,曲牌主要有《山坡羊》、《娃娃》、《點絳唇》、《柳青娘》、《海青歌》等。
南路絲弦唱腔獨具特色,全部音域為兩個八度,下方八度用真聲,上方八度用假聲,唱腔最後一句常以六至十二度向上跳翻高,然後用假聲下行級進甩腔。這種尾腔翻高的唱法,構成了極為濃郁地方色彩。也就是南路絲弦唱腔獨有的特點。
南路絲弦在平鄉的歷史已有170多年。據記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平鄉縣就有了絲弦班。1956年,平鄉縣絲弦劇團正式宣告成立,南路絲弦由平鄉縣絲弦劇團繼承並發揚開來。
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平鄉絲弦劇團不斷推陳出新,創演的一些優秀劇目深受觀眾好評和專家讚譽。1982年和1986年,平鄉絲弦劇團代表邢台地區參加河北省第三屆、第四屆戲曲節,演出的劇目《糟糠情》、《皇孀恨》均獲一等獎,在河北電視台錄製播出,《小刀會》、《楊門女將》、《三休樊梨花》等優秀劇目在中央電台、省電台錄製播出,並由中國唱片總公司灌制出版發行。中國戲曲出版社攝製《糟糠情》連環畫在全國發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