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改(1948.6.8-),女,著名絲弦演員,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馬魯集村人。9歲考入縣絲弦劇團戲訓班,拜關新斗、王愛珠為師,先工文武小生,後改刀馬旦和青衣。聲音圓潤,字正腔圓,演唱聲情並茂。扮相俊美,表演細膩傳神,很快脫穎而出,擔綱主演。博採眾家之長,吸取京劇氣口、河北梆子高亢悲壯、評劇疙瘩腔與絲弦唱腔揉合在一起,改為混合唱法,突破絲弦女聲唱腔真假聲不和諧的傳統唱法,創出新流派,得到戲曲音樂專家充分肯定,被譽為“南路絲弦一枝花”。上演的傳統戲、現代戲、新編歷史戲有《小刀會》、《楊門女將》、《三鳳求凰》、《三休樊梨花》、《人民的委託》、《糟糠情》、《皇孀恨》、《雛鳳凌空》等40多個劇目。她演唱的《小刀會》、《楊門女將》、《三休樊梨花》等戲被中國唱片社灌製成唱片,《糟糠情》被河北電視台錄像播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俊改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48年6月8日
- 職業:著名絲弦演員
個人履歷,個人成就,個人榮譽,個人作品,個人其他信息,社會地位,
個人履歷
馬俊改,女,著名絲弦演員,共產黨員。1948(民國37年)6月8日(農曆五月初二)出生在馬魯集一個農民家庭。9歲考入縣絲弦劇團戲訓班,拜老藝人關新斗、王愛珠為師,先工文武小生,後改刀馬旦和青衣。馬俊改天生一副好嗓子,聲音圓潤,音域寬厚,更兼聰明好學,很快脫穎而出,擔綱主演。她扮相俊美,表演細膩傳神,吐字清晰,字正腔圓,演唱聲情並茂。
個人成就
她戲路子很寬,既演青衣、老旦、刀馬旦,又演小生、老旦,還反串過淨行。她經常上演的傳統戲、現代戲、新編歷史戲有《小刀會》、《楊門女將》、《三鳳求凰》、《三休樊梨花》、《人民的委託》、《糟糠情》、《皇孀恨》、《雛鳳凌空》等40多個劇目。她虛心向藝術界老前輩和其他劇種學習,博採眾家之長,同絲弦藝術有機結合。她突破了絲弦女聲唱腔真假聲不和諧的傳統唱法,吸取京劇的氣口、河北梆子的高亢悲壯、評劇的疙瘩腔與絲弦唱腔揉合在一起,改為混合唱法,創出了新流派,得到了戲曲音樂專家的充分肯定,被譽為“南路絲弦一枝花”。她演唱的《小刀會》、《楊門女將》、《三休樊梨花》等戲被中國唱片社灌製成唱片,《糟糠情》被河北電視台錄像播放。
個人榮譽
馬俊改,平鄉縣絲弦劇團團長。從1980年以來,連續三屆任縣人大常委會委員。1981年文化部授予她“全國農村文化藝術先進工作者”稱號。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北省劇協理事、邢台市劇協副主席、國家二級演員。她的名字已載入《中國當代青年名人大典》和《河北戲曲表演藝術家》。
個人作品
演唱的傳統戲、現代戲、新編歷史戲有《小刀會》、《楊門女將》、《三鳳求凰》、《三休樊梨花》、《人民的委託》、《糟糠情》、《皇孀恨》、《雛鳳凌空》、《小刀會》、《楊門女將》、《三休樊梨花》、《糟糠情》。
個人其他信息
馬俊改1948年生於平鄉,1957年考入縣絲弦劇團戲訓班,先攻文武小生,後改刀馬旦和青衣。她天生嗓子好,雖然沒什麼文化但記憶力強,很快脫穎而出,擔綱主演。不過讓馬俊改成名的不是絲弦而是京劇,文革期間,絲弦被禁,馬俊改只好改唱京劇,樣板戲《海港》讓她成為觀眾喜愛的名角。正是有了唱京劇的經歷,等絲弦恢復演出後,馬俊改結合京劇的唱法,對絲弦唱腔進行了改革。絲弦女聲唱腔是先真聲再假聲,馬俊改把真假聲結合,讓觀眾聽起來既不像是真聲又不像是假聲,卻比原來的唱腔悅耳動聽。馬俊改在唱腔上的改革推動了南路絲弦的發展,使得平鄉縣絲弦劇團進入了輝煌時期。馬俊改也被稱為“南路絲弦一枝花”,她經常上演的傳統戲、現代戲、新編歷史戲有40多個劇目。
南路絲弦在絲弦中自成一路,絲弦是流行於石家莊、邢台、保定一帶的地方戲,是元明時期弦索調的遺音,用琵琶、三弦伴奏。在發展過程中受崑曲、河北梆子、京劇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於地區的不同而分成東、南、中、北、西五路。石家莊絲弦屬於中路絲弦,在五路絲弦中屬於發展得最好的一路,石家莊絲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家莊絲弦劇團的邊樹森、張鶴林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1988年,馬俊改擔任平鄉縣絲弦劇團團長,就在這個時候全國的藝術院團都開始走下坡路,平鄉縣絲弦劇團也沒能躲過。
南路絲弦因馬俊改的改革,突出了旦角的地位,以女性主演為主,和石家莊絲弦以男性主演為主截然相反。馬俊改在石家莊藝術學校為女孩子們傳授唱腔,她希望多培養幾個好苗子,哪怕自己吃苦受累都不算什麼。
社會地位
馬俊改的名字,在絲弦特別是南路絲弦戲迷心中已是大名鼎鼎。馬俊改曾經是平鄉縣絲弦劇團的台柱子,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劇團最紅火的時候,她的舞台身影遍及邢台、石家莊地區,山西、山東、河南也有大批她的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