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皇威廉二世(弗里德里希·威廉·維克托·艾伯特·馮·霍亨索倫)

德皇威廉二世

弗里德里希·威廉·維克托·艾伯特·馮·霍亨索倫一般指本詞條

威廉二世(德語: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原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維克多·阿爾伯特·馮·霍亨索倫(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是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和普魯士王國末代國王(1888年6月15日~1918年11月9日在位)。他是威廉一世的長孫,腓特烈三世維多利亞公主的長子。由於出生時發生臀位生產,他患有厄爾布氏麻痹(Erb's Palsy)以致左臂萎縮。為彌補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尤其擅長於馬術。1877年,他以皇長孫的身份進入著名學府波恩大學,專攻法律與國家學。1881年獲學士學位。

他是一戰主要策劃者,和閃電戰計畫的創始人。迫於戰敗和國內的革命壓力,1918年11月28日威廉二世退位,1941年威廉二世在荷蘭多倫病逝,被葬於多倫莊園。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少年時期,涉入政治,繼位皇帝,瓜分狂潮,擴張思潮,醞釀大戰,影子皇帝,帝國崩潰,宣詔退位,戰後生活,一戰之後,黃禍論,瑣事,婚姻家庭,紀念物,紀念碑,軍艦,文獻,其它,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1859年1月27日,弗里德里希·威廉·維克多·阿爾伯特王子,即後來的威廉二世出生於柏林菩提樹下大街的太子宮,他是威廉一世的長孫,腓特烈三世維多利亞公主的長子。但是出生三天后護士發現,由於出生時發生臀位生產,他患有厄爾布氏麻痹(Erb's Palsy)以至左臂萎縮。3月4日威廉王子在波茨坦的和平教堂接受了洗禮,然而隨之而來的一系列醫療的和體育的治療措施非但沒有取得理想效果,反倒給他留下多年後仍然無法忘懷的的痛苦和折磨。為彌補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尤其擅長於馬術
年幼時與父親腓列特在一起。年幼時與父親腓列特在一起。
1862年,俾斯麥擔任宰相後,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和宰相代表的保守派和王子夫婦(即後來的腓特烈三世&維多利亞公主)代表的自由派圍繞“憲法鬥爭”爆發了激烈衝突。這種尷尬的權力格局必然引發威廉二世教育理念的衝突:一邊是親英、自由傾向的,關注公共利益重要性;另一邊是親俄、保守向的,關注貴族價值和對軍事技能的培養。母親維多利亞皇后努力向威廉二世灌輸對海洋、英國與自由的熱情,試圖替代軍務繁忙的父親全權負責孩子撫育,但國王和王后也在向威廉二世努力施加自己的影響。維多利亞為此失望地抱怨孩子成為了“公共財產”。因此在此後數年,威廉二世在保姆、女家庭教師和父母自己進行的親職教育中,受到了複雜價值觀念的薰陶。威廉二世七歲那年,為打消他已成長起來的“可怕的普魯士式的驕傲與野心”,父母認為應將教育託付給一位具有開明政治觀念,負責多學科訓練的家庭教師。經過認真尋找和商議,弗里德里希太子挑中了三十九歲的喬治·辛茨彼得博士。
由於威廉二世出生時是臀位生產,使他罹患厄爾布氏麻痹(Erb's Palsy),以致左臂萎縮。他很多時候拍照時刻意側著半身,巧妙凸顯出功能正常的右手,並且遮掩有缺陷的左手。在很多相片中,威廉二世經常是左手戴著手套,讓左手看起來比較修長,他也喜歡用左手倚著佩劍或拐杖,讓自己看起來比較體面一點。
1873年,辛茨彼得將孩子送入完全中學的想法迎合了父母將威廉兄弟送離宮廷的願望。太子還深信,與不同階層的同齡孩子共同學習和生活的經歷將有助於消除純粹親職教育必然帶來的不利影響。辛茨彼得在調查後選擇了柏林近郊卡塞爾小鎮的一所完全中學。這一霍亨索倫傳統中“沒有先例”的動議遭到皇帝反對,他認為普魯士王子的最重要職責是成為一名優秀士兵,留在首都最有助於這一進展。皇帝在經過努力勸說後才勉強妥協,決定威廉將在卡塞爾接受兩年半教育後再進入軍隊。1874年9月12日,辛茨彼得帶領威廉及其弟海因利希,在皇帝專門安排的管家戈特貝格將軍陪同下抵達卡塞爾。早在經歷了卡塞爾一兩個學期的考驗後,威廉就己經感受到當時中學教育體制的極端教條、僵硬和沉重。這與辛茨彼得同樣嚴酷的教育方式一道對威廉的個性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1877年,他以皇長孫的身份進入著名學府波恩大學,專攻法律與國家學。1881年獲學士學位。

涉入政治

19世紀70年代末,維多利亞太子妃遭受了一連串的個人生活打擊。兩個孩子的先後夭折讓她陷入難以自拔的苦痛和自我憐惜,健康受損,不斷經受頭疼與風濕病折磨。她對威廉的苛刻要求因此變本加厲,再看不到長子身上的優點。與此同時,皇帝夫婦卻對威廉的表現讚不絕口,他們與威廉具有一種天生的親近。這就更令早己在保守的柏林宮廷中陷入孤獨與不安的太子夫婦產生警惕——特別因為太子從未能與父親威廉一世建立同樣親密的關係。不久後的情勢發展將令代際衝突真正具有政治色彩,威廉與父母的關係也將變得難以挽回。
是從1879年威廉告別波恩,前往波茨坦恢復服役至1883年前後。這是威廉逐漸具備獨立地位,並與以祖父和傅斯麥代表的親俄保守陣營建立良好政治關係時期。重新進入軍營不久,威廉就開始嚴肅、認真、熱情地履行起軍事義務來,並完全沉醉其中。不久後,威廉二世與什勒蘇益格一霍爾斯坦因大公之女,奧古斯塔維多利亞公主(暱稱“多娜”)訂婚。1881年2月的成婚最終標誌著威廉成為了德國政治生活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因素及其與父母關係的進一步疏遠,因為太子妃很快就會為兒媳徹底的保守主義傾向而懊悔,皇帝威廉一世、俾斯麥與威廉的個人關係卻變得更加接近。到1883年前後,這種變化終於結出不利於太子陣營的果實。
從1883年到1886年前後,威廉開始獨立履行一些外交事務,而這些活動最終都將有利於保守陣營。第一個信號是威廉在年月通過寫信請求“親愛的祖父”的干涉,拒絕了父親帶其隨同訪問西班牙的請求,從而首次主動利用與祖父關係針對父親。與保守陣營合作的第一個政治成果則是威廉在1884年夏成功的訪俄使命。由於太子“荒謬的反俄姿態”,威廉被普遍認為是更合適的訪俄人選,但只是事後才被告知的太子卻感受到了父親的冷落與兒子的背叛。1885年,圍繞威廉之妹維多利亞公主與保加利亞巴騰貝克王子聯姻的爭論繼續深化了這一矛盾。弗里德里希夫婦出於反俄目的對婚事大為贊成,皇帝與俾斯麥宰相則理所當然地反對。威廉同樣加入了後一陣營。皇帝和宰相非常讚賞威廉的表現,回報是其軍職的不斷攀升與年的第二次訪俄使命。1886年8月,威廉得以第一次面見稗斯麥,並在宰相長子赫爾伯特幫助下進入外交部實習,太子為此與俾斯麥發生了激烈衝突,但徒勞無功。
威廉二世夫婦。威廉二世夫婦。
1887年和1888年。這是威廉向權力頂峰發起最後衝刺時期。1887年初,太子突患失聲症,威廉王子原本遙不可及的繼位前景驟然便近在眼前。多名德國醫學專家經過會診後認為太子已患上喉癌,主張立刻進行手術。但這是一個激進而危險的方案,因為手術可能導致太子完全失聲——從而粉碎其登基希望,甚至帶來生命危險。1887年11月10日,英德兩國專家的聯合會診確定太子患有喉癌,但此時即使手術也未必能保全生命了。最後,太子決定不動手術,順其自然。這就注定了後來弗里德里希太子短暫在位期間所推行的改革不能深入和長久的命運。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威廉成為政治關注中心,他與俾斯麥的關係也發生了微妙變化。瓦德西從軍方立場,施托克爾從反資本主義的基督教社會關懷立場,奧伊倫堡從個人情感立場出發,都試圖努力惡化這種關係。雖然威廉自己從未有目的和有計畫地反對宰相,但他與俾斯麥在這些很快就會平息的糾紛中形成的複雜的政策與個人分歧卻保留了下來。

繼位皇帝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後,他父親被加冕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99天后死於咽喉癌,同年六月,29歲的威廉二世繼位成為皇帝。由於腓特烈三世是被庸醫誤診而死,當時威廉曾經憤怒地說過:“英國醫生殺了我的父親!”
21世紀初的宮庭文獻中有關於他出生紀錄:威廉可能因為患嚴重疾病,導致腦部功能有問題。他如此的健康問題,可能使他日後性格變得充滿野心而且衝動魯莽,以及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得有些驕橫。
這是否妨礙了他的政治前途與日常生活,歷史學家還尚未有定論。若此論點屬實,那威廉的施政弊病肯定是來至於他的個性所造成,例如辭退俾斯麥。他的母親維多利亞公主對他的管教太嚴,讓公婆威廉一世夫婦有機會在威廉二世面前挑撥離間。他母親基於對兒子的生理缺陷有罪惡感,不斷要求要威廉二世要勤加運動。卻導致威廉二世與其母親關係非常惡劣。另外,由於腓特烈皇后出身英國王室,她常常向兒子灌輸英國地位至上的概念。她堅持只稱呼兒子的英語名字:威廉在德語作“Wilhelm”,但她稱之“William”;次子之名字是“Heinrich”,就被稱為“Henry”。未來皇帝威廉二世從小就對英國有種極為複雜的感覺,也可能因此改變他對於英國的外交政策。
威廉與俾斯麥威廉與俾斯麥
雖然威廉在未當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麥,但他登位後,就馬上與這位鐵血宰相發生衝突。究其根源,當時的德國正由封建社會直接進入帝國主義社會,以俾斯麥為代表的舊官僚階層已無法適應生產關係的變革,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變革。於是,作為德國帝國主義階層的最高代表,威廉二世在1890年命令俾斯麥辭職。後來,他先後任命卡普里維伯爵、霍亨洛厄和伯恩哈特·馮·比洛繼承職務。在1909年,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成為首相。威廉尤其尊重貝特曼·霍爾維格的意見,並肯定他對內政事務的遠大目光,例如他的普魯士選舉法改革。在戰爭進行三年後,威廉才在1917年勉強與他分道揚鑣。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首相都是高級公務員,而不像俾斯麥這樣的政壇老手。威廉想避免第二個俾斯麥出現,因為他認為俾斯麥過於專橫─—所有官員只能在他陪同下,才可會見皇帝。而俾斯麥退休後,一直猛烈批評威廉的政策。
威廉二世對社會主義組織的採取容忍的態度,贏得了公眾的正面評價。
威廉二世生性衝動魯莽,故此未能在德國的對外政策上保持理性。其中一個例子是,他跟統治英國的表弟及英國一種愛恨糾纏的關係。對威廉二世而言,跟英國發生武裝衝突是“最難以想像的事”;然而,隨著威廉二世大量擴建海軍的計畫開始,德國的崛起令英國甚為憂心。在1914年,戰爭爆發時,他認為自己是因為其舅父所設的外交陷阱而被捲入戰爭。實際上,威廉未曾想到,自己的魯莽行為已經讓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損。1896年,德蘭士瓦的總統克魯格成功鎮壓詹森遠征,威廉二世竟然用電報向德蘭士瓦總統祝賀。當時布爾人與英國關係緊張,因此英國對這克魯格電報感到極為憤怒。而在八國聯軍事件中,他發表演說,勉勵參與戰役的德軍,要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國。導致德軍在後來的戰爭中被冠上“匈奴人”的綽號。
威廉二世威廉二世
他想為自己外交政策辯護,卻屢次犯了嚴重的錯誤,反而使得外交關係更惡劣。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在1908年接受英國報章《每日電訊報》的訪問。他想藉此機會宣揚德英的友好關係。可是,他逞口舌之快,竟然冒犯英國、法國、俄國以及日本。他指出,德國人並不喜歡英國人、法俄兩國曾煽動德國干預第二次布爾戰爭,以及德國的海軍擴張是針對日本,而非英國。(他還講了一句:“你們這些英國人真是瘋了。”) 因為他這番激進的言論,連他的部下也噤若寒蟬。而威廉二世本人在此事之後幾個月,都保持低調。比洛由於沒有適當編輯並取捨當天訪問的紀錄就被威廉給辭退。
雖然如此,德英兩國的皇室仍然保持良好關係。在英王愛德華七世葬禮的出席名單上,威廉名列第一。
不過,這次的報導的事件已令威廉二世心理受到嚴重的打擊。在他最後十年的統治期間,他極少參與政府事務,這是當時社會所意想不到的。
在戰爭前,威廉不再繼續俾斯麥所倡導的:孤立法國的政策。雖然威廉二世的誠意不足,卻也努力嘗試法國修好—─不過因為法國之前在普法戰爭受到德國極大的羞辱,所以威廉二世想為兩國關係破凍的計畫,效果極為有限。
1910年威廉(後排右三)與歐洲各國君主1910年威廉(後排右三)與歐洲各國君主
威廉嘗試緩和法國的復仇心理,但還是跟對英國的建立外交政策一樣,最後都宣告失敗,這是因為他實在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發生─—他訪問丹吉爾時,不經意地提出支持摩洛哥獨立的言論,觸怒了想在該地擴展勢力範圍的法國。所幸,外交官員表現出色,才成功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避免德國與法國及兩者同盟正面交鋒。辭退俾斯麥以後,跟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在1890年失效,威廉二世未積極與俄國洽談如何延續該條約。這令德國失去俄國的支持,從此之後無法保證俄國在德法兩國有衝突時會保持中立。威廉的性格和主張,讓德國對於英法俄三國的外交政策始終搖擺不定。一方面,他堅持與奧匈帝國的同盟─—1889年,他甚至向奧皇表示,只要奧國以任何理由出兵,德軍也會全力支持;此外,德國又與英國合作,甚至曾經想跟法俄兩國組成強大的歐陸聯盟─—威廉自認為在1905年與沙皇尼古拉二世會面後,就已經得到俄國的支持。

瓜分狂潮

威廉二世實行帝國主義,符合當時德國統治階級的需求。他積極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德語:Weltpolitik),具有強烈軍國主義的色彩。他欲借殖民地擴張,為德國尋找“一個太陽下的位置”(a place in the sun)。他通過1897年與1900年的新海軍方案,實行提爾皮茨計畫,以加快帝國的海軍擴張,趕上大英帝國的海軍力量。
這與俾斯麥嘗試跟英國保持良好關係的政策背道而馳。結果,在1889年的海軍演練中,英國海軍就邀請威廉二世和提爾皮茨到臨,以展示其軍力。德國一直都不甘在海軍上落後於英國,積極爭取海上霸權。
1894年威廉二世(中)在一艘軍艦上1894年威廉二世(中)在一艘軍艦上
1898年10月,威廉二世訪問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成為幾百年間首位進入聖地的基督教君主。在君士坦丁堡,威廉二世為藍色清真寺捐建了一處穆斯林洗面池,並在石頭上刻下“兩經君主友情之清有如此泉”字樣,土耳其蘇丹則回贈西奈山下據傳是聖母瑪利亞故居的100多畝土地,轟動歐洲。
1900年克林德被殺事件發生後,威廉二世決意報復中國,正式派遣2萬多人的對華遠征軍,由瓦德西元帥指揮。不過這支部隊尚未抵達中國,戰爭已經結束。
在帝國議會的講演中, 威廉二世以無比的熱情說: “ 俾斯麥推行的歐洲大陸政策十分狹隘, 而今我奉行的是世界政策, 柏林應當是‘ 世界都市柏林’, 德國貿易應當是‘ 德國世界貿易’, 德國與世界的含義是一致的, 因為世界各地都應體現德國政策⋯⋯”帝國議會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不光是瓦德西、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霍爾斯泰因等人狂熱捧場, 以斯土姆為代表的一大批資產階級工業巨頭們更是欣喜若狂, 他們垂涎欲滴地注視著海外市場。
威廉二世訪問丹吉爾威廉二世訪問丹吉爾
在慶祝德意志帝國成立25 周年的集會上, 柏林的德意志帝國電台播發了威廉二世慷慨激昂的賀詞: “德意志帝國要成為世界帝國。在地球遙遠的地方, 到處都應當居住著我們的同胞。德國的商品, 德國的知識, 德國人的勤奮要漂洋過海⋯⋯”全世界, 尤其是歐洲的英國、法國、俄國, 驚悸地聽著這稱霸世界的宣言, 感覺到一個龐大的火藥桶就在身旁, 隨時可能爆炸而禍及自身。
1904年,英國與法國達成摯誠協定(見英法協約)。在該年,英國與西班牙承認法國在摩國的利益,令德國有感利益受損,故此以外交途徑挑戰法國。於是,威廉二世想邀請歐洲各國舉行會議,企圖借挑釁與測試三國協約的實力。
1905年3月31日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丹吉爾,並表示支持摩洛哥獨立,公然挑戰法國在摩國的影響力。
德皇的言論令法國民眾普遍震怒。在得到英國的支持下,法國外長泰奧菲勒·德爾卡塞提倡在摩洛哥設立一個保護國,並促請政府採取強硬立場;但法國恐怕德國會開戰,所以反對他、迫使他下台。危機在6月達到高峰:德爾卡塞下台後,由溫和派法國總理莫里斯·魯維埃兼任外長。7月時,德國已受到孤立,所以法國同意以和平方法解決問題。然而,法德仍然劍拔弩張—德國在12月調動後備軍隊,而法國更在1906年1月派兵到與德國接壤的邊境。
為解決上述糾紛,1906年1月16日至4月7日在西班牙舉行阿爾赫西拉斯會議。在十三個與會國當中,只有奧匈帝國支持德國;法國得到英國、俄羅斯、義大利、西班牙與美國支持。最後,德國在5月31日接受一項協定:法國撤回部分對摩洛哥實施的管制,但依然控制部分重要地方,以及與西班牙保持對摩國的警察控制權。
雖然會議暫時解決了摩洛哥問題,然則德國的不滿,引起了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擴張思潮

1911年7月13日威廉二世派出豹號戰艦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爾,宣示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
英國與德國之關係,早已因軍備競賽而變得甚為緊張。在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領導下,德國由1890年代開始大量製造戰列艦,而英國則視之為企圖挑戰她海上霸權的舉動。當英國發現德軍艦隻到達阿加迪爾後,誤以為德國想把該港轉為德軍在大西洋的軍港。結果,雙方關係更為緊張,而英國則根據英法協約而傾向支持法國。
德國之舉動,其實是為了向法國追討賠償。根據1906年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之決議,法國得到不少在摩國之利益。是以這次危機可被視為另一宗因殖民主義而起的紛爭。
1911年7月9日,法德兩國開始談判,最後在1911年11月4日達成協定。德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地位,並把喀麥隆北部 部分領土讓與法國 (今查德南部) ;法國則把法屬赤道非洲轄下的法屬剛果中南部 (今剛果共和國北部) 及鄰近地區轉讓給德國,以作賠償。得到德國之同意後,法國於1912年3月30日把摩洛哥專為她的保護國,正式把它轉為殖民地。
英國在危機時支持法國,強化了英法協約以及三國協約的緊密關係。由於她們對德國的擴張更為敏感,所以三國協約漸漸從殖民地協定變為軍事聯盟。其後,英國更與法國協定,讓英國海軍防衛英吉利海峽,法國則保衛地中海。這次事件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危機之一。
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威廉二世19世紀末曾計畫襲擊美國紐約和波士頓等港口城市,以清除美國海軍設定的障礙,從而使德國在太平洋地區擴張殖民統治的道路暢通無阻。
據《時代》周刊報導,威廉二世和其海軍上將們曾草擬數個襲擊紐約和波士頓等城市的計畫。但計畫最終沒能得以實施,而作為軍事秘密檔案被保存在德國南部城市弗賴堡,並且鮮為人知。
據報導,這一襲擊美國東海岸城市的計畫首先是由當時年輕的海軍軍官埃伯哈德·馮·曼泰於1898年提出的。曼泰的最初計畫是要出其不意地襲擊位於美國俄勒岡波特蘭維吉尼亞諾福克兩地之間的港口城市,從而迫使美國與德國談判,使德國能夠橫霸太平洋地區。但曼泰當時指出,由於紐約設防過嚴,因此突襲很難成功。可是在1899年第二次提出這一方案時,曼泰改變了最初的想法,而把紐約作為襲擊的重點。曼泰當時寫道:“美國要是想到紐約可能被炮轟,一定會爆發極大的恐慌。”
《時代》周刊指出,當時正值19世紀末,美國不斷地在太平洋地區擴建軍事基地,美國海軍還在薩摩亞和菲律賓等地連連挫敗德國戰艦。因此,曼泰襲擊美國的計畫立即引起威廉二世和海軍上將們的注意。威廉二世在1899年曾親自率領過海軍。為使德國戰艦和數十輛裝煤的貨船能夠順利穿越大西洋,威廉二世在曼泰計畫的基礎上,根據德國海軍的具體情況制訂了更詳細的襲擊方案。
德國議會也於1900年通過了一項使德國海軍力量加強一倍的議案。同時,海軍上將奧托·馮·迪德里希斯也向威廉二世提交了一份從科德角的橋頭堡襲擊美國波士頓或紐約或同時襲擊兩個城市的計畫。
1901年德國殖民地喀麥隆慶祝威廉的生日1901年德國殖民地喀麥隆慶祝威廉的生日
但該計畫為何沒有實施呢?秘密檔案中的記錄和信件表明,這一計畫1901年受到當時德國陸軍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的堅決反對。施利芬認為,這一遠征計畫預計至少需要10萬人的部隊,而德國當時根本沒有這個承擔能力。
另外,英國和法國在此後幾年與德意志帝國的矛盾激增也迫使德國不得不專注於臨近國家,也是造成這一計畫流產的原因,而美國強大的海上力量也使德國不敢輕舉妄動。

醞釀大戰

1914年6月28日,德皇的朋友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塞拉耶佛被人刺殺身亡。得知好友的死訊後,威廉大為震驚。於是,他向奧匈帝國提供協助,支持後者鎮壓策劃刺殺行動的秘密組織,甚至容許奧匈帝國以武力對付被懷疑是該組織幕後黑手的塞爾維亞。威廉想在事件平息前留在柏林,但他的部下建議他按每年習慣在7月6日到北海出航。這樣的建議,可能是出於德國政府中有人認為皇帝會幹預事件,希望藉此分散皇帝的注意,利用事件提升國家威望,甚至不惜一戰。威廉二世對此甚為敏感。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後,塞爾維亞於7月26日表示接受所有條款,除了第六條:
“在奧匈帝國政府之有關部門的協助與指示下,塞爾維亞必須採取法律行動,懲罰策劃或執行6月28日之刺殺事件而現在於塞爾維亞領土的人士。”
塞爾維亞認為以上第六條條款違反了她的憲法,而且會損害她的主權獨立,所以拒絕接受此條款。威廉於1914年7月28日趕回柏林。閱讀過塞爾維亞的回應後,他的回應是:
“非常好的方案。而且在48小時之內!這比理想更好。奧地利贏得了道義上的勝利,但既然贏了,就再沒有任何開戰理由了。[奧地利外交大使] Giesl 其實應該安心留在貝爾格勒。在這份檔案上,我實在不應該下達總動員的命令。”
威廉二世在開戰前的最後一刻,其實想勸諭奧地利和平解決事件。然而,在奧國政府還未得知德皇的意見時,政府內的部長與將軍已經說服了八十四歲高齡的奧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於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歐洲帝國主義國家侵略本性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作為德國帝國主義的代表,威廉二世可以在某些方面影響戰爭的局面,卻無法決定戰爭的發生與否。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影子皇帝

威廉二世的確希望德國變得強大,但他在先前從未想過以如此大規模的衝突來實現這個目標。從塞拉耶佛刺殺事件發生到德國向俄國宣戰期間,德皇明白大戰即將爆發,於是竭力爭取和平。威廉與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4年7月29日溝通,嘗試避免戰爭。他樂觀地解讀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認為奧軍只會將戰爭限於該地。然而,威廉的努力為時已晚。在部下的勸諭之下,德皇下令總動員並開始進行施里芬計畫
威廉二世 和 表弟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合影威廉二世 和 表弟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合影
當時,英國普遍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皇的戰爭” (也正如斷言二戰是希特勒的戰爭一樣) 。此看法被視為不公平,這是基於它斷言威廉二世要為此負個人責任,是典型的歷史唯心主義言論。其實,在威廉二世大力鼓吹軍國主義,支持德國軍擴,又支持軍事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克虜伯公司),已經令德國陷入與周圍國家之間的軍事競賽。當這場軍事競賽變得難以收場的時候,戰爭也就在所難免。
在簽署總動員之命令時,威廉被認為曾經對部下說過“你們會後悔的”。但他最終鼓勵奧地利對塞爾維亞採取強硬政策。在戰爭期間,威廉更自任德軍大元帥。
作為戰時國務的最終決策者,威廉要承受的負擔實在太沉重。當戰事持續,他越來越依賴部下的意見,以至1916年後的帝國變成一個軍事獨裁政權,由興登堡魯登道夫操控。戰爭期間,受到挫敗感與勝利的幻想影響,威廉的策略搖擺不定。雖然如此,這位德國皇帝仍然是國家的重要象徵。他依然能監督軍事生產、頒發獎章與發表演說鼓勵士兵。
另外,德皇依然有自由任命官員的權力,能掌握重要的軍事指令。1915年,他撤換總參謀長小毛奇,改用埃里希·馮·法金漢。同樣的,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後,威廉下令海軍減少與英軍正面衝突。
威廉二世與他的部下們威廉二世與他的部下們
1918年,德軍的最後攻勢宣告失敗,四面楚歌。很明顯,結束戰爭將會是明智之舉。而那時,威廉早已失去所有權力。由於他不滿被部下架空權力,他嘗試在戰爭末期的危機中爭取主導權。得知德軍大勢已去後,他支持德軍向協約國軍隊投降,以免德國為繼續打仗而遭受滅頂之災。

帝國崩潰

直到臨近大戰結束的幾個星期,德意志帝國仍然堅固不動。自由主義者、民主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不久前已迫切要求實現和平與民主化,但促使德意志帝國崩潰的是德軍最高統帥部本身。大戰最後幾年,獨裁政權日益集中在魯登道夫將軍手中,到1918年9月,只有他及其最親近的軍事助手才認識到,德國的事業已經毫無希望。9月29日,魯登道夫從設在比利時斯帕的德軍最高司令部向德皇報告,德國必須請求和平。他竭力主張,一定要按照民主的議會制的原則,在柏林成立一個反映帝國議會大多數人意志的新政府。
他要求立刻進行和平談判,似乎是懷著兩種打算:第一,他可以贏得時間去改組軍隊,並準備發動一次新的進攻;第二,如果德國崩潰成為不可避免,那么德國的文官或者民主分子將會請求和平。
當時找到了自由派的巴登親王馬克斯充當內閣首腦。在此內閣中,甚至包括有社會主義者。10月間,頒布了多方面的改革法令。俾斯麥體制結束了,德國變成一個自由的立憲君主制國家。這些變革是符合魯登道夫及其他將領的需要的,因為德國軍事集團在德國處於危機的時刻,渴望拯救軍隊超過要拯救帝國。軍隊肯定決不會承認投降;那是商業訴訟中小人物的事。皇帝、最高統帥部、軍官和貴族們正在卸下重擔,粗暴地加到文官們的身上。
威爾遜總統無意中做了一件對他們有利的事情。現今他作為協約國的主要代言人(和平提議就是首先向他提出的),堅持主張,德國政府必須成為更加民主的政府。這使人們回想到,在1871年擊敗法國以後,俾斯麥曾經要求法國在和談以前應首先實行一次普選。跟俾斯麥並不一樣,威爾遜是真正地信奉民主政治的,可在實際上,他的地位與俾斯麥是一樣的。他要人們深信,他是在跟德國人民本身打交道,而不是跟名譽掃地的高貴人物打交道。他所要的是由真正的德國提出請求並接受協約國的條款。
德皇威廉二世(弗里德里希·威廉·維克托·艾伯特·馮·霍亨索倫)
在德國,由於戰爭的災難蔓延,許多人都認識到,德皇是實現和平的障礙。或者他們覺得,如果德國作為一個共和國出現在協約國面前,它將會獲得較好的條款。甚至連軍官們為了在軍隊潰散以前停止戰鬥,也開始議論德皇退位問題。11月3日,基爾港水兵起義。接著,工人和士兵委員會在一些城市先後成立。社會主義者要求,除非威廉二世退位,否則他們將退出新近成立的內閣(就是說加入政府反對派,從而使新政府失掉代議制的性質)。11月9日,由少數社會主義者和工團主義者領導的總罷工爆發了。馬克斯親王向德皇報告說:“退位是件令人討厭的事情,可是沒有社會主義者參加的政府對國家將有更大的危險。”同日,德國宣告成立共和國,過了兩天,大戰結束。

宣詔退位

德國革命柏林爆發時,威廉正在比利時斯帕(Spa)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直到那時,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份。不過,在1918年11月9日,為求得政治統一,首相馬克斯·馮·巴登突然宣布把威廉以上兩個稱號也廢除。威廉的皇帝夢幻滅了。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後,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後辭職。
威廉二世在流亡路上通過比利時與荷蘭的邊境威廉二世在流亡路上通過比利時與荷蘭的邊境
然後,在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退至德國而不會鎮壓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國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諭威廉退位。
威廉二世的退位詔書全文如下:
德語原文:
“Ich verzichte hierdurch für alle Zukunft auf die Rechte an der KronePreussens und die damit verbundenen Rechte an der deutschen Kaiserkrone. Zugleich entbinde Ich alle Beamten des Deutschen Reiches und Preussens sowie alle Offiziere, Unteroffiziere und Mannschaften der Marine, des Preussischen Heeres und der Truppen der Bundeskontingente des Treueides, den sie Mir als ihrem Kaiser, König und Obersten Befehlshaber geleistet haben. Ich erwarte von ihnen, dass sie bis zur Neuordnung des Deutschen Reichs den Inhabern der tatsächlichen Gewalt in Deutschland helfen, das Deutsche Volk gegen die drohenden Gefahren der Anarchie, der Hungersnot und der Fremdherrschaft zu schützen.
Urkundlich unter Unserer Höchsteigenhändigen Unterschrift und beigedrucktem Kaiserlichen Insiegel.
Gegeben Amerongen, den 28. November 1918.
Wilhelm”
中文:我永久放棄一切作為普魯士王國國王以及兼有的德意志皇帝所擁有的權力,
同時我解除一切德意志帝國和普魯士的公務員,所有軍官,軍士,海軍部隊,普魯士陸軍以及曾向我作為帝國皇帝宣誓效忠的一切軍事部隊的職務。我希望他們能夠幫助在德國掌握實權的人,對抗逐漸逼近的無政府狀態危險、 飢餓和外國統治以保護德國人民,直到德意志帝國的新秩序建立為止。
此檔案由本人親筆簽名並已蓋上皇帝印章
威廉二世居住的多倫莊園威廉二世居住的多倫莊園
於阿梅隆根,1918年11月28日
威廉
1918年11月10日,威廉流亡荷蘭—一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國家。凡爾賽條約第227條明確規定將威廉定為戰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國際道德及條約的聖潔 (例如德國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時) 。但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的抗訴。威廉憑著與女王的親戚關係,在多倫(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多倫莊園(Huis Doorn),度過餘生。他免除與官員和僕人的君臣關係,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

戰後生活

威廉與妻子一直感情良好,而妻子在1921年4月21日去世,更令他非常痛心。在威廉被迫流亡荷蘭後,他的幼子約阿希姆王子因受到參軍後的憂鬱症與婚姻失敗之影響,在1920年開槍自殺身亡。
1902年威廉二世的全家福1902年威廉二世的全家福
1922年1月27日,舍奈希-卡洛拉特的約翰·格奧爾格王子的兒子向威廉賀壽。威廉邀請他與其母赫爾米內·羅伊斯·楚·格賴茨(Hermine Reuss zu Greiz)到他家做客。威廉覺得她非常迷人,並決定要娶她。威廉受到其支持者與子女反對,但仍在11月9日與她結婚。赫爾米內的女兒亨麗埃特 (Henriette;威廉的繼女) 與約阿希姆王子之子卡爾·弗朗茨·約瑟夫於1940年10月5日結婚,卻在1946年離婚。赫爾米內則與丈夫感情良好,一直至威廉去世。
在威廉結婚之前,他曾深深傾慕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 (後來嫁給俄國亞歷山大二世之子謝爾蓋大公。她是維多利亞女王之孫女,亦即威廉的表妹) ,更為她寫下數段情詩。Elizabeth最初受到他吸引,但後來拒絕了威廉的追求。在一戰期間,威廉曾多次想協助她逃離俄羅斯,但她不為所動。最後,Elizabeth於1918年被布爾什維克黨人殺害。威廉始終未能追求到她,但威廉到老年時承認沒有忘記過她。
威廉在位期間,曾經有傳言指他與其好友菲利普·楚-奧伊倫堡-赫特費爾德(Philipp zu Eulenburg-Hertefeld)有染。在當時,這種同性戀行為乃德國法律所不容許(德國刑事法第175條禁止男性同性戀行為)。傳言引致1907年的哈登-奧伊倫堡事件。俾斯麥曾經指出威廉與奧伊倫堡有“不正當關係”,但此話可能只是純粹的推測。

一戰之後

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憶錄,堅稱自己沒有犯下戰爭罪行。他一直邀請貴賓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歐洲事務。他本來很希望希特勒會幫他復辟王朝,但納粹黨始終未有如願以償。不過,對於希特勒成功解決德國的政經困難,他深感欣賞。德國在1940年占領荷蘭後,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
威廉二世的遺容威廉二世的遺容
1922年,妻子奧古斯塔·維多利亞公主去世後,威廉又娶了羅伊斯公主(Hermine Reuß ältere Linie 1887——1947)為妻子,但沒有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希特勒的得勢,被推翻的霍亨索倫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興登堡,敦促其授權希特勒組閣,威廉二世為納粹黨提供了200萬馬克的援助。對於希特勒在二戰初期的輝煌勝利,威廉二世也曾向希特勒發去電報予以祝賀和讚揚。
納粹黨為威廉二世舉行葬禮納粹黨為威廉二世舉行葬禮
1940年5月,當希特勒入侵荷蘭後,威廉拒絕了溫斯頓·邱吉爾邀請他前往英國尋求政治庇護的好心建議,寧可死在荷蘭
1941年6月5日,威廉因肺栓塞發作在荷蘭的多倫病逝,被葬於多倫莊園(Huis Doorn),希特勒為他舉行了一個小型軍事葬禮,共有幾百人出席了威廉的葬禮。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行字:“無需讚賞我,因為我無需讚賞。不要給我榮譽,因為我不要榮譽。不用制裁我,因為我即將受難”
威廉二世的安葬之地威廉二世的安葬之地
納粹黨只允許少數人參加威廉的葬禮,包括威廉的直系親屬和一些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將軍,包括下面照片中間的古稀老元帥奧古斯特·馮·馬肯森(經歷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時期的老人)。
威廉二世的遺願有兩個,(1)他死後葬禮上不能出現納粹標誌,但是納粹黨並沒有滿足威廉二世的這個要求。(2)王朝不復辟他的遺體就不運回德國安葬,這個遺願卻得到了納粹德國的尊重,原本希特勒當時準備把威廉二世的遺體迎回柏林舉行國葬,所以直到今天,威廉二世的遺體還安葬在荷蘭。

黃禍論

甲午戰爭後,西方帝國主義者們最大的夢魘就是龐大的中國龍即將在已經西化的日本的帶領下崛起。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為代表,西方掀起了第一波“黃禍”論(Yellow Peril ,德文為Gelbe Gefahr) 。從1895年起,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所謂的“黃禍”問題不斷通信、交流。
黃禍圖黃禍圖
威廉二世還特意請畫家克納科弗斯(H.Knackfuss)創作了一幅油畫《世界各民族,保護你們最珍貴的財產》——又稱為《黃禍圖》(The Yellow Peril)贈給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並下令雕版印刷,廣為散發。
《黃禍圖》的畫面上象徵日耳曼民族的天使手執閃光寶劍,正告誡著歐洲列強的各保護神:“黃禍”已經降臨!懸崖對面,象徵“黃禍”的佛祖(指日本)騎著一條巨大的火龍(指中國)正向歐洲逼近;而歐洲(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則不安地注視著。烏雲密布,城市燃燒,浩劫就要降臨。威廉二世還在畫上題詞:“歐洲各民族聯合起來,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
 這幅油畫的草稿由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勾描,然後由畫家赫曼·克納克福斯(Hermann Knackfuß)完成。這幅畫也體現了20世紀初,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認為東亞有威脅世界霸權的潛力。
歐洲作家馬修·希爾(Matthew Phipps Shiel)使用了“黃禍”這個名詞,他在1898年發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說,後編集《黃禍》(The Yellow Peril)出版。希爾本是個混血兒,在這些小說裡面他強烈地表達了對於中國的反感,因而成名。希爾小說的背景是1897年兩個德國傳教士在膠州被殺,當時德國以此為藉口獲得了其在山東的殖民地。1899年的義和團運動使得這個詞在歐洲廣泛普及。
威廉二世對準備前往中國的德軍士兵發表講話威廉二世對準備前往中國的德軍士兵發表講話
1900年6月19日,威廉得悉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殺害後,決意報復中國,於是派遣2萬多人的對華遠征軍,這支部隊臨行前威廉對他們發表演說,勉勵參與戰役的德軍,要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國。“不存在憐憫,不接受俘虜。要像1000年前的匈奴人一樣……為他們自己贏得名聲,他們的威名至今迴響,所以要讓德國的名字像這樣被中國人知曉,使他們再也不敢睨視德國人。”這導致八國聯軍中的德國人被冠上“匈奴”綽號。

瑣事

威廉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第一個外孫。在女王臨終前的一刻,威廉還握著她的手,直到她離世。當時,英國民眾曾因此深受感動,但威廉的形象在1914年被破壞了。
俾斯麥去世前曾預言:“腓特烈大帝去世20年後,普魯士便在耶拿戰役拿破崙擊敗了;我去世20年後,威廉二世的皇冠也將保不住了。“
威廉曾經到希臘的科孚島旅遊,自此對考古學產生濃厚興趣。他也喜歡在悠閒時描繪宏偉的建築物與戰船,但專家認為他的構想過於浮誇與不切現實。威廉也愛好打獵和砍伐樹木。流亡期間,他在自己的別墅大量砍伐樹木。1926年12月時,他一星期就砍伐了2590棵樹。另外威廉在荷蘭時起碼獵殺了上千動物,而他打獵時特別喜歡臘腸犬作為獵犬。
1931年時,當聽聞到納粹黨在德國崛起的訊息時,威廉對他的侄子路易·斐迪南說,阿道夫·希特勒是一個極其強大的領導者,他一個人幾乎集中了德意志民族所有的能量。
1933年納粹上台後,希特勒派戈林與威廉商量達成了一項協定:納粹黨每年可以給威廉和他的兒子一筆津貼費用,條件是威廉不得批評第三帝國以及納粹黨
威廉收藏了大量制服與服裝,經常轉換服裝,一天內多達四次。
威廉在斯圖加有一座行宮。他在行宮時,會在每個星期日的中午進行巡遊。他與部下及騎兵穿上軍服,在大街上巡遊,吸引附近居民觀看。
晚年的威廉二世依舊霸氣晚年的威廉二世依舊霸氣
基於與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關係,威廉二世有不少親戚是歐洲王室領導人。德國後來與英國和俄國交戰,而當時的英王喬治五世是威廉的表弟;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就是上述伊莉莎白·費奧多蘿芙娜的妹妹,所以尼古拉就是威廉的表妹夫。三位君主都能說流利英語,並以兄弟互相稱呼(分別叫做 Willy、Georgie 和 Nicky)。所以威廉二世是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的姨表弟,亦即愛德華七世的外甥。
威廉二世在得知德國發生反猶太人的“水晶之夜”後,感到非常震驚。曾經說過“知道德國發生了這樣駭人聽聞的事後,我為我身為德國人而感到恥辱”
時至今日,仍然有一小群支持君主制的德國人在每年威廉的逝世日到多倫住宅聚會,以示他們對這位末代德國皇帝的忠誠。

婚姻家庭

威廉二世與其表姐奧古斯塔·維多利亞公主於1881年2月27日結婚。他們一共育有七個孩子:
1)威廉皇儲(1882-1951).
2)埃特爾·弗雷德里希王子 (1883-1942)
3)阿達爾伯特王子 (1884-1948)
4)奧古斯特·威廉王子 (1887-1949)
5)奧斯卡王子 (1888-1958)
6)約阿希姆王子 (1890-1920)

紀念物

紀念碑

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威廉二世的紀念碑,比如挪威奧勒松,德國的亞琛,以及柏林的施潘道酒店都有威廉二世的紀念碑,漢諾瓦的紀念碑在二戰中毀於戰火。值得一提的是,甚至連耶路撒冷都有威廉二世的紀念碑。
威廉二世的雕像威廉二世的雕像

軍艦

德國有兩艘客輪先後命名為“威廉二世號”,德意志帝國時期還有一艘軍艦也被命名為“威廉二世”號

文獻

在歷史研究中,威廉二世在德國歷史的角色頗受爭議。在1950年代前,他最初被視為重要而令德國歷史蒙羞的人物。但後來,一般認為對於世界大戰的爆發,他的角色不太重要,甚至完全沒有影響。可是,在1970年代,John C. G. Röhl教授等人又不同意此論調。無論如何,曾經有很多關於威廉二世傳記推出,其中以第一部傳記 (Emil Ludwig) 最為著名。

其它

1913年,在威廉二世本人的主持下,以威廉二世本人命名的“威廉皇帝科學促進協會”成立,下屬機構有威廉皇帝研究所(現屬於柏林自由大學)、威廉皇帝生物研究所(屬於柏林自由大學)、威廉皇帝人類研究所(屬於柏林自由大學)以及威廉皇帝煤炭研究所(現屬於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等機構,二戰後威廉皇帝科學協會的許多機構都加入了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1913年威廉二世前往威廉皇帝研究所1913年威廉二世前往威廉皇帝研究所
另外一戰期間德國也曾以威廉二世的名字命名過一個軍事要塞,
1902年德皇威廉二世將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明斯特大學正式改名為:明斯特威斯伐倫威廉大學
威廉二世在位時,早年的評價是相當的不錯的,早在1912年,諾貝爾的孫子的長子伊曼紐爾·諾貝爾就曾提議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給威廉二世,但是另一方面威廉二世遭到了不少批評與嘲諷,由於他一天要換好幾套制服的習慣。德國一位歷史學家沃爾克·烏爾里希2008年這樣評價威廉二世:“他不屑所有的平民,他蔑視斯拉夫人,他對猶太人十分仇恨,他幻想將德國發展成一個龐大的世界性強國,他採取激進的行為付諸他的行動和想法。所以他簡直就是希特勒的前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