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拿戰役

耶拿戰役

耶拿-奧厄施泰特戰役(Battle of Jena-Auerstedt)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指揮的法軍與第四次反法同盟交戰的著名戰役。該戰役表現了拿破崙傑出的軍事才華。

基本介紹

  • 名稱:耶拿戰役
  • 地點:耶拿和魏瑪地區
  • 時間:1806年10月
  • 參戰方:第四次反法同盟,法蘭西帝國
  • 結果:法蘭西帝國勝利
  • 參戰方兵力:普魯士 10萬餘人
    法軍 15萬餘人
  • 傷亡情況:法軍 5000人
    普魯士 27000人
  • 主要指揮官拿破崙/卡爾·威廉·斐迪南
戰役背景,戰役起始,雙方兵力,普軍計畫,法軍計畫,耶拿戰役,奧特戰役,戰役結果,戰役影響,

戰役背景

奧俄聯軍在奧斯特里茨戰役戰敗之後,歐洲大陸暫時沉寂下來,進入一個不穩定的和平期。在上次戰役中,拿破崙之所以急於使普魯士保持中立,是因為十五萬普魯士大軍一旦加入奧俄聯軍的行列,勢必使他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貝爾納多特進軍多瑙河期間,未經允許即穿越了普魯士的安斯巴赫公國,曾使普魯士當局甚為憤慨,幾乎導致普魯士參戰,僅由於拿破崙賄以漢諾瓦才勉強無事。當然,假拿破崙之手將漢諾瓦割讓給普魯士是不合法的,但這一割讓已為普法條約所確認,該條約是奧斯特里茨之戰結束後十四天,拿破崙與豪格維茨伯爵在肖恩布魯恩宮簽訂的。不過該條約在兩個月後又修改得對法國有利了。懦弱無能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在柏林受主戰派的支配,而主戰派的後台是路易莎王后。由於拿破崙要求把安斯巴赫交給巴伐利亞作為割讓漢諾瓦的補償,這就進一步加劇了柏林的反法情緒。
耶拿戰役
至於法英關係,自皮特首相於1806年1月23日逝世,輝格黨政府隨即於二月份建立以來,緊張關係略有緩和,但和平談判仍毫無結果,因為荷蘭、西西里和海外殖民地等問題證明是難以解決的。6月,拿破崙之弟路易登上荷蘭國王寶座使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普萊斯堡條約在南德意志製造了一連串的法國衛星國:巴伐利亞和符騰堡已經變成了兩個王國,其領土的擴大是以犧牲奧地利的利益為代價的。巴登和黑森-達門斯泰特總督也被拿破崙封為大公。拿破崙還要求巴伐利亞國王把一個女兒嫁給他的繼子歐仁·德·博阿爾內(義大利副王)為妻。7月,這些萊茵河及其西部地區的德意志小國,未與普魯士商議,就組成了一個依附於拿破崙的萊茵邦聯,拿破崙的妹夫,繆拉元帥也被封為貝格和克累弗大公,這樣他就控制了萊茵河在韋瑟爾的重要橋頭堡。指向德意志的這些政治屏障不斷得到依舊存在的壓倒性的軍事力量的支援。
拿破崙的十九萬二千人的大軍團非但沒有復員,反而繼續作為軍事力量駐紮在整個德意志西南部靠當地供養。法軍的存在當然只會引起反感。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占領著安斯巴赫,達武的第三軍和拉納的第五軍駐紮在蘇阿比亞,蘇爾特的第四軍和內伊的第六軍在巴伐利亞,而奧熱羅的第七軍則在法蘭克福馬爾蒙的第二軍已被派去征服達爾馬提亞,而馬塞納在拿破崙之兄約瑟夫的麾下,正在蹂躪那不勒斯王國
耶拿戰役耶拿戰役
拿破崙要在巴黎集中精力從事其政治和王朝的設計,便把大軍團的指揮權交給正在慕尼黑貝爾蒂埃代管。不過,他卻要貝爾蒂埃完全明白他自己只不過是一個臨時代理人而己。2月14日,貝爾蒂埃接到了拿破崙下的一道十分唐突的指示:
嚴格信守我下達給你的指示,並不折不扣地予以執行。所有人員都要隨時待命,嚴守崗位,只有我知道該如何行動。
奧斯特里茨大捷之後,這位皇帝更是深信自己一貫正確了。
1806年的整個夏季,拿破崙所採取的軍事預防措施和他按戰時編制維持大軍團的做法都只是為了防止奧地利東山再起並對維也納朝庭起威懾作用。當時,他還正在與洛德代爾勳爵和亞爾默思勳爵率領的英國代表團討論和平條款,所以無論如何他無意挑起普魯士人的敵意。7月間,繆拉親王毫無策略頭腦地把韋爾頓的普魯士駐軍趕出了他新近獲得的大公國。8月2日,拿破崙寫信嚴歷地斥責了他的妹夫:
你所作的用武力把普魯士人從他們現在所占領的地方趕走的決定真是愚不可及。你這樣做就侮辱了普魯士,並且完全違背了我的意圖。我目前與該國的關係尚可,而且正打算停止與英國人談判以便為普魯士保住漢諾瓦。我不想用這類愚蠢的行為得罪她,我要和她保持良好的關係。你的任務是應儘量和普魯士人親善。
當天,他指示塔列朗與普魯士政府接觸以平息這一事件。
但是,在與倫敦的輝格黨政府談判時,拿破崙又空前狡詐地提出將漢諾瓦歸還給英國,儘管在此以前,他已將該地割讓給了普魯士。這種口是心非,兩面三刀的做法在7月底傳到普魯士政府的耳朵里,於是雙方就勢在必戰了。
奇怪的是,拿破崙似乎並不知道他的擴張政策在普魯士已日益引起敵意。這種敵意的產生有兩個來源:其一是普魯士軍官團浸透了腓特烈大帝的軍事傳統,一貫好戰;其二是自從以維也納為基礎的舊日耳曼帝國瓦解之後,突然高漲的愛國熱情開始在柏林產生聚合作用。普魯士軍隊一向以自己在七年戰爭中曾戰勝過奧軍和法軍而自豪,對於法國革命軍隊所發展的那套靈活機動的戰術,他們一無所知。普魯士軍官死守腓特烈的教條,拘泥於刻板的隊形,緩慢的調動和有秩序的排槍射擊,因為,半世紀前這種戰法證明是十分有效的。他們對法軍那寬鬆的散兵線和比較鬆弛的射擊紀律極為蔑視。普軍各戰鬥部隊的機動性還受其補給系統和輜重縱隊的拖累,沒有這套保障,他們就寸步難行。

戰役起始

戰鬥起始於拿破崙的主力遭遇到霍恩洛厄親王於耶拿附近的部隊。起初拿破崙只有48,000人,但是他小心和靈活的部署令法軍能夠建立一個絕對性的優勢。普軍很遲才發現情況,但仍沒有加快反應速度。在馮·布呂歇爾【又譯布魯克】將軍的15,000人由魏瑪趕來之前,霍恩洛厄親王的部隊已經開拔。然而這是一場激烈的戰鬥,拿破崙亦錯誤相信他正面對普軍的主力部隊。在北面更遠的奧爾斯塔特,達武和貝爾納多特同時收到指令趕往支援拿破崙。達武嘗試取道伊卡斯堡;貝爾納多特則取道當恩堡。但是達武往南的去路,被普軍主力55,000人阻擋,包括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不倫瑞克公爵卡爾·威廉·斐迪南、陸軍元帥馮·莫倫多夫和馮·卡爾克洛伊特等人。接著是一場殘酷的戰鬥。雖然人數上處於二比一的劣勢,但是達武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第三軍抵住了普軍多次進攻,並且轉守為攻,最後將普軍擊退。雖然貝爾納多特看到達武被普軍阻擋,但他卻沒有加以支援,令他後來被拿破崙斥責。

雙方兵力

雙方軍隊都分成了幾個部分。普軍分成三隊:
戰役地圖戰役地圖
不倫瑞克公爵所率領的55,000人
霍恩洛厄親王率領的38,000人
馮·布呂歇爾將軍所率領的15,000人
拿破崙在耶拿的主力共96,000人:
蘇爾特的第四軍
拉納的第五軍
內伊的第六軍
奧熱羅的第七軍
繆拉的騎兵部隊
在北面遠處鄰近奧爾斯塔特的地區,亦有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20,000人)和達武的第三軍(27,000人)。

普軍計畫

1806年代普軍最大的弱點是其疲弱的指揮系統,一個指揮的職務由多名軍官負責。例如陸軍參謀長分別由三名不同的軍官擔任,包括佩芬將軍、陸軍上校沙恩霍斯特和陸軍上校魯道夫·馬森巴赫。這個混亂的系統導致簡單的指令都變得遲緩和複雜,令最終預備作戰的指令整整遲了一個月才實行。計畫最終將國內的普軍士兵編整成為三個軍團。普軍面臨的另一個障礙就是設計統一的作戰計畫。在軍官討論時,竟出現了五個主要計畫;但更糟糕的是,長時間謹慎的計畫亦令戰役的主導權轉到了法軍身上。因此,普軍的計畫對於法軍活動來說相對被動。

法軍計畫

雖然普軍比法軍早一個月開始動員士兵,但由於第三次反法同盟中的俄國仍拒絕接受和平條約,所以拿破崙亦有保持充足的作戰準備,所以亦能應付普軍。拿破崙構想出一個能迫使普軍與其一決勝負,就像奧斯特里茨戰役一樣能夠預先瓦解普軍攻勢的方法。由於拿破崙的大陸軍有大部份駐紮在現今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地區,因此拿破崙決定向東北進攻薩克森和進占柏林。

耶拿戰役

1806年10月初,不倫瑞克公爵指揮的普魯士—薩克森聯軍(10萬餘人)在耶拿和魏瑪地域設防。拿破崙軍隊(15萬餘人)由班貝克、拜羅伊特地域向前推進,企圖前出至對方的翼側和後方。除留在耶拿和魏瑪的霍恩洛厄公爵的一個軍(3.8萬人)和呂謝爾將軍的一個軍(1.5萬人)之外,普軍主力(5.3萬人)開始向奧厄施泰特撤退。拿破崙誤認霍恩洛厄軍為普軍主力,將大部兵力投向耶拿和阿波爾達,只有達武一個軍(2.7萬人)進攻奧厄施泰特。拿破崙決定使用主力(9萬人)突擊耶拿。10月14日,內伊元帥率先遣部隊進展順利,在繆拉騎兵支援下,法軍發起衝擊,各縱隊迅速擊敗普軍,迫其潰逃。沿魏瑪大道進攻的奧熱羅軍正迂迴普軍右翼。這時,普軍呂謝爾將軍的軍成兩列橫隊展開,騎步位於兩翼,向法軍攻擊。法軍先以猛烈槍炮火力迎擊,繼之以優勢兵力從正面和兩翼對普軍實施反衝擊。呂謝爾軍被擊潰,法軍追擊其殘部直至魏瑪。普軍各軍共傷亡2.7萬人,損失火炮200門;法軍傷亡5000人。

奧特戰役

奧厄施泰特戰役
於10月14日開始。凌晨,布呂歇爾將軍率普軍前衛部隊抵達奧爾施泰特。薩勒河凱森渡口東岸的達武軍開始渡河,以便奪取普軍陣地,進而向阿波爾達推進。布呂歇爾的騎兵穿過哈森豪森村時,遭到法軍炮連的霰彈射擊。法軍同普軍前衛部隊交戰後,占領哈森豪森村。布呂歇爾得到瓦滕斯萊本師的騎兵增援後,向對方發起衝擊。法軍以營方陣頂住了有霰彈炮火支援的普軍騎兵的猛烈攻擊。普軍騎兵遭重創後,開始撤退,後在法軍獵騎兵的攻擊下,狼狽潰逃。同時,在哈森豪森村前集結待命的凡施梅陶師在瓦滕斯萊本師步兵到達後,奉不倫瑞克公爵之命向該村法軍發起衝擊。普軍步兵遭槍炮射擊後,被迫停止前進。成展開隊形的普軍步兵遭到隱蔽在村裡的法軍步兵的重創。普軍再次衝擊仍未奏效。不倫瑞克公爵和兄施梅陶將軍都受了致命傷,接替不倫瑞克公爵的梅倫多夫元帥也負了傷。國王威廉三世親自指揮,但已指揮不靈。普軍騎兵退卻後,達武軍為實施兩面夾擊,向敵軍發起進攻。普軍無力阻止法軍2個師的迂迴運動,開始向奧爾施泰特潰逃,後又沿大道直奔魏瑪,魏瑪已為法軍占領。在奧爾施泰特戰役中,儘管普軍在兵力上2倍於法軍,仍遭毀滅性的失敗。普軍傷亡1.8萬人,損失火炮115門。法軍傷亡7270人。經耶拿和奧厄施泰特兩次戰役,普軍瀕於全軍覆滅境地,整個戰局的命運僅在一天之內即告解決,法軍獲勝。

戰役結果

拿破崙起初並不相信單單只是達武的一個軍團就以經打敗了普軍的主力,因此如此回復了達武的戰報:“告訴你的元帥再看清楚”,這亦證明達武視力的差劣。但隨著事件愈來愈明朗化,拿破崙亦難掩喜悅之情。貝爾納多特被嚴厲斥責,後來更被免職 — 即使奧爾斯塔特在他聽力所及的範圍,而耶拿亦是行軍範圍之內,他卻沒有聽從拿破崙的命令,他率領的第一軍在兩場戰役中都未發一槍。而達武則被封為奧爾斯塔特公爵。耶拿戰役中的英雄拉納,卻未有授以太多的獎賞,可能是因為拿破崙將這次成功視為自己的榮耀。
普魯士方面,不倫瑞克公爵於奧爾斯塔特戰役中受到了致命傷,而在接著的數日剩餘的普軍都無法對繆拉的騎兵部隊發動任何有效的反擊。達武10月25日率領他精疲力竭的第三軍進入柏林。霍恩洛厄親王和馮·呂歇爾將軍率領的普軍分別於10月28日和11月7日投降。雖然普軍偶然會有零星的抵抗,但是拿破崙現時首要的敵人是俄國,導致後來發生了埃勞戰役

戰役影響

戰役最能反映的是對於政治軍事上仍相當封建的普魯士來說,自由改革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一些普魯士主要的軍事改革家例如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克勞塞維茨都曾參與戰役。他們的軍事改革與之後持續多年的社會改革,開始了普魯士轉變成為現代國家的過程,逐漸將法國的勢力逐出德意志,成為歐洲大陸上的領導角色。
柏林凱旋柏林凱旋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那時是耶拿大學的教授,在戰役激烈進行的時候,他宣布完成了著作《精神現象學》。黑格爾視這次戰役為“歷史的完結”,即是說人類社會將會趨向我們日後所稱的“自由民主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