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建農村
- 所屬地區:江蘇武進區
- 面積:1.8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300餘畝
地圖信息
地址:常州市武進區
地址:常州市武進區
建農村位於常州市遙觀鎮的東側,東臨沿江高速與洪莊村相鄰,南近232省道、與塘橋村為鄰,西旁宋劍湖村、東村村,北靠劍馬路和老312國道與劍湖村相接。常州8路...
建農村位於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西3公里處,東連鎮西村,南靠慶豐村,西連花鳥港村,北靠洪合鎮涇橋村和泰石村,全國車流量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滬杭高速公路...
建農村地處張家港市南豐鎮的東北邊,與樂余交界,村部位於雙豐路和長安路的交界處,交通比較方便,區域面積3.2平方公里。現有可耕時面積2550畝,村下設22個村民小組...
正在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把農村的改革發展作為討論的主題,這實在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說它明智,是因為它找到了解決中國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內需問題的——鑰匙...
《新農村建設之新農民》主要講述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就是培養新型農民的過程。因為農民最新農村的主人,新農村建設為的是農民,靠的也是農民...
農村社區建設是指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下,在農村建立社區組織,開展社區公益事業服務,發展社區衛生,繁榮社區文體活動,美化社區環境,調解社區民間糾紛,倡導社區互助...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是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經國務院同意提出的意見。由國務院辦公廳於2014年5月16日印發並實施。...
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規定,在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外的傳統農區,繼續實行“一戶一宅”、面積法定的宅基地分配製度。對人均耕地少,二、三產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實行相對...
人的新農村,是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建立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關愛農村“三留守”群體、留住鄉土文化和建設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新農村應...
指由地方政府為家庭人均純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貧困民眾,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供維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質幫助。該制度是在農村特困民眾定期定量生活救濟...
《農村土地利用》一書的出版社是中國農業出版社,作者是何玲等 。...... 案例二:覎口村建農村公寓集約利用土地的四原則案例三:藁城北席村新村建設強調集約利用土地...
《四川省農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是為規範農村住房建設和管理,提高農村住房建設質量,增強農村住房抗震設防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根據《中華人民...
《浙江省農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共二十六條,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收集的資料整理歸檔,參照城市建設檔案管理規定和標準,加強農村住房建設檔案管理並建立電...
經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現將《福建省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管理辦法》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我為新農村建設建言:新農村建設優秀證文集》是2008年12月1日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的內容涉及新農村建設問題的方方面面,根據文章的體裁和內容,大致可以...
《農村公路建設規劃》於2005年經國務院審議通過。這一規劃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三農”問題的具體體現,是增加農民收入、啟動國內需求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
《建設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2008年11月1日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書,作者是李君如。...
《高邑縣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方案》是高邑縣縣政府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農村公路建設的重要批示精神,積極開展“四好農村路”創建活動,確保到2020年...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新時期科技發展的方針、政策精神,落實科技部《新農村建設科技促進行動》和《關於“十一五”農村科技工作的指導意見》的...
《新農村建設和公共服務》是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崇林。...... 《新農村建設和公共服務》是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崇林。書名 新農村建設...
《農村與城市還有多遠: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2009年中國稅務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甘立平,孟婷。...
《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2004年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丁恆龍、金麗馥。...
10月23日,一位國土資源部的人透露,國土資源部已經初步編制完成了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方案;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將按照“分類處理”原則的進行。...
《改革開放與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是2008年5月1日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李義波,徐敏,李惠。...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村居民住房、飲水和出行等基本條件明顯改善,人居環境基本實現乾淨、...
第四節 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一、必須加強農村環境保護規劃工作二、建立城鄉環境統籌保護三、建立農村環境應急預警體系四、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