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海東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任務分工方案

《建立健全海東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任務分工方案》已經海東市政府同意,海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3年1月12日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立健全海東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任務分工方案
  • 頒布時間:2023年1月12日
  • 發布單位:海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為貫徹落實《中共青海省委辦公廳、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青海省推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青辦發〔2022〕7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全市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落實落細,制定如下任務分工方案。
一、總體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力爭到2025年,全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框架全面形成,生態產品和生態資產調查監測體系基本建成,成為全國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先行區、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樣板區;到2035年,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青藏高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海東方案”,高標準建成大美青海“海東篇章”。
二、強化真抓實幹,健全綠水青山保護修復機制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紮實推進減污、降碳、增綠各項工作,大力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點工作,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切實落實生態綠色新海東的戰略部署,強化祁連山、青沙山、積石山“三山”林草植被保護,建設“綠屏障”;加大沿黃河、湟水河、大通河開展“三水”兩岸生態修復力度,建設“綠河谷”;持續大峽、小峽、老鴉峽“三峽”開展景觀綠化,打造“綠城區”,不斷壯大綠色海東“333”全域生態振興工程,力爭2025年完成國土綠化面積232萬畝,森林覆蓋率從“十三五”末的36%提高到“十四五”末的36.5%。堅持帶狀城市、點狀開發,大力修復河湖濕地生態,加強城市公園和綠地建設,力爭2025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735%,人均公園綠地達15.79平方米。
三、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摸清生態產品底數
(一)開展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加快推進全市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實現對全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自然資源登記。清晰界定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合理界定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入股等權責歸屬,依託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明確生態產品權責歸屬,並建立確權登記資料庫納入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台進行統一管理。(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林草局)
(二)開展信息普查動態。全面開展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完善生態環境質量基礎信息。開展精細化氣候資源普查,編制全市氣候資源區劃。建立全市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濕地資源監測網路體系,實現實時監測和數據共享。建立全市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編制全市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推進“一張圖”生態資源大數據平台建設。(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草局)
四、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與評估
(三)積極推進GEP核算試點。根據省制定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技術規範和核算流程,以及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省級地方標準,積極推進全市生態產品總值(以下簡稱GEP)核算,建立試點統計報表制度,把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基礎數據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責任單位:市統計局、市發展改革委)
(四)培育生態產品評估機制。根據省制定的生態產品評估標準、管理辦法和操作流程,積極探索建立市場供需關係的生態產品價格機制。學習借鑑兄弟省、市運營生態資源模式,積極培育本地評估中介機構,加強專業評估人員配置,提升基層專業技術素質。(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
五、深入推進生態產品產業化利用
(五)發展優質生態農業。將生態綠色農業發展放到優先地位,依託青藏高原天然純淨土、無污染的稟賦優勢,努力轉方式、調結構、強產業、育品牌、抓示範,大力發展綠色循環農業,壯大特色農業產業,探索採取人放天養、自繁自養等原生態模式發展畜禽養殖;持續舉辦好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和青海高原(河湟)農產品展交會,做強“樂都長椒”“互助八眉豬”等地方品牌;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大對農業、林業等領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力度;紮實推進現代林業產業建設,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旅遊等林下經濟。(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林草局,各縣區政府、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
(六)發展綠色低碳工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綠色發展,加快製造業數位化、智慧型化改造,深入推進現代化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培育壯大低碳、零碳、負碳產業。以產業低碳化轉型為抓手,大力推進低碳技術套用,聚焦傳統產業電氣化和智慧型化升級改造,對鐵合金、玻璃、建材等傳統產業實施低碳化改造,有序推進工業碳達峰工作。積極推進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建設,充分發揮綠色製造以點帶面的示範作用,大力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和綠色製造項目。加速壯大鋰電池、光伏組件生產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依託沙棘、枸杞、藜麥、軟兒梨、中藏藥、牛肉副產品等特色動植物資源優勢和粒粒康、青海沿雅梨源、國立藥業等龍頭骨幹企業,著力引進枸杞酵素、多糖、沙棘花青素、中成藥提取物,以研發藥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特醫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為目標,進一步提升高原生態產業規模及質量,推動高原生態產業成為海東市重要的新興產業增長極。重點發展沙棘、枸杞、藜麥、軟兒梨、中藏藥、牛肉副產品精深加工、植物提取物、維生素、中成藥、膠囊劑、飲片、營養強化食品、生物肽、膠原蛋白等特醫食品,高原特色功能飲料、飲品、保健酒,有機肥料加工等。重點對接青海厚補景天等企業,推進數位化中藏藥產業港等項目。(責任單位:市工業信息化局,各縣區政府、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
(七)發展生態文化旅遊。實施“生態 + 文旅”行動,推進旅遊、文化、體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以全域旅遊理念促進文化旅遊,將旅遊業發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蘭西城市群、西寧—海東一體化發展的格局中,把各縣區旅遊片區、旅遊小鎮串聯起來,形成旅遊環線,開闢全域旅遊發展新路徑,將全市旅遊環線與全省旅遊環線有機銜接,融入西部和全國旅遊大格局。加快旅遊項目規劃和建設,最佳化旅遊項目建設布局,提升旅遊項目建設質量,做到規劃儲備一批、開工建設一批、建成投產一批。鞏固提升互助故土園國家5A級景區創建成果,進一步挖掘景區內涵,完善景區基礎設施,為打造生態休閒度假目的地、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打好基礎。集中力量打造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瞿曇寺景區、柳灣彩陶公園三大旅遊品牌,進一步打造有特色、有規模、有優勢的旅遊集群。全力做好特色小鎮的規劃和開發建設,以典型引領、示範帶動,陸續打造以生態農業旅遊、大數據+養老+電子商務為主的平安富硒小鎮、智慧小鎮,以特色旅遊服務、旅遊度假為主的民和“東方龐貝”小鎮、湖光山色小鎮,以撒拉族特色民俗為主的循化撒拉小鎮,以文化旅遊為主的樂都彩陶小鎮、文旅小鎮,以土族民俗為主的互助納頓小鎮等特色小鎮。同時,引入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鄉村旅遊和森林旅遊,積極打造鄉村休閒度假區、民俗風情旅遊區、文化體驗旅遊區、生態休閒旅遊區、民俗宗教旅遊區、黃河風情旅遊區“六個特色旅遊區”,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責任單位:市文體旅遊廣電局,各縣區政府、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
(八)提升生態產品品牌價值,培育壯大生態產業規模。完成青海拉麵產業數位化平台建設,實現六大中心正常運轉。推動以河湟新區為核心,化隆、循化產業園為支撐的總部基地建設,構建全產業鏈條。加快品牌戰略步伐,打造青海拉麵品牌,樹立品牌自信,加大推廣使用力度。繼續做好拉麵品牌宣傳推廣工作,強化新聞宣傳,組織參加各類會展、推介、洽談活動,推動提升品牌內在品質和商業價值。力爭2025年前零碳產業園區全面建成,零碳項目有序落地,太陽能發電優勢可就近形成零碳產業園綠電供應。大力發展商貿、旅遊、肉類加工、果菜等特色產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轉型跨越發展的戰略舉措,堅持不懈擴規模、提質量、創品牌、增效益,特色產業得以長足發展,實現質和量的同步躍升。(責任單位:市品牌產業促進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國網海東供電公司、各縣區政府、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
六、縱深推進生態產品保護補償
(九)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根據《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將GEP核算結果等因素納入生態補償考核內容,多渠道爭取資金,強化生態補償資金預算績效管理。積極推進黃河、湟水河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探索對重要區位生態公益林、天然林進行差異化補償。(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林草局,各縣區政府)
(十)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健全生態環境損害鑑定評估辦法和實施機制。堅持“誰破壞、誰賠償、誰擔責”原則,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與公安執法、檢察公益訴訟及法院審判制度的有效配合和銜接,推動生態110、生態檢察室、生態法庭,與生態行政執法共同構成“四位一體”聯動格局,在全市範圍內構建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機制完善、技術規範、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公開透明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提高生態環境違法成本。(責任單位:市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七、推進生態產品市場交易
(十一)打造生態產品供需對接平台。依託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青海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平台,積極組織開展生態產品線上交易、招商,促進生態產品供給與需求、資源與資本精準高效對接。鼓勵依託現有綜合交易市場,完善生態產品加工、展銷、交易、物流功能,積極推動開設電商平台生態產品專區,推動線上線下資源、渠道深度融合。持續辦好海東農產品展示會等節慶活動,同時鼓勵各縣區依託地方資源特色,舉辦特色文化旅遊節慶活動,打造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力的文化旅遊活動。(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文體旅遊廣電局,各縣區政府、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
(十二)推動資源環境權益交易。加強與省產權交易中心等自然資源運營平台對接,在全市探索開展土地、礦產、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整體收儲,積極構建市縣自然資源儲備保障機制。支持國有投資平台、股份經濟合作社、村集體組織等創新經營合作方式,鼓勵農民實行權益入股、收益分紅模式,整合運營分散的山林耕田、河塘水庫,以及碎片化的生態資產。穩步推進土地使用權、礦業權、林權等自然資源權益交易,積極爭取用能權、排污權、水權有償使用與交易試點。(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草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各縣區政府、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
(十三)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積極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研究,推動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搶抓“雙碳”發展機遇,制定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服務業等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建立以環保、用能等標準協同倒逼落後產能退出、低效企業轉型。深入推進“城市礦產”和高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加快園區循環化和傳統產業綠色化升級改造,打造特色循環產業鏈和產業集群,著力建設一批綠色園區和綠色工廠。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鼓勵綠色出行。(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信息化局、市城管局,各縣區政府、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
八、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障機制
(十四)實施生態產品價值考核制度。開展GEP核算年度目標考核,將GEP指標納入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適時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作為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將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情況納入綠色信貸考核評價體系。(責任單位:市統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審計局、市考核辦)
(十五)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設立服務生態產品經營開發主體的綠色金融專業機構,推廣“畜禽智慧型潔養貸”“信用+多種經營權貸”“生態資產權益抵押+項目貸”“公益林補償收益質押貸”“GEP 貸”等金融產品,加大開發以土地經營權、林地經營權、水域經營權、林下經濟預期收益權、生態補償收益權、農副產品倉單等生態權益為抵質押物的信貸產品。鞏固提升“財政惠農信貸通”工作,圍繞“兩山銀行”“濕地銀行”“森林銀行”等新模式,開發“生態信貸通”產品。支持從事優質生態農產品供給、生態旅遊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等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鼓勵開展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金融產品創新,構建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深入推進“險資入余”,引導保險資金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加大政策性農險推廣力度,適時依規提高政策性保險保額,在具備條件的縣區開展農林產品收益保險、綠色產品質量安全保險等金融服務。積極爭取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的支持,為生態產業快速發展提供優質的綜合性金融服務。(責任單位:市金融辦、人行海東中支、海東銀保監分局、市財政局)
(十六)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利益導向機制。依託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系統等,探索構建覆蓋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生態環境保護積分體系,並將其作為市場交易、投融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的重要參考。推動建立生態領域財政轉移支付額度、生態保護補償額度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掛鈎機制。(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金融辦、人行海東中支、市財政局)
九、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機制
(十七)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工作組,負責統籌協調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由市政府負責同志任組長,市直相關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工作組辦公室設在市生態建設辦,由市直相關單位幹部組成工作專班,定期對工作落實情況進行評估,重大問題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報告。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充分認識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重要意義,主動擔當作為,強化工作責任,確保各項政策制度精準落實。(責任單位:市生態辦)
(十八)推進試點示範。圍繞生態農產品、生態旅遊、土地林地水庫古村落流轉開發等方面先行先試,立足海東既是河湟文化的發祥地和重要承載區之一,也是全省多元文化富集地的實際,海東把文化認同作為民族團結的根本,積極挖掘和利用河湟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打造高原農產品展交會、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等文體品牌,加快推進河湟文化博物館、“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等文旅重點項目建設,在全省率先講好“黃河故事”。(責任單位:市文體旅遊廣電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
(十九)增強科技保障。強化生態產品技術的研發推廣力度。依託科研平台,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端智庫。推動虛擬現實技術(VR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 5G )、區塊鏈、雲計算等數位技術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關領域的套用,為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價值評估、市場交易、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二十)抓好宣傳引導。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優勢,積極運用網路、微信、微博、公眾號、簡訊等新興媒體宣傳,深入解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內涵和目標,培育普及生態文化,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讓廣大民眾成為全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受益者,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