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

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

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桂林街中段,總占地面積約4600平方米,是明清時期的古建築。

玉皇閣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為道教建築,因中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而得名。現存建築為三進院建築。崇文塔始建於元代,原名白塔,明代重修,改名為崇文塔。崇文塔位於玉皇閣後院內,呈四方形,塔高20餘米,是一座17層密檐式方形實心磚塔,保存完好。從塔基向上收攏,塔基為石頭砌築,有三層,從第四層起開始用磚砌築。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是記錄和反映建水宗教歷史發展進程中佛、道兩教相互融合,塔院相處的重要史證,是雲南古建築和宗教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2019年10月7日,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
  • 地理位置: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桂林街中段
  • 所處時代:明、清
  • 占地面積:約 46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441-3-244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崇文塔始建於元代,原名白塔,明代重修,改名為崇文塔。清嘉靖四年(1799年),因暴雨傾圮被毀,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也稱“白馬寺”塔。
玉皇閣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明永曆元年(1647年),因張獻忠起義軍屬部攻破建水城池而被焚毀。明永曆八年(1654年),重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正殿。
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
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

建築格局

玉皇閣
玉皇閣為道教建築,因中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而得名。現存建築為三進院建築。
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
玉皇閣
玉皇閣坐西朝東,布局原為二進三殿的四合院式,依中軸線依次排列著前殿(山門)牌坊、中殿(凌宵殿)、後殿等建築。後來,白馬寺(又稱觀音寺)併入其間,玉皇閣遂成佛道兩教寺閣。建築布局也隨之擴大為三進四殿,形成規制宏敞、主次有序、前後有別、穩重大方的格局,總占地面積約4600平方米。
中殿較宏大,為重檐歇山頂,五開間加迴廊建築,面寬17.4米,進深16米,為建水古建築中唯一的“移柱法”抬梁式木構架建築。殿內直徑55厘米的36根大柱沿四周排列成雙行,中間四根移位半間的柱子承托五架梁加大加寬了內部空間。外檐四周又立有20根檐柱,形成2.5米的迴廊,出檐有2.5米,檐角飛展。
崇文塔
崇文塔位於玉皇閣後院內,呈四方形,塔高20餘米,是一座17層密檐式方形實心磚塔,保存完好。從塔基向上收攏,塔基為石頭砌築,有三層,從第四層起開始用磚砌築。塔身上部14檐以下的四面各開小佛龕一個,其內里各置佛像一尊。最高的塔頂一層有風鈴。

文物遺存

崇文塔塔基北面鑲嵌著一塊碑,上面有草書,是清代雲南書法家闞禎兆書寫的《寧邊樓碑記》(寧邊樓原位於的建水古城北門永禎門內,又叫靖邊樓)。

文物價值

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是記錄和反映建水宗教歷史發展進程中佛、道兩教相互融合,塔院相處的重要史證,是雲南古建築和宗教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桂林街中段。
玉皇閣

交通信息

自駕:自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建水玉皇閣及崇文塔,路程約3.1千米,用時約15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