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寧方言與客家方言
- 外文名:Fujian Dialect and Hakka Dialect
- 所屬語系:贛南語系
客家話介紹,國語 建寧話 寧化話,客家方言的分片,嶺北類,嶺南類,槎語類,常用詞語簡介,建寧,寧化,客家,
客家話介紹
方言是判別客家人的主要標誌之一。劉善群先生在其著作《客家與寧化石壁》中指出:“鑑別是否客家人,文化較血統更為重要。”“我們認為分別是否客家人的要素,更重要的應該是客家文化素質和客家認同意識。”關於客家文化素質,該書引用胡希張、莫日芬、董勵、張維耿在其合著的《客家風華》的解釋是“能操客家方言,也包括客家的生活習慣等”。
《客家與寧化石壁》還告訴我們,客家地區的客家方言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如閩西、粵東、贛南,“其人口互動多,語言自然也變異大”。“寧化(石壁)客話,又被稱為‘閩西客家話的一種土語’,或稱‘原始客家話’。”“梅州客家之所以會成為當今客家話的代表,是由於其擴散範圍廣,使用的人口多,並不一定是正宗之故。”這即是說,客家地區的方言大體相同,又各有差異,差異程度也各不相同。
建寧方言使用範圍主要為建寧境內,縣內鄉間與城關話又各有差異。西部、南部與寧化鄰近處的口音與寧化方言便更為相近。本文所說的建寧方言主要指建寧城關話,客家方言主要指寧化城關方言。本文涉及的主要是建寧與寧化兩地方言中相同或相近的內容。
國語 建寧話 寧化話
太陽熱頭熱頭
月亮 月光 月光
中午 晝 晝
一個半月 介半月 介半月
(雪)化了 烊 烊
房(整座) 屋 屋
房間 間 間
台階 嶺架 嶺子
椽子 角子 角子枋
廳堂 廳下 廳下
廚房 灶下 灶前
樓上 樓棚上 棚上
繩子 索 索
筷子箸只 箸只
種稻田作田作田
種菜地 耜園 耜園
插秧 栽禾 栽禾
斗笠 笠女麻 笠嬤
雄(家禽) 公 公
雄(家畜) 牯 牯
雌(家畜) 女麻 女麻
閹(禽畜) 結 結
荸薺 馬薺 馬薺
稻穗禾石禾涉
蔬菜 青菜 青菜
男人 男人 男子涉
婦女 婦娘 婦娘里
哥哥 老伯、哥哥 老伯
兒媳新婦新婦
涎水口瀾 口瀾
酒窩酒靨酒靨子
出嫁 行嫁 行嫁
懷孕 有好事 有好事
服中藥食茶食茶
造墳 做地 做地
穿(衣) 著 著
洗臉 洗面 洗面
洗澡 洗湯 洗湯
吃飯食飯食飯
喝酒食酒食酒
口渴 嘴燥 嘴燥
砍柴 斫柴 斫樵
站立 彳奇 彳奇
說話 話事 話事
高興 快活 快活
這個 個介 只介
客家方言的分片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廣東東部北部叫客話、客家話、廣東話(正因為客家話在粵東也叫廣東話,所以四川的客家話,才被叫做土廣東話);在廣東西部和廣西東南部叫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在湖南瀏陽叫客姓話;在四川叫土廣東話;在浙江叫‘汀州腔’,因為浙江的汀州客家人祖先是來自閩汀州府。但通稱客家話。這是自稱和他稱的合一。
客家方言按其口音的不同,主要分成三大類,即:嶺北、嶺南、槎語。以下將此三大類,與過去的八大片劃分法進行比較說明:
嶺北類
江汀支系。以江西省贛州地區為中心,向東包含福建省汀州舊屬,向西包含廣東省韶州舊屬。江,指江西;汀,指汀州。此類,過去劃作五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州片。在江西省內,一般認為分為客籍客家、本地客家、寧石客家等三種代表聲腔。福建省客家話分梅杭小片(屬粵台片)和汀州片(屬嶺北類):長汀、連城、寧化、清流、明溪等縣,雖受閩南語影響,諸多辭彙也發生了轉換,但客家話主體特徵基本保存,是汀州片。
嶺南類
循衍支系,過去劃作粵台片。嶺南類中,赤溪-深圳-韶南-永定一線的客家話,可以完全無障礙溝通,稱為核心區口音(Cantolo )。艾話小片、饒詔小片、揭嶺小片、海陸小片的客家話,在與核心區口音初次接觸的情況下,相互間很難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福建省上杭、永定及武平等三縣的客家方言(曾經稱為福佬客)受閩南語影響,和福建省內其餘區域的客家話,大體上不能通話,屬嶺南類。
槎語類
實際指東江本地話,亦稱縛婁話(Phok-Low-Hva),此處不是指福佬話(Hokkien)。“槎”字與“蛇”諧音,東江本地話又稱蛇羅話。因東江古名槎溪,而得名;博羅縣古稱槎城。有人認為東江本地話應歸入粵語系,過去客家學一般把槎語劃作(兩片)粵中片、惠州片,現錄於此供參考。
附:關於嶺南類小片細劃分
粵台片,過去劃出程鄉小片、新惠小片、韶南小片、興寧小片(或稱齊昌小片,含華城鎮)、紫五小片(含河婆鎮)、揭嶺小片、海陸小片、饒詔小片、艾話小片、梅杭小片(大埔永定上杭)。有些學者認為嶺南類的客家話,可以分為:廣府客、福佬客<這種劃分現在已不多用>。
新惠、韶南、艾話(包括廣西新民話),則屬廣府客。梅杭小片(福建省永定、上杭、武平)屬福佬客;饒詔小片(饒平、詔安)則是最典型的福建佬客;程鄉、紫五、揭嶺、海陸,也屬福佬客。興寧小片(含五華縣北部的華城鎮),雖從整體判斷仍屬嶺南類,但具有部分嶺北類的特徵。
常用詞語簡介
與寧化方言相同之處的還有建寧方言中保留著許多古漢語詞語。如前面常用詞例子中的“著(衣裳)”、“食(飯)”、“箸只”、“斫(柴)”等外,再如稱“客氣”為“拘禮”、稱“哭”為“啼”、稱“鍋”為“鑊”、稱“姐姐”這“阿姊”,等等。李如龍教授在為新《建寧縣誌》撰寫的“方言”編中,羅列出建寧方言中與唐宋間的《廣韻》、《集韻》中音義相合的字74例。當然,這74例並不是方言中的全部。建寧方言與寧化方言有許多相同或相近之處,自有其原因。寧化方言是唐宋中原古音與贛語及土著語言長時期整合的結果。關於建寧方言,李如龍教授在新《建寧縣誌方言》中指出:“乾隆年間編修的《建寧縣誌》卷九《風俗方言附》(朱霞擬稿)云:‘建邑之語近似中原,即音多燥硬,非同蠻響間。’……和閩方言相比,贛方言顯然更接近於中原地區的國語,建寧方言是福建境內最純粹的贛方言,說它‘近似中原’是合乎事實的。”建寧古代有記載人口最多的時期是南宋,南宋鹹淳七年(1271),全縣人口近13萬人。20世紀90年代,建寧縣誌辦組織人員調查了全縣59個姓氏的族譜,其中31個姓氏是宋代從江西與邵武等地遷居建寧的。這也可以看出,宋代是建寧古代遷入人口最多的時期。這情況與寧化相類似。同是宋代建寧、寧化兩縣都遷入大量人口,遷入的人口又多來自江西,這相同的變化勢必給兩地方言以相類似的影響,不同的只是影響的程度。再者,兩地相鄰、山水相連的地緣關係,兩縣人口不時的互相流動,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兩地的方言,減少兩地方言的差異,拉近兩地方言的距離。
建寧
郵編:354500 代碼:350430 區號:0598 拼音:Jianning Xian
建寧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北緯26°32′-27°06′,東經 116°30′-117°03′。總面積1742.3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14.4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01萬人。通行閩贛方言邵武話。行政上隸屬於三明市。建寧是福建省的母親河閩江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