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民眾劇團

延安民眾劇團,戲曲表演團體。初演蒲劇,後改演秦腔。1950年9月在原延安縣成立,國營戲曲單位。團長孫義文,副團長姬樹盈,指導員姚仲德。下設團務委員會、劇務股、總務股、演員隊等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安民眾劇團
  • 成立:1950年9月
  • 屬性:國營戲曲單位
  • 地點:原延安縣
劇團創立,劇團發展,劇團轉型,

劇團創立

1949年全國解放以後,原在延安的各個革命文藝團體,陸續轉移到全國各地,延安城區沒有戲曲社團。縣長劉學賢、文教科科長李生如為了滿足民眾文化生活需要,倡議成立劇團,並決定接收活動於縣境內的“雪花劇團”和經常演出於安塞、甘泉一帶的“趙毛腦劇團”作為基礎進行組建。經過近一年的籌備,由縣文教科副科長孫義文為首任團長,成立了“延安縣人民蒲劇團”,借住延安商務會館戲樓。隨即招收了何玉蘭、張小琴、馬秀蘭、馬啟明、曹玉勝等藝術人才,充實了劇團力量。排導演出了《天仙配》、《春秋配》、《玉虎墜》、《會孟津》、《鍘美案》等劇目,受到了觀眾的歡迎。

劇團發展

1955年劇團從延安、綏德、米脂等縣招收學生三十餘人,開辦訓練班,培養新生力量。 1956年訓練班結業,併入劇團。由此,劇團分兩個演出隊。一隊由老演員組成,繼續演出蒲劇。二隊以學生為主,並調入了西安易俗社中年演員楊順易、范玉華、葛易民等人演出秦腔;巡迴於內蒙、寧夏各地演出,獲得好評。1958年二隊以《奪錦樓》一劇參加延安地區首屆文藝會演,張德元、馬瑞秀、寇應易等,分別獲演員二等獎和三等獎。

劇團轉型

1961年,劇團撤銷一隊,蒲劇演員分別調往志丹縣、延長縣和宜川縣等劇團給予安置。同時在戲曲藝術家馬健翎提議下,延安縣人民蒲劇團更名為延安民眾劇團,並調來了李金科、魯國人、荃雲、石俊賢、趙長友等藝術人才,從此,劇團變為秦腔表演團體。1964年延安民眾劇團以周加夫創作的大型秦腔現代戲《山水緣》、現代小戲《開山钁》參加陝西省第二屆戲劇會演,獲得了各界的好評。“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劇團領導和一些老藝人被揪、被斗,演出停止,劇團處在癱瘓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延安市政府將“市文藝班”併入民眾劇團,劇團復甦,出現了生機,陸續排導上演新編歷史劇《逼上梁山》、《紅燈照》和改編古典戲《十五貫》、《鍘美案》以及新創作現代劇目《紡車轉》、《松樹灣》等。1980年,民眾劇團以王武植創作的大型秦腔現代戲《奠基禮》參加了延安地區文藝會演,獲創作、演出等六項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