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姓
- 記載:《延氏族譜》
- 源自:姬姓
- 得姓始祖:季札
姓氏起源,源流一,源流二,得姓始祖,季札,季札讓國,季札掛劍,遷徙分布,歷史名人,延廣,延篤,延煦,延祥,當代名人,延治富,延自強,延增成,延鴻飛,延藝,延榮科,延振宏,
姓氏起源
延(y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流二
源自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據《漢書·西域傳》載:“西域亦有延氏。”望出河南。另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可地延氏,隨魏孝文帝進入中原後改為漢姓延姓。
得姓始祖
季札
延姓始祖為 延季子。季札這個人不但是延姓的祖宗,同時也是吳姓和延陵氏的始祖神。在《中華姓氏通史———吳姓》中提到,“談吳姓,不可不提吳王壽夢第四子吳季札,季札的歷史並非僅僅寫在季子廟上。”其原因有三:其一,季札兩度讓位出走,他的一生伴隨著吳國的興亡;其二,季札不但多才多藝,且仁德謙和,至賢至聖,被後世奉為“至德第三人”,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其三,季札子孫繁衍發達,今吳姓各支族譜大多出自季札之後,以他為始祖神。
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被孔子讚美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昌就是周文王,姬昌。)於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採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延陵季子是春秋時吳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季札,又稱公子丸,封於延陵,城延陵季子。後又封州來,稱延州來季子。父壽夢欲立之,辭讓。兄諸樊欲讓之,又辭。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將授之國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諸刺殺僚而自立,即闔閭。札雖服之,而哭僚之墓。
季札讓國
季札是周朝吳國人,因受封於延陵一代,又稱「延陵季子」。其父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幹,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
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託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為了堅守臣民應有的忠義,並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讚美為能「守節」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鑑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裡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聖,則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如同眾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擁戴季札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隱於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孔子對季札讓國的讚譽之辭:“延陵季子其天民乎!”
季札掛劍
季子賢明博學,屢次聘用中原諸侯各國,會見晏嬰、子產、叔向等。聘魯,觀周樂。過徐,徐君好其佩劍,以出使各國,未即獻。及還,徐君已死,乃掛劍於徐君墓樹而去。後以"掛劍"為懷念亡友或對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諱稱朋友逝世。 季札和孔子同時代而年長,兩人齊名,在當時並稱為“南季北孔”。司馬遷讚美季札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現稱孔子手書的文字只有兩處,另一處是比干墓碑上的“殷比干墓”四字)。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清朝康熙南巡之時曾為季子祠御筆題寫“讓德光前”四字,乾隆皇帝外傳一書中也提到第六次下江南曾到過季子墓。姬、季、吳、壽(壽夢)、延的祖先都是一個。算到現代延姓也流傳了2500年了。
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一直在中國歷史的長空中,閃耀不絕。在這個「季札讓國」歷史故事的背後,還有一個溯源主題餘韻不盡。中原地區與句吳一帶的人們,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千百來人們本就同根同源,同體相依!
遷徙分布
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延姓祖先奉旨大槐樹下集中遷往: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陝西、甘肅、寧夏、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廣西、內蒙、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等地。全國各地都有延姓宗跡,而且有的地方十分集中,比如陝西綏德,山東廣饒縣,山東莘縣西延營村,莘縣相莊村,山西陽城縣潤城鎮,河北遵化雞鳴一村;河北贊皇秦林村、王家坪村等。【雞鳴一村】遵化市雞鳴村是河北地區延姓最大的集中地,如今村民1000多人,延姓人大概占到80%的比例。據稱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雞鳴一村都是延姓人,直到近代才從臨近村落遷入才打破了“獨姓村”的狀態。村里祖廟在抗戰時期被燒毀,據說槐樹直徑都有一米多。【延集村】廣饒縣大王鎮延集村是山東地區延姓最大的聚集地,有村民近2500人,延姓人占到了大概99%的比例,堪稱絕高的比率。據稱,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內延集村全村曾都是延姓人,直到清朝時從鄰村周莊劉姓人遷入才打破了它“獨姓村”的狀態。
綏德延姓:公元1368年開始,洪洞大槐樹人口大遷移,延氏家族一部分人遷往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安徽等地;其中於公元1376年,一少部分延姓人經由洪洞大槐樹遷往黃河西岸的陝北綏德縣,定居於綏德縣西延家岔村和綏德縣的東延家岔。西延家岔的延姓後移居於紀家灣,二十里舖,寨柳溝,石家溝,孟家溝等地。東延家岔的延姓後發展至延家畔、延家坪、張家峰、延家溝以及延家川。綏德縣也是陝西及西北地區最大的延姓聚居地。
延姓的遷民祖先神位供奉於大槐樹祭祖堂九號供櫥。
歷史名人
延廣
延篤
[公元?年至一六七年]字叔堅,南陽犨人。生年不詳,卒與漢桓帝永康元年。少從唐溪典、馬融受業,博通經傳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師。舉孝廉,為平陽候相,以師喪棄官。桓帝以博士徵,拜議郎,與朱穆、百邊韶共著作東觀。又徙京兆尹,寬仁愛民,郡人歡戴。以憮梁冀,適病免歸。家居為教授。後遭黨事禁錮。永康初,卒於家鄉。鄉人圖其形於屈原之廟。篤論解經傳,多所駿正。所著詩、論、銘。書、應訊、表、教、令凡二十篇。
延煦
[清]宗室。字樹南,滿洲正藍旗人。鹹豐六年(一八五六)進士,官禮部尚書。工書、畫,尤擅山水。配完顏氏亦精繪事。時有趙、管之目。嘗合作避暑山莊圖,為藝林珍賞。《八旗畫錄》、姓氏譜》:[宋]延松年,淳熙九年,任蕪湖令。
[元]延承直,皇慶元年任武江縣令,建儒林書院於城步砦。
[明]延鶴,著《得月樓記》。
延祥
大興人,洪武中任河東運使,有善政。延應翁,樂安人,萬曆間任孝義縣典史,有治行。
當代名人
延治富
男,1942年9月出生,陝西綏德人。中共黨員。1967年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現任中國檢察官協會、陝西省法學會、陝西省檢察學會會員,陝西省人民檢察院榆林分院檢察委員會委員,榆林地區檢察學會秘書長。
延自強
男,1943年7月生,陝西省綏德縣人。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副研究員、中西醫結合副主任醫師。甘肅中醫學院副研究員。甘肅中醫學院附院中西醫結合 副主任醫師,針灸科主任。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的基礎理論、針灸、普內科的實驗研究及臨床。
延增成
男,1938年8月生,陝西人。畢業於陝西省委黨校。原任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宣傳部長。現任中國當代書畫理事,陝西省書協理事,榆林地區書協主席。
延鴻飛
男,1954年9月生。陝西省藝術館副研究館員、副館長、《百花》雜誌主編。 先後供職於綏德縣文化館、榆林市文聯、文化藝術報社、陝西省藝術館。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評論100餘篇。小說獲“莊重文文學獎”,散文集《回家》被評為“2005年度中國最美的書”。
延藝
男,陝西省綏德縣人。央視著名導演。曾執導過《大秦帝國》、《大秦嶺》、《特殊爭奪》、《博士縣長》、《張大千》、《真愛如山》、《最後一個匈奴》等影視劇
延榮科
男,漢族,1954年5月出生,雲南省祿豐縣人。楚雄州政協黨組書記、主席。1977年7月參加工作,198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武定縣委副書記、縣長,中共楚雄州委常委、州水電局黨組書記、局長,楚雄州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州長。2010年當選為楚雄州八屆州政協副主席。
延振宏
男,1966年出生,山東濟南人,中共黨員。1987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一直從事律師工作,中國律師協會會員,專業律師,現任山東名泉律師事務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