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6年

1376年

公元1376年,丙辰,明洪武九年,北元宣光六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書論時務五事,長達萬餘言。朱元璋令中書郎中王敏誦讀,虛文多而實事少。第二天傍晚,再令人誦讀,其切要可行者有四事,才用五百餘言。元璋喟嘆說:“為君難,為臣也不易。以求直言,是要切於實事而有益於國家。若滿篇浮詞,於實無補。”洪武九年(1376)十二月初一日,命中書省制定建言格式,頒示中外,使言者直陳得失,無事繁文浮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洪武九年
  • 農曆:丙辰年
  • 生肖:龍
  • 乾支:丙辰
  • 朝代:明朝
  • 君主:朱元璋
  • 年代:明洪武九年
錯斷空印案,確立百官品級,倒鈔法的制定,其它,

錯斷空印案

按照慣例,地方錢糧之數,縣報於府,府報於布政司,布政司報戶部,合數而定。於是,每年布政司官偕府、州、縣的計吏一同到京師,會同戶部官一起核計。由於財政收支、錢糧征納、軍費支付等項目繁多,難免出錯。遇到收支不符,或數字錯訛,戶部就予駁回,重造書冊。而布政司距京師,遠者六七千里,近者千里左右。若攜帶書冊回行省重造、加蓋印信,往返一次也費一月或數月。為應付戶部官的挑剔和出現差錯後及時補救,凡布政司官等入京與戶部核計時,都帶上蓋過有司印信的空白文冊,以便備用。如此做法,計吏們習以為常,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是,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突然覺得上述做法是“欺罔之舉”,大發雷霆,且下令嚴懲不貸。儘管有湖廣按察僉事鄭士利上書,詳述空印書冊的來龍去脈,曉以利害,仍無濟於事,反被朱元璋貶斥,輸作江浦。從而,製造了一大冤案,史稱空印案。此案牽連極廣,自尚書至守令,署空印書冊的皆坐欺罔論死;佐貳以下杖一百戍邊。據統計,因此案株連殺戮、充軍邊地達數百人,地方管理田糧的長吏幾乎一殺而空。洪武十五年正月,為懲空印之弊,定天下府、州、縣衙門田糧書冊,全用半印勘合行移。具體作法是:府、州、縣於年終,將發去的勘合底簿折帖具本奏繳,仍將清冊一本,送原發衙門稽查比較。遂為定製。

確立百官品級

洪武九年(1376)閏九月十二日,朱元璋下詔,定內外衙門百官品級;中書省左右丞相大都督府左右都督為正一級,大都督府同知御史台左右御史大夫從一品,中書省左右丞、御史中丞王相府左右相、襲封衍聖公、真人、布政使、都指揮使為正二品,大都督府僉都督、王相府左右傅、左右參政為從二品,翰林院承旨、六部尚書、衛指揮使、太常寺卿、各道按察使、應天府尹為正三品,翰林院學士,光祿司卿、衛指揮同知為從三品,翰林院侍講學士、六部侍郎、祭酒、知府、衛指揮僉事正四品,州俱為從五品,各府經歷司及縣俱為正七品。

倒鈔法的制定

中書省曾奏,國家行鈔日久,多有昏爛。宜設法收換,以便行使。於是,洪武九年 (1376)七月十二日議定:令所在置行用庫,每昏爛鈔一貫,收工墨費三十文;五百文以下遞減。收換之後,於鈔面貫、百文下用墨印“昏鈔”二字,封收入庫,按季送部。若以貫、百文分明而倒易的,同沮壞鈔法論;混以偽鈔的,究其罪。後來,民間凡鈔昏爛,商賈貿易多高其值折算,比新鈔增加至倍,又有諸處稅務、河 ?白所每收商稅課程,吏胥為奸利,皆收新鈔,及送至庫,輒易以昏鈔,致使鈔法受滯不行,雖禁約屢申而弊害滋甚。因此,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告諭戶部臣:鈔法之行,本以便民交易,雖或昏爛,然均為一貫,何得至於抑折不行,使民損資失望。今當申明其禁,但字貫可驗真偽即通行無阻。且以鈔之,弊者,揭示於稅務、河泊所,令視之為法,以收稅課有阻撓的,治罪。次年,設寶鈔行用庫於東市,共三庫。庫給鈔三萬錠為鈔本,倒收舊鈔送內府。洪武二十七年又罷行用庫。令軍民、商賈所有銅錢,有司收歸官,依數換鈔,不許行使。洪武三十年三月,以鈔法阻滯,禁用金銀交易。

其它

承宣布政使司的改立
朱元璋下集慶,即承襲元代舊制,設江南行中書省,自領省事,元至正十八年(1358)在婺州置中書分省。自此以後,每略定地方,即置行中書省,設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六品),都事、檢校(從七品),照磨、管勾(從八品),理問所正理問(正四品)、副理問(正五品)、知事(從八品)。洪武九年(1376)六月十一日,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東、廣東、河南、陝西、湖廣、山西諸行中書省承宣布政使司。罷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秩正二品;左、右參政,從二品;改左、右司為經歷司。十三年五月初一日改布政使從二品。不久,又改布政使正三品,參政從三品。洪武十四年正月十六日增置左、右參議(正四品)。二月二十三日又增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洪武十五年二月初五日置雲南布政司。洪武二十二年定秩從二品。建文中升正二品,裁一人。成祖復舊制。永樂元年(1403)以北平布政司為北京,永樂五年置交趾布政司,永樂十一年置貴州布政司。宣德三年(1428)罷交趾布政司。除兩京外,定為十三布政司。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澤、禁令、承流宣播。以下於有司。凡僚屬滿秩,廉其稱職、不稱職,上下其考,報撫、按以達於吏部、都察院。三年,率其府州縣正官,朝覲京師,以聽察典。十年,會戶版以登民數、田數等。行中書省改為布政司後,只理一省的民政事務,軍事、刑名,分由都司和按察司掌管。使原行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三司互相制約,防止地方專權,達到集權中央的目的。但也由此引起三司相互掣肘、推諉。以致政權機器運轉不靈的弊端。為改變這種狀況,又有巡撫、總督之設。
武臣誥敕之制的制定
洪武九年(1376)四月二十日,朱元璋中書省、兵部定給武臣誥敕之制。其特旨升除的,大都督府同承敕監官,以聖旨附籍,其初入仕者具年籍父祖己身功跡,其已入仕及升除者,具所歷功過年籍。大都督府咨於中書省,送兵部覆奏貼黃,考功監察考同奏附籍,部擬散官,移文翰林院撰文,付司文監校勘奏,付中書舍人書寫、署名用印,轉付承敕、考功二監,並還本部,以次署名用印,齎赴省府台官署名,仍付司文監對同署名用印,方付兵部給授。如襲職降用,大都督府勘驗具年籍祖父功跡;降用者,具其罪名,奏旨處分,承敕監官附籍,其咨省送部帖黃參考對同,擬官撰文,署名、用印、給授如前。
百司祭祀百神位次的制定
洪武九年(1376)九月十六日,制定在外百司祭祀百神位次以品級尊卑為序。規定:以都指揮使為初獻,布政使為亞獻,按察使為終獻。都指揮使缺,則以布政使為初獻。其餘陪祀官,亦以品級為序。有違次的,以違制治罪。
宗室祿米數額的制定
洪武九年(1376)二月初二日,制定宗室諸王、公主歲供祿米之數。親王,每年支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等;靖江王,每年支米二萬石,鈔一萬貫,余物比親王減一半支給。公主,未受封,每年支紵絲、紗、羅等;已受封,賜田莊一所,每年收糧一千五百石。親王子男未受封,每年支撥紵絲、紗、羅等;女未受封比男未受封減半支給。男已受封郡王的,每年支撥米六千石,鈔二千八百貫,錦十匹等;女已受封及已嫁的,每年支米一千石、鈔一千四百貫,其段匹於所在親王國帶造給付。親王世子,與已封郡王相同。郡王嫡長子襲封郡王的,其祿米及鈔、錦等比始封郡王減半支給;郡王女已封縣主及已嫁的,每年支米五百石、鈔五百貫,其餘段匹等物比親王女已受封的減半支給。郡王諸子及年十五,每位撥賜田六十頃,以為永業,並除租稅。諸子所生之子,唯世守永業。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二十九日,更定親王歲給祿米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主及儀賓八百石,縣主及儀賓六百石;郡君及儀賓四百石,縣君及儀賓三百石,鄉君及儀賓二百石。皇太子次嫡子並庶子既封郡王,必候出閣,然後歲賜與親王子已封郡王同;女候及嫁然後歲賜與親王女已嫁者同,郡王嫡長子襲封郡王者,歲賜比始封郡王減半支給。朱元璋並以《皇明祖訓》賜諸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