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廬江郡
- 行政區類別:郡
廬江郡,西漢至晉朝行政區劃名,元狩二年(前121年),撤銷江南廬江郡,以原衡山郡東部和九江郡西南地區重組廬江郡(治舒,今廬江縣城池鄉城池埂);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廬江郡屬揚州刺史部。歷史沿革興平元年(194年),...
廬江郡 廬江郡,秦朝至西漢行政區劃名,秦至西漢前期的廬江郡在江南。漢初在豫章郡之北,轄有廬江水、余水流域以及沿江地區,郡治在番陽縣。歷史沿革 景帝前元四年,廬江郡北遷,割衡山國東南部置為新的廬江郡,然後將原來江南的廬江、豫章二郡合併為新的豫章郡。
三國時江東六郡,由孫策平定統一。指吳郡(郡治今江蘇省蘇州市)、會稽郡(郡治今浙江省紹興市)、丹陽郡(郡治初在宛陵,後移至建業即今江蘇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廬陵郡(郡治今江西省泰和縣西北)、廬江郡(郡治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後移安徽省潛山市)。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
今廬江縣城池埂、大城坂)”。魏廬江郡治陽泉(今霍邱臨水鎮)。《廬江縣誌》記載:“大城,在城池鄉城池村,城垣基腳斷續可見,護城河明顯。相傳為曹操抗吳時新築”。至今民間仍流傳著曹操的許多故事。詩人癸水《大城》詩曰:“阿瞞揮鞭拒東吳,古舒舊址築大城。秦漢磚瓦今猶在,勝跡尋蹤基腳存”。
九江郡,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秦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其中九江郡境域包括今江西全境、安徽的淮南及河南的一小部分,郡治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公元前202年,西漢將九江郡一分為四,即九江郡、廬江郡、衡山郡、豫章郡。歷史上,九江郡在各朝範圍都不盡相同。歷史沿革 秦漢時期 秦朝九江郡境域包括今江西全境、安徽的...
廬江王國 廬江王國都城為鄱陽(今江西鄱陽),劉賜的廬江王國領廬江郡、豫章郡。歷史沿革 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進封淮南厲王劉長的兒子,陽周侯劉賜為廬江王。景帝四年(前153年),改封廬江王劉賜為衡山王。廬江王國除。
楚漢之際設郡。廬江郡周氏原本漢初自汝南郡分出的又一支著名周姓望族,這支周氏兩漢開始露頭角,成為當地望族。但,名顯於世者記之於史者,少見於世 。直至東漢末,廬江舒城因周瑜家族而名聲大起。周瑜,字公瑾,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曾祖父周榮,任過東漢章帝、和帝兩朝尚書,其子周興,安帝永寧...
蘄春郡,東漢置,下轄蘄春、邾縣、尋陽3縣,郡治蘄春駐地在,今湖北蘄春西南,轄今湖北蘄春、黃梅、黃州等地。屬揚州。 廬江郡 廬江郡,西漢至晉朝行政區劃名,元狩二年(前121年),撤銷江南廬江郡,以原衡山郡東部和九江郡西南地區重組廬江郡(治舒,今廬江縣城池鄉城池埂);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廬江郡屬揚州刺史部。
劉勛(生卒年不詳),字子台,琅邪(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漢末年武將。劉勛於中平末年(189年),擔任沛國建平縣長,與曹操舊有情誼。後來,劉勛擔任廬江郡太守。建安四年(199年),劉勛被孫策打敗後,投奔曹操,曾深受曹操寵信。歷任平虜將軍、河內太守、征虜將軍,冊封華鄉侯。建安十八年(213年),劉勛等人...
《廬江懷古》是林散之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煙塵悽惻廬江郡,幾代干戈各自雄。白骨青燐千鬼淚,黃袍紫綬一人功。眼中臠肉誰豚犬,天外風雲有虎龍。欲向周郎問遺略,霸才無賴冷江東(城外有周公瑾墓。)。作者簡介 林散之(1898—1989),書畫家。原名從霖,字林霖,號三痴生,別署左耳、散耳、散之,晚號聾...
廬江縣地處安徽省中部巢湖南岸,北接合肥市,東與巢湖市、無為縣接壤,南與樅陽縣相鄰,西依舒城縣。廬江縣內西部、南部和中部山丘廣布,東部、北部為平原圩區。今屬合肥市,人口約120萬。縣境春秋屬舒國,漢代曾為舒縣,三國時期分屬魏吳廬江郡。南朝梁時廬江郡屬湘州,後改屬合州。陳時為廬江郡治。隋開皇三年...
《何充直言不諱》是南朝宋劉義慶創作的一篇關於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的文言文。原文 王含作廬江郡,貪濁狼藉。王敦護其兄,故於眾坐稱:“家兄在郡定佳,廬江人士鹹稱之。”時何充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是。”敦默然。旁人為之反側,充晏然神意自若。注釋 1、王含...
春秋時皖國,漢置皖縣,以國為名,故治即今安徽省潛山市,屬廬江郡。《後漢書·馬援傳》李廣聚會徒黨,攻沒皖城,使援擊破之,即此。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八五年),改廬江郡為六安國,皖縣屬之。古址 春秋時皖國,漢置皖縣,以國為名,故治即今安徽潛山市,屬廬江郡。來源 《後漢書·馬援傳》李廣聚會徒...
天寶元年(742年),復名廬江郡,仍治合肥,仍屬淮南道。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置淮南節度使於揚州(今揚州市),廬江郡仍屬之。至德二年十二月,復名廬州,仍屬淮南節鎮。唐代廬州治合肥,下領合肥縣、舒城縣、慎縣、廬江縣、巢縣。北宋初廬州治合肥,屬淮南道,縣五,合肥縣、舒城縣、慎縣(南宋紹興...
古縣名。東漢改灊縣為潛縣,屬廬江郡。治所在今安徽霍山縣東北。西晉復為灊縣。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466年)復為灊縣,為廬江郡治。治所在今安徽霍山縣東北。南齊復為縣。相關記載 1、《史記·孝武本紀》其明 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
居鄛,古地名,秦末楚漢之爭中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范增故鄉。今安徽省桐城市雙港鎮附近。居巢考 西漢、東漢和晉代廬江郡均置有“居巢”縣(或城),其地所在,莫衷一是。其中一說即為今之桐城南,現錄有關史料如下,籍以備考。《漢書·地理志》:廬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別為國),縣十二:舒(故國),居巢,...
廬州路,轄合肥縣、梁縣、舒城縣,和州(轄含山縣、烏江縣)、無為州(轄無為縣、廬江縣、巢縣)、 六安州(轄六安縣、英山縣),韓宋龍鳳十年(1364年)朱元璋改為廬州府。歷史沿革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屬廬州,為州治;大業初,改廬州為廬江郡,屬廬江郡,為郡治。...
《孔雀東南飛》是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長篇敘事詩,是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後人盛稱它與北朝的《木蘭詩》為“樂府雙璧”。它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詩的首句為“孔雀東南飛”,故又有此名。《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的一樁婚姻悲劇。此詩共三百五十...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一說今安徽省廬江縣、一說今安徽省舒城縣)人,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東吳名將。 [67] [71] [73-74] [109] [160] [166] [171]洛陽令周異之子,從祖周景、從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撤縣,改合州為廬州,恢複合肥縣,廬州系延廬江郡、縣舊名。合州為一級政區名稱歷梁、東魏、北齊、陳、北周及隋初,南北共6個政權,歷時40載。隋初,在廬州設總管府,作為滅隋的前沿陣地。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廬州為廬江郡,均治合肥。武德三年(620年),改廬江郡為廬州,仍治...
(5)關於“瑊遁跡廬江”問題。《湞陽水木記》載:“及王安被秦所擄,國破家亡,瑊遁跡廬江,寓於津要,操舟送濟,取資以給。”一句“瑊遁跡廬江”就讓人生疑: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 年)前,廬江郡與廬江縣都還沒有設立,“瑊祖”遁跡廬江從何說起?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了36 郡,但還沒有廬江郡。...
春秋時舒國及群舒諸國;秦始置合淝縣,屬壽春邑九江郡;漢朝屬淮南國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期曹操設為一級行政區揚州州治;西晉屬淮南郡;東晉改汝陰縣,一級行政區豫州州治。南朝梁代改名合州。廬州誕生 隋開皇三年(583年),改合州為廬州。廬州歷程 隋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廬州為廬江郡,...
湖陵邑,漢初置的縣級邑。以境內有大湖、小湖、仰天湖、陸鐘湖、黃里湖及北湖等煙波浩渺的湖泊,縣城位於北湖之南的高地上,遠望眾湖水天相接,因名湖陵邑。漢初,屬衡山國、郡。元狩二年,改屬廬江郡。考其故城遺址,位今太湖縣東部汪洋埠一帶,今五湖等已沒為平地。建平二年(前5年)四月乙亥,封丞相朱博...
南朝宋,置南豫州,於合肥縣地置汝陰縣,屬南豫州南汝陰郡,為郡治。梁武帝,改屬汝陰郡,為南豫州治;復又置合州,屬合州汝陰郡,為州、郡治。北周宣帝時屬北周。北朝、北齊及南朝孫,屬合州。隋開皇元年(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屬廬州,為州治;大業初,改廬州為廬江郡,屬廬江郡,為...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屬廬江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景帝四年(前153年),罷廬江國為廬江郡。東漢初平四年(193年),屬廬江郡居巢、襄安縣。 三國時,屬吳廬江郡濡須。 晉太康元年(280年),屬廬江郡居巢、臨湖、襄安縣。鹹和四年(329年),屬豫州。太元(376年-396年)中,在市境西北僑置扶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