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70.8畝,人均耕地0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 5633.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56.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5畝,主要種植布郎李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74.72畝,其中荒山荒地 2162.3畝,其他面積 8462.89畝。有煤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 986戶通自來水,有 169戶飲用井水。有1146戶通電,有562戶通無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6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86.04%、 100%和49.0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5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20戶(分別占總數的74.35%和62.83%)。
該村到鄉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2輛,機車42輛。
到2006年底,全村有1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3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7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還有3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73.7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4.90萬元,占總收入的22.14%;畜牧業收入 155.60萬元,占總收入的32.8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405頭,肉牛15 頭);第二、三產業收入171.30萬元,占總收入的36.16%;工資性收入330.30萬元,占總收入的69.73%。農民人均純收入96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43.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95人(占勞動力的 52.90%),在省內務工206人,到省外務工1089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0.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5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蠶桑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產業 。
農產品
萵苣、青豆、紅苕、甜菜、玉米、芹菜梗、椰子、紅椒、豆瓣菜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46戶,共鄉村人口5176人,其中男性2660人,女性2516人。其中農業人口4981人,勞動力244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4926人,苗族250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686人,參合率74.00%;享受低保13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0公里。無人畜混居的農戶數。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4所,校舍建築面積9370平方米,擁有教師55人,在校學生1205人,距離鄉中學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05人,其中小學生880人,中學生325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5個,下設 12個黨小組,共有黨員94人,其中男黨員 77人、女黨員17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 17個,共有團員 75 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2008年發展新桑園500畝;生豬養殖達到2500頭;轉移勞動力460人。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蠶桑產業,計畫2007年種植蠶桑500畝;發展養殖業,計畫2007年生豬養殖達到2000頭;發展勞務經濟,計畫每年轉移勞動力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