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名由來
明嘉靖以前文渠地處湍河爬魚河交匯處水文條件很好,從長江來的帆船可以直達文渠,因此貿易發達經濟繁榮,現文渠街一隅以“曲河浦”名之。但自元朝以來文化一直不怎么發達,文人賢士也鮮見有出者,當時鄧州知州認為這是一大缺憾,就到武當山祭祀之後對廟祝說出了原委。廟祝捋須笑道:靈山秀水繞道而過焉能人傑地靈? 知州大悟,忙回鄉令人開渠。自現在的屈店以西老公路道班房西側引水流東南方向經蔣莊 槐樹 三里橋注入護城河繞鄧州一周而出現在的鄧縣突破口遺址東流入湍。並特別上書朝廷詔告天下稱此渠鄧州以西段為“文渠”改“曲河浦”之名為“文渠”,自此“文渠”一名沿用至今。
行政區劃
文渠轄文渠、老街、尹窪、湯莊、西許營、泰山、屈店、蔣莊、肖店、段營、蔡營、孔樓、翁寨、前李窪、岳窪、廟溝、盛號、紅廟、東常、郝樓、馬莊21個行政村。鄧(州)內(鄉)公路過境,交通便利。62140人(2017年),面積77.38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7.9萬畝。全鄉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以來就是糧食生產基地。
代碼:411381310:~201文渠村 ~202老街村 ~203
尹窪村~204湯莊村 ~205西許營村 ~206泰山村 ~207屈店村 ~208蔣莊村 ~209肖店村 ~210段營村 ~211蔡營村 ~212孔樓村 ~213翁寨村 ~214前李窪村 ~215岳窪村 ~216廟溝村 ~217盛號村 ~218紅廟村 ~219
東常村~220郝樓村 ~221馬莊村
沿革:1958年建文渠公社,1983年改鄉,2014年撤鄉建鎮。
經濟概況
文渠鎮黨委、政府堅持實施“工業經濟強鄉、特色經濟富鄉”戰略,200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65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00元。工業主要以板材加工、機械製造、廢舊塑膠加工為主,共有各類企業70餘家,工業產值達28000萬元。特色經濟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格局,以菸葉生產為特色,全鎮發展菸葉5000餘畝,畝收入在2800元左右。速生楊近3年已種植1.3萬畝,並以此發展了板材加工廠、剝皮廠。全鎮1共有工業企業58家,個體工商戶321家,其中限額以上企業4家。工業以麵粉加工、機械加工、板材加工為主。各村依據村情還發展了養雞、養豬、花卉、食用菌種植、廢舊塑膠加工、小磨油加工等一村一品,其中小磨油加工在全國享有盛名,全鄉在武漢、北京等大城市從事小磨油加工的有3000餘人。基本實現了鄉有龍頭經濟,村有致富產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利用“4+2”工作法,積極搞好新農村建設,共修築水泥、瀝青路65公里,修建遊園8個,修整池塘21個,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村有遊園。
文渠鎮有歷史、人文、地緣、資源等多項優勢,並制定了多項招商引資優惠政策, 誠摯邀請多方賓朋來此投資興業,共創美好未來。
歷史文化
2009年,文渠鎮伯府宅一黃姓村民家中,發現一個清代康熙皇帝所賜 “慕義伯”黃廷的鎏金龍鐵制頭盔,這對研究清代的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黃廷,字華明,乳名代河,明末福建廈門同安縣錦里村人(今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錦宅村)。公元1646年,黃廷率部投奔鄭成功,從事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的偉大鬥爭。公元1668年,黃廷申明大義,以結束內亂統一祖國為己任,毅然率領十萬大軍歸附清朝。當部隊走到蘆溝橋時,接康熙聖旨,封黃廷為慕義伯,康熙親賜黃廷帶鎏金雙龍戲珠的鐵制頭盔,令南下屯墾,享受王室待遇。黃廷帶部隊南下,一路撒兵,最終達到全國最好的土地——河南鄧州以西冠軍一帶,身邊只留五營親兵約五千餘人,分駐五行政里四十八村。黃廷本人於城西十八里建“伯府宅”,設立“議事廳”。據《康熙鄧州志》和《乾隆鄧州志》載,康熙十三年,黃廷率駐鄧閩營兵從征吳三桂,獲勝而歸。康熙十五年,襄陽總兵楊來嘉叛變,黃廷奉命前去平息叛亂。康熙二十年,黃廷奉命率部回去從征台灣。回來後,仍居鄧州屯墾。康熙二十三年,黃廷奉詔率部從征黑龍江,參加雅克薩之戰,擊退羅剎(沙俄)侵犯。康熙二十九年,黃庭封詔從征蒙古準葛爾叛亂。黃廷屢次征外患、平內亂,戰功卓著,這個帶雙龍戲珠的鎏金鐵制頭盔就是歷史的真實見證,“黃伯侯”從征外患、平內亂的故事,至今還在鄧州市民間流傳。
地圖信息
地址:南陽市鄧州市新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