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李氏
- 別稱:西李、李康妃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人
- 去世時間: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十八日
- 主要成就:明末三大案之一——移宮案的主角
人物生平,虐殺帝母,移宮大案,巴結客魏,高壽善終,家庭成員,相關史料,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虐殺帝母
當時太子朱常洛宮中有兩位李選侍,無親緣關係,外界人稱東李、西李,李康妃為其中的西李,而東李則為後來的李莊妃。東李地位高些,但西李更受寵愛。
王才人(孝和皇后)是太子長子朱由校(明熹宗)的生母,在當時太子宮中的地位僅次於太子妃郭氏。郭氏病死後,王才人母以子貴,成為太子宮中實際地位最高的女人。但是西李恃寵而驕,根本不把王才人放在眼裡,經常欺負她。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西李不知因何故而生氣,居然將王才人毆打凌辱致死。
事後,西李未受任何處罰,反而獲得了撫養王才人之子朱由校的資格,為自己撈得了一項重要的政治本錢。明思宗朱由檢在生母劉淑女(孝純皇后)被太子譴死後也曾交給西李撫養,後因西李生下皇八女樂安公主,改由東李撫養。
移宮大案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1620年),太子朱常洛即位,西李與明神宗的寵妃鄭貴妃勾結,彼此吹捧。鄭貴妃請求封西李為皇后,西李則請求封鄭貴妃為皇太后。當時光宗生病,病中也得不到好好休息,經不起兩個女人一再嘮叨,於是召集大臣,命封西李為皇貴妃。但是西李躲在帷幕後偷聽,不乾,把朱由校從帷幕後推出來,說要封皇后,大臣愕然,皇帝不應。禮部侍郎孫如游上奏說:“太后、元妃等人的諡號還沒有尊上,把這些事情解決後再封皇貴妃不晚。”巧妙地將西李封皇后一事拖延下來。
不料明光宗在位僅僅一個月就在明末年三大案之一的紅丸案中不明不白地死去,西李鬧了個雞飛蛋打,沒有撈到任何封號。西李不甘心,在鄭貴妃的教唆下,賴在乾清宮不走,以攻為守,唆使一些老臣為她討封。同時,將明熹宗朱由校扣押,又命令朝廷的所有奏章都必須交由自己過目。
乾清宮是明朝皇帝的法定住所,西李一個沒有任何正式封號的選侍,居然敢扣押新任的皇帝,霸占乾清宮,導致天啟帝無法舉行登基大典,大臣們,尤其是東林黨人,極其憤怒。東林黨人擔憂她會和鄭貴妃相勾結搞雙重的垂簾聽政。於是大學士劉一燝、吏部尚書周嘉謨、兵科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上疏力爭。
西李夢想以市井潑婦的手段要挾大臣們封她為皇后,野心和膽量是大大的有,頭腦和見識卻剛剛相反,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經過幾次激烈的交鋒,最後西李認輸,她甚至來不及等待太監們幫忙搬家,就自己抱著年幼的女兒,徒步走到自己該去的地方、前朝妃嬪養老的噦鸞宮仁壽殿去了。太監宮女們見她大勢已去,將她受寵時得到的珠寶偷盜一空。
這就是明朝末年著名的三大案之一的移宮案。
巴結客魏
明熹宗終於順利即位,但鬥爭並未平息。事後外界有謠言說熹宗虐待養母,致使西李抱著女兒跳井自殺。御史賈繼春上奏指責東林黨人過多干涉內廷事務,遭群起責難。熹宗下詔披露西李將自己母親毆打致死、虐待自己的事情,把賈繼春削職。
但出於對父親的孝順,沒有懲罰西李,只是沒有給她正式封號和後宮權力而已。
七年後的公元1627年8月,明熹宗病死,異母弟明思宗崇禎帝即位,橫行一時的客魏集團覆滅。不過,由於西李在客魏集團中始終沒有被給予政治權力,只是巴吉他們而已。明思宗又念她是父親愛妃的情面上,放過了她。按常理李康妃撫養過天啟帝、崇禎帝,應該可以得到皇太妃的頭銜,但崇禎帝厭惡李康妃和鄭貴妃的為人,沒有給封尊和權力,而是繼續以明神宗萬曆帝的劉昭妃為宣懿太妃,掌管皇太后印璽、行使皇太后權力。
儘管如此,西李受益於客魏集團,卻沒有被客魏集團的覆滅而牽連,加上曾經打死皇后、劫持皇帝,卻還能活命並保留康妃頭銜,也算奇蹟了!
高壽善終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明思宗的周皇后、明熹宗的張皇后、很多太監宮女都自殺殉國。以李康妃的為人,自然沒有那么高的氣節,結果被李自成俘虜,後來又落到清廷手裡,她和其他一些倖存逃亡的明朝妃嬪皆由清政府出錢供養起來。
根據清代筆記《池北偶談》記載,她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十八日薨逝,至少活了八十餘歲。是中國兩千年封建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后妃之一。此時,距離“移宮案”發生已有54年,距離明朝滅亡也有整整三十年了。她的夫家——朱明皇朝早已灰飛煙滅,她的獨女早已病故,而女婿外孫子女也早已滿門自盡,紫禁城的主人也已經換成了滿州愛新覺羅皇族。
家庭成員
丈夫:朱常洛,明光宗;
丈夫嫡妻:孝元皇后郭氏。太子妃,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病死;
丈夫其他重要妃妾:
孝和皇后王氏,初為才人,明熹宗生母。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被李康妃毆打凌辱致死;
孝純皇后劉氏,初為淑女,明思宗生母。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因失寵被明光宗遣死;
莊妃李氏,初為選侍,明思宗養母,又稱“東李”。天啟四年(1624年)因不滿客氏惡行而氣鬱致死。
選侍趙氏,雖身份低微,不得寵,無所出。但為人明理,因在天啟元年(1621年)與客氏鼎立選後而被客氏嫉恨,遭客氏賜死。
兒子:皇四子朱由模,四歲夭折,追封懷惠王。
相關史料
《明史·列傳二 》
康妃李氏,光宗選侍也。時宮中有二李選侍,人稱東、西李。康妃者,西李也,最有寵,嘗撫視熹宗及莊烈帝。光宗即位,不豫,召大臣入,帝御暖閣,憑几,命封選侍為皇貴妃。選侍趣熹宗出曰:“欲封后。”帝不應。禮部侍郎孫如游奏曰:“今兩太后及元妃、才人諡號俱未上,俟四大禮舉行後未晚。”既而帝崩,選侍尚居乾清宮,外廷洶懼,疑選侍欲聽政。大學士劉一燝、吏部尚書周嘉謨、兵科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上疏力爭,選侍移居仁壽殿。事詳一燝、漣傳。
熹宗即位,降敕暴選侍凌毆聖母因致崩逝及妄覬垂簾狀。而御史賈繼春進安選侍揭,與周朝瑞爭駁不已。帝復降敕曰:“九月一日,皇考賓天,大臣入宮哭臨畢,因請朝見。選侍阻朕暖閣,司禮監官固請,乃得出。既許復悔,又使李進忠等再三趣回。及朕至乾清丹陛,進忠等猶牽朕衣不釋。甫至前宮門,又數數遣人令朕還,毋御文華殿也。此諸臣所目睹。察選侍行事,明欲要挾朕躬,垂簾聽政。朕蒙皇考令選侍撫視,飲膳衣服皆皇祖、皇考賜也。選侍侮慢凌虐,朕晝夜涕泣。皇考自知其誤,時加勸慰。若避宮不早,則爪牙成列,朕且不知若何矣。選侍因毆崩聖母,自忖有罪,每使宮人竊伺,不令朕與聖母舊侍言,有輒捕去。朕之苦衷,外廷豈能盡悉。乃諸臣不念聖母,惟黨選侍,妄生謗議,輕重失倫,理法焉在!朕今停選侍封號,以慰聖母在天之靈;厚養選侍及皇八妹,以敬遵皇考之意。爾諸臣可以仰體朕心矣。”已,復屢旨詰責繼春,繼春遂削籍去。
是時,熹宗初即位,委任司禮太監王安,故敕諭如此。久之,魏忠賢亂政。四年封選侍為康妃。五年修《三朝要典》,漣、光斗等皆得罪死,復召繼春,與前旨大異矣。久之,始卒。
《酌中志》卷二十二
見聞瑣事雜記:孝和皇后 ,即才人王娘娘 ,臨崩時,托寫遺言云:與西李娘娘有仇者,良相執筆也。
《彤管拾遺》
李妃者,光宗選侍也。時宮中有兩李選侍,無所別,因以所居東西宮別之。 莊妃居東宮,稱東李。此居西宮稱西李,然西李最有寵。神宗初,以熹宗早失母,命西李母之,既而信王亦失母,仍以命西李。會西李生皇八女,遂改命東李母之。 皇八女即後稱皇八妹者也。光宗即位,妃與鄭貴妃同住乾清宮。時上諭封郭元妃為皇后,王才人為貴妃。又諭封李選侍為皇貴妃。及上不豫,召大臣入乾清宮,上御暖閣,憑几諭曰:“李選侍夙保震器,撫育國本,宜速封。如是者再,署禮部事。”侍郎孫如游對曰:“今孝端、孝靖兩太后及元妃、才人大典未竣,俟四大禮舉後,行未晚也。既而上崩,選侍遂踞乾清宮。因挾制皇長子,邀封皇后。
傳言欲垂簾聽政。於是大學士劉一景、吏部尚書周嘉謨、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力請移宮,而選侍始踉蹌移仁壽殿去,於是移宮之案興焉。熹宗即位,下詔曰:“朕昔幼沖,皇考選侍李氏,恃寵屢行,氣毆聖母,以致崩逝,使朕抱終天之恨。朕雖幼,未嘗忘也。皇考病篤,大臣進內問安,選侍威挾朕躬,使朕傳封皇后。復用手推朕,向大臣?顏口傳。至今念及,尚合羞赧。朕因避李氏暫居慈慶宮。又令李進忠、劉遜等傳言,每日章奏文書,先呈選侍,方付朕覽,仍欲垂簾聽政。且欲處分御史所言選侍,他日必有武氏之禍者。朕思祖宗家法甚嚴,從來有此規制否?朕今奉養李氏於噦鸞宮,俱遵皇考遺愛,有此體恤。外廷誤聽李黨謠諑,實未識朕心之故也。其李進忠、田詔等,皆系盜庫首惡,自乾憲法。 勿使渠魁賄囑當事,播弄脫罪。卿可傳示遵行,故諭。“ 十二月復下詔曰:“朕沖齡登極,仰庇祖宗眷佑,內外清平。以為大小臣工,開誠布公,定無異議。不意外廷近來乃妄生謗語,輕聽偽傳,誠有如科臣楊漣所奏者。朕不得不再伸諭避宮始末,以釋群疑。九月初一日,皇考賓天,閣臣文武大臣科道等進宮,哭臨畢,請朝見朕躬,李選侍阻朕於暖閣。當時司禮監等官,設法請朕出見群臣,選侍許而復悔。及朕出暖閣,又使李進忠等請回。如此者至再至三。朕至乾清宮,丹陛大臣扈從前導,選侍又使李進忠等持朕衣不釋。若非司禮監奏請,朕前進不可,退又不能,此時顏面,存於何處。及至前宮門,選侍又差人數次著朕還宮,不令御文華殿。卿等親見,當時景象,安乎?危乎?當避宮乎?不當避宮乎?諸宮欲行庇護之謀,先藉安選侍為題目,使是非混淆,朝政不寧。輔臣義在體國,為朕分憂,何不代朕傳諭一言,屏息紛擾,君臣大義何在? 如初一日,朕躬視皇考入殮,選侍又阻朕於閣中,不令出入。及翼日,恭送皇考梓宮於仁智殿,選侍必欲朕朝見彼後,方許回慈慶宮,明是威挾朕躬垂簾聽政之意。朕蒙皇考命選侍任照管,亦不住彼宮,其飲膳衣服,皆系皇祖皇考所賜。選侍侮慢凌虐,朕晝涕泣。皇考自知其誤,親來勸朕,此其親疏,自有分別。(原評曰:西晉後多此等文字。)諸所行事,朕曾密諭閣臣,不令傳抄。若避宮不早,則爪牙成列,盈虛在手,朕亦不知何如矣。選侍因毆崩聖母,自知有罪,使宮眷王壽花等時來探視,不許朕與聖母下原任各宮娥說話,如有即捕去重處。朕之苦衷,外廷豈能盡知。今朕奉養選侍及皇八妹,俱從優厚,各官何以猜度過計,藉為口實。如異日選侍患病而逝,將用人以抵命乎?將歸咎於朕乎?豈不聞聖母之崩,由選侍之毆,可不問乎?邇來各官,不為聖母,只為選侍,失其輕重,理法何在?前日刑部執奏父母之恩如天地。履后土則思母德,戴皇天則思父仁。仁人孝子之用心,固宜如此。然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朕不加封選侍,以慰聖母在天之靈。奉養選侍,敬遵皇考之意。該部亦可仰體朕心矣。大小臣工,惟知私於李黨,責備朕躬,不顧大義,姑不深究。卿等可傳諭大小臣工,務令和衷,各供乃職。毋得植黨背公,自生枝節,以取罪懲。故諭。“
天啟元年二月,上復諭曰:“賈繼春暗揭流毒,造言誣人,若黑夜行刺,使人莫防,朕本不深究。然自繼春出揭以來,引類彌天,爭端大起。大臣求去,小臣紛囂。威懼繼春,莫敢直言其非,朕皆隱忍。今繼春全不改省,乃昂然肆辨,目無君父。況選侍移宮以來,未嘗見繼春有疏,明其可否。卻借密揭為攖鱗逆耳之說,箝制朕躬,要名減罪。姑著照原揭回話。”閏二月又諭曰:“朕以沖年,皇考見背,仰體在天之靈,敬禮選侍。其移宮一事,大小臣工,連章奏請。始末情節,舉朝共知。獨賈繼春首倡邪說,捏造李選侍雉經皇八妹入井。播煽流言,誣詆朕躬。若不窮究分明,何以傳信天下後世?乃繼春奉旨回話,初則一揭朦朧,再則遮飾支吾。本欲逮訊,今自認風聞無影,顯自明肆誣捏,姑從輕削籍,永不敘用。”當是時,上方厭選侍移宮一案,尚無畸見。獨賈繼春有侍選自經皇八妹投井之說,以為當安選侍,故有是諭。而其既客魏用事,而上意遂變。
四年七月,詔封選妃為康妃。群小念移宮之名正,不足以殺諸賢。乃創為封疆一案,緹騎四出,大獄旁午。至五年九月,賈繼春召至,忠賢遂矯詔諭群臣曰:“先帝升遐,朕躬嗣服,父子承繼,正統相傳,臣子何得居功。至楊漣左光斗等,妄希定策,串通王安,倡為移宮之事,捏造垂簾等語。王安奸惡異常,乘機報怨。
內外交結,黨眾力強。不許康妃從容奉旨,而逼令琅?出宮。先帝體尚未寒,言猶在耳。漣等即有權勢,固亦人臣。乃棄禮忘君,犯上不道,至於如此。使非賈繼春等明揭於前,天牖朕心補封於後,將終始蒙蔽,恩禮有虧。即寸斬楊漣、左光斗,何救於事。況與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深盟固結,招權納賄。黨護熊廷弼,夥壞封疆。鐵案既定,猶貪其重賂,力為出脫。托汪文言內探訊息,暗弄機關。遍樹私人,布滿津要。壞法亂紀,欺蔽朝廷。及汪文言事發,奸謀畢露。自知理屈,乃巧借他題,以掩其罪。信口裝誣,毫無影響。肺肝如見,欲蓋彌彰。
朕言念及此,深切痛恨。已將熊廷弼處決,傳首九邊。楊漣等雖追贓身死,而顧大章系同惡之人,即送法司從重擬罪。爰書既成,將諸奸罪狀,及守正諸臣向來疏揭,並近日屢次明旨,俱著史臣編輯成書,頒行天下。垂示將來,以昭朕孝思。
據事直書,毋得回護。使善惡邪正,炳如日星。而黨與不得藉口文奸,飾非亂聽。
違者治以妖言惑眾之罪,特諭。“由此當難大起,而國運隨之,要其禍自移宮始。
先是熹宗初立時,值九月早寒霜甫下,而宮中李花齊開。鹹以為選侍當封,相顧賀。而其後闖亦李姓,識者謂此草妖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