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身後事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孝純皇后劉氏,祖上是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人,後移居河間府。被選入太子東宮,成為明光宗朱常洛的淑女(一種低級妾媵)。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為皇太子朱常洛生下第五子朱由檢,即明思宗崇禎帝。劉淑女並不討朱常洛的歡心,在朱由檢五歲這年,劉淑女在朱常洛的一次歇斯底里的大發作中,不明原因的死亡。史書曰:“失光宗意,被遣,薨。”這話說得很冠冕堂皇,而實際上的情況,應該是朱常洛暴怒之下,將劉氏逼上了絕路自盡,甚至朱常洛親自或讓下人動手將劉氏活活打死了。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劉氏死後,朱常洛懼怕此事被父親萬曆皇帝知道了會趁機廢了他這個礙眼的太子。萬曆一直都在努力想改立自己鍾愛的鄭貴妃的兒子為太子,為此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最終由於重重阻力而作罷。心虛的朱常洛對身邊的太監宮女威逼利誘,警告他們不能走漏風聲,只對外謊稱劉氏是病死的,將她以宮人的身份葬在西山。後來朱由檢因為哥哥朱由校即位,於天啟二年被封為信王,屈死的劉氏也因此被追封為劉賢妃。
雖然朱由檢成了親王,但是由於劉氏死得不明不白,他不敢公開去祭祀自己的母親,只能悄悄向太監打聽母親下葬的方位。朱由檢居勖勤宮,問近侍:“西山有申懿王墳乎?”回答:“有。”又問:“傍有劉娘娘墳乎?”答曰:“有。”,並偷著拿些錢讓侍從去為母親祭掃。
朱由檢十七歲這一年,哥哥熹宗天啟帝朱由校無子早逝,將皇位傳給了他。直到這時,朱由檢才真正能夠光明正大地追悼自己的母親,他追謚生母劉氏為“孝純恭懿淑穆莊靜毗天毓聖皇太后”,將她從簡陋的墳墓中遷出,與父親光宗合葬慶陵。
身後事跡
朱由檢即位為帝後,為母親上謚為孝純恭懿淑穆莊靜毗天毓聖皇太后,遷葬慶陵,並大力尊封了自己的外祖母一家。朱由檢曾尋求母親遺像而未得。傅懿妃當年也曾是朱常洛的姬妾,與劉氏同為淑女,比宮而居,自稱熟悉太后,找尋宮中與已故的劉氏相貌相似者,命劉氏的母親瀛國太夫人指示,讓畫家作修正,如此一來便得到了劉氏的畫像。畫像完成後,以莊嚴的排場由正陽門迎入宮中。朱由檢跪迎於午門,並將畫像懸掛於宮內,請年老宮女觀看,有人說很像當年的劉氏,也有人說不像。朱由檢聽了之後淚如雨下,相當感動,後宮眾人亦隨之感動落淚。
史料記載
《明史列傳——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記載如下:
故事:生母忌日不設祭,不服青。十五年六月,帝以太后故,欲追前代生繼七後,同建一廟,以展孝思。乃御德政殿,召大學士及禮臣入,問曰:“太廟之制,一帝一後,祧廟亦然,歷朝繼後及生母凡七位皆不得與,即宮中奉先殿亦尚無祭,奈何?”禮部侍郎蔣德璟曰:“奉先殿外尚有奉慈殿,所以奉繼後及生母者,雖廢可舉也。”帝曰:“奉慈殿外,尚有弘孝、神霄、本恩諸殿。”德璟曰:“內廷規制,臣等未悉。孝宗建奉慈殿,嘉靖間廢之,今未知尚有舊基否?”帝曰:“奉慈已撤,惟奉先尚可拓也。”於是別置一殿,祀孝純及七後雲。
《明史·周皇后傳》記載如下:
帝以寇亂茹蔬。後見帝容體日瘁,具饌將進,而瀛國夫人奏適至,曰:“夜夢孝純太后歸,語帝瘁而泣,且曰:‘為我語帝,食毋過苦。’”帝持奏入宮,後適進饌。帝追念孝純,且感後意,因出奏示後,再拜舉匕箸,相向而泣,淚盈盈沾案。
《勝朝彤管拾遺記》記載如下:
孝純皇太后,姓劉氏,海州人。後居河間,父應元,(一作應槐誤,應元號思槐。)母徐媼。初入太子宮,為淑女。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莊烈愍皇帝,旋以細故失光宗意,被譴薨。既而光宗悔,恐神廟知之,戒掖庭勿復言,葬於西山。
愍皇帝封信王,進賢妃。天啟中,信王未之邸,嘗居勖勤宮,問近侍曰:“西山有田懿王墳乎?”曰:“有。”“其傍有劉娘娘墳乎?”曰:“有。”每密封金錢往祭焉。及即位,上尊謚曰孝純恭懿淑穆莊靜毗天毓聖皇太后,遷葬慶陵。而封后父瀛國公,母瀛國太夫人,稱太異數也。弟效祖和陽衛正千戶,封新樂伯,繼祖錦衣衛都指揮同知。侄文炳、文耀錦衣衛指揮同知,後皆加保傅,進都督。
上五歲失太后,問左右以遺像,莫能得。傅懿妃者,亦東宮淑女也,生皇六女、皇七女,進封懿妃。嘗與太后比宮居,自言宮人有相類者。雜指其眉睫及頰輔間,召太后母瀛國太夫人認之。時武英殿中書梁祝善形摩,瀛國太夫人同懿妃出宮人指示,揣以意,令仿佛為圖。圖成,敕具法駕鹵簿,由正陽門警而入,上親跪午門迎之。既入,懸像乾清宮,呼老宮婢及素侍太后者來前,使瞻視。或曰是,或曰否,上為之雨泣,兩宮皆泣。(原評曰:聖主痛心事偏摩寫瑣屑乃爾,猶記瀛國太夫人謝表有云:聖孝難窮,慈容不密。上揮涕慰勞,即以所圖四軸賜其一令供於家。
及國破,文炳率家人環哭於孝純像前,閉門自焚,凡死者四十二人。)乃加傳懿妃封號,賞賚太后家及承奉王裕民中書梁祝各有差。上既追念太后,且自以薄祜當憂勞,於加上太后尊號。時群臣奉冊寶以進,上以手拭淚,欷?不能已。
故事生母忌日,不得設祭服青。十五年六月,上以太后故,欲追宣宗以來生繼七後,同建一廟,而祀太后於其末。乃御德政殿,召輔臣及禮部尚書林欲楫、侍郎蔣德景等議。上曰:“太廟制有九,皆一帝一後,祧廟亦然。今祧廟自德、懿、熙、仁四祖外,加以仁、宣、英、憲、孝五帝,凡九廟。而其廟已滿,且其制一帝一後,其繼後及生後七位仍不得入。即宮中奉先殿,亦一帝一後,雖嘉靖後有以繼後及生後入者,而前此七位尚無祭也。”上意在太后而特未顯言,德景曰:“奉先之後有奉慈殿,亦祀繼後及生後者。今雖廢,盍舉行焉。”上曰:“孝宗皇帝建奉慈而世廟廢之。然尚有弘孝、神霄、本恩諸殿,不止一奉慈也。”德景曰:“內廷規制,臣未之悉。但既有諸殿,則似隨在可奉祀者。”上曰:“太廟之禮,一帝一後,朕豈敢輕易。惟是奉先地廣,可以恢拓。朕欲將祧廟之主袷祀奉先,未審可否?”德景曰:“大袷之禮,在歲暮已行於太廟。今復欲以祧廟之主,併入奉先,終恐陋耳。”上曰:“奉先殿中,已現有繼後及生後七位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