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理論
1910年莫爾(MOHR)提出材料的破壞是剪下破壞,當任一平面上的剪應力等於材料的抗剪強度時該點就發生破壞,並提出在破壞面上的剪應力`Τ_F` 是該面上法向應力∑ 的函式,即`Τ_F` =F (∑)
這個函式在`Τ_F` ~ ∑ 坐標中是一條曲線,稱為莫爾包線(或稱為抗剪強度包線),莫爾包線表示材料受到不同應力作用達到極限狀態時、滑動面上法向應力∑與剪應力`Τ_F`的關係。理論分析和實驗都證明,莫爾理論對土比較合適,土的莫爾包線通常近似地用直線代替,該直線方程就是庫侖公式。由庫倫公式表示莫爾包線的強度理論稱為莫爾—庫侖強度理論。
背景
1773年,法國學者庫倫(Coulomb)根據砂土的試驗結果,提出土的抗剪強度τf在應力變化不大的範圍內,可表示為剪下滑動面上法向應力σ的線性函式。
τ=σtanφ
φ:土的內摩擦角 ,tanφ稱作土的內摩擦係數
後來庫倫又根據粘性土的試驗結果,提出更為普遍的抗剪強度公式:
τ=σtanφ+c
c:粘性土的內聚力
1936年,太沙基(Terzaghi)提出了有效應力原理。根據有效應力原理,土中總應力等於有效應力與孔隙水壓力之和,只有有效應力的變化才會引起強度的變化。因此,土的抗剪強度可表示為剪下破壞面上法向有效應σ’的函式。上述庫侖公式應改寫為
τ=σ`tanφ`+c`
c`、σ`:分別是粘性土的有效內聚力、有效應力,其他參數意義同上。
1910年莫爾(Mohr)提出材料產生剪下破壞時,破壞面上的是該面上法向應力的函式,即
τ=f(σ)
該函式在直角坐標系中是一條曲線,如圖1所示,通常稱為莫爾包線。土的莫爾包線多數情況下可近似地用直線表示,其表達式就是庫倫所表示的直線方程。由庫倫公式表示莫爾包線的土體抗剪強度理論稱為莫爾—庫倫(Mohr—Coulomb)強度理論。
要點
可以表述為以下三個要點:
(1)剪下破裂面上,材料的抗剪強度是法向應力的函式,可表達為
(2)當法向應力不很大時,抗剪強度可以簡化為法向應力的線性函式,即表示為庫倫公式
(3)土單元中,任何一個面上的剪應力大於該面上土體的抗剪強度,土單元體即發生剪下破壞,用莫爾—庫倫理論的破壞準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