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培養

幽門螺桿菌培養

幽門螺桿菌培養是對十二指腸黏膜細菌進行培養檢測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方法,特異性高,是公認的診斷Hp感染的“金標準”。該培養也可用於糞便中Hp的分離培養。由於培養方法要求厭氧培養條件和技術,培養時間較長,故不宜作為常規診斷手段推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幽門螺桿菌培養
  • 臨床意義:診斷Hp感染的“金標準”
檢查前準備,檢測方法,臨床意義,

檢查前準備

標本為胃或十二指腸黏膜,需經胃鏡無菌操作取得,檢查前準備同胃鏡檢查前準備:行胃鏡前至少禁食6小時,檢查前15分鐘用2%~4%利多卡因普魯卡因噴霧或口含咽部麻醉。

檢測方法

1.經胃鏡無菌操作取得胃或十二指腸黏膜標本。可於胃竇部幽門前3cm內取材,治療後則在胃竇、胃體同時取材;或用細胞刷刷取胃黏膜組織進行培養。
2.黏膜標本製成勻漿,接種到特製的培養基,置於恆溫箱內培養。培養基有固體培養基(含或不含抗生素)和液體培養基(布式肉湯或腦心浸液)。
3.形成菌落後進行形態觀察,並作細菌鑑定和可用氧化酶試驗、觸酶試驗、過氧化氫酶試驗尿素酶試驗。根據需要可進行體外藥敏試驗

臨床意義

1.結果判斷
在固體培養基上Hp菌落為直徑1~2mm的透明針尖樣菌落,L型玻璃棒接種時可在培養基上形成半透明菌苔。塗片染色為革蘭陰性短棒狀、S狀彎曲桿菌和短桿菌,也可見到球形菌、絲形菌等。如有菌落形成並鏡檢為Hp,則為培養陽性,否則為陰性。
2.參考區間
Hp培養陰性。
3.臨床意義
Hp培養的敏感性為98%,特異性100%,是診斷Hp感染的“金標準”,故可用於臨床診斷、評價藥物治療效果、評價新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體外藥物敏感試驗等。但其方法對厭氧和無菌要求較高,培養用時較長,臨床套用較少,多用於細菌分型、動物模型構建及研究致病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