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心理學名詞)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的關鍵概念,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不斷成熟的內部組織和外部組織的相互作用,是心理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決定的因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衡
  • 外文名:Equilibration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介紹,

介紹

皮亞傑認為,兒童一生下來就是環境的主動探索者,他們通過對客體的操作,積極地建構新知識,通過同化順應的相互作用達到符合環境要求的動態平衡狀態。皮亞傑認為主體與環境的平衡是適應的實質。
平衡可以調和成熟、個體對物體產生的經驗以及社會經驗三方面的作用。由於平衡作用,感知—運動結構從最初的節奏開始逐漸進展成調節作用,再從調節作用逐漸進展成可逆性的開端。調節作用直接依賴於平衡因素,而所有日後的發展(無論是思維的發展,道德觀念的發展,或是協同運算的發展)便是從調節作用引向可逆性和擴展可逆性的一個連續過程。可逆性是一個完善的,也就是說達到完全平衡的補償系統,其中每一變換通過逆向或互反兩種可能性達到了平衡。因此,平衡不是靜態的力的平衡也不是熱力學上的熵的增加,而是動態的平衡,具有自我調節的作用。通過這種動態的平衡,實現心理結構的不斷變化和發展。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平衡是為發展提供力量的機制。他發表的一篇文章的副標題就是“智力發展的中心問題”(Piaget, 1985)。無論何時,當個體意識到他們現有的理解水平和他們知覺到的環境信息是不匹配的,這種不平衡感就會帶來不快和緊張,因此會促使他們去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向更新、更高級的水平邁進。但是這種平衡狀態的獲得只是暫時的,一旦兒童對現有的理解水平感到不滿意的時候,就會重複這樣一個過程:(1)較低水平的平衡;(2)由於意識到現有理解水平的不足而帶來的不平衡;(3)較高水平的新的平衡。就這樣,兒童逐漸獲得了更加複雜和高級的心理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