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轄區概況,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貌,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砂地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道路,航空,航運,口岸,社會,安全生產,教育,衛生,交通、郵電,體育,文化,節慶,曲藝,旅遊,景點,特產,獲得榮譽,
歷史沿革
先秦屬
百越諸部之
閩越地,《漢書·地理志》:"自
交趾至
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東漢建安八年(203年),屬會稽郡侯官都尉。
南朝明帝泰始四年(468年),晉安郡改名
晉平郡。
南齊建元二年(480年)復名,仍隸江州。
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屬
東揚州晉安郡原豐縣。
南陳永定元年(557年)增置
閩州(今
福州),屬閩州原豐縣;天嘉六年(565年)取消閩州,仍屬東揚州晉安郡原豐縣;光大二年(568年)改晉安郡為
豐州,平潭屬豐州原豐縣。
隋朝
開皇九年(589年)改豐州名為泉州(今福州),平潭屬泉州原豐縣;大業二年(606年)泉州改稱閩州;大業三年(607年),廢閩州,改置
建安郡(郡治閩縣,即今福州),平潭屬建安郡
閩縣。
唐朝開創道、州、縣三級制。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為
建州,平潭屬建州閩縣。武德六年(623年),建州復稱泉州,隸
嶺南道,析閩縣置新寧縣,閩縣為州駐地。武德八年(625年)置泉州都督府,改新寧縣為
長樂縣,平潭屬泉州長樂縣。
唐朝聖歷二年(699年),析長樂縣南8鄉置
萬安縣,平潭屬泉州(今
福州)萬安縣;景雲二年(711年),泉州復名閩州,設閩州都督府,萬安屬閩州;開元十三年(725年),改閩州為福州都督府(福州名由此始,此後泉州名即指今泉州)隸屬
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年)改福州為
長樂郡,萬安縣更名
福唐縣,平潭屬
江南道長樂郡福唐縣。
五代後梁太祖開平二年(908年),福唐縣改名
永昌縣。後梁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稱閩王,閩國貞明六年(920年)升福州為大都督府,平潭地屬之。閩國同光元年(923年),復名福唐縣,均屬福州;
閩國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王審知卒,子延翰立,稱威武軍留後,屬之。
閩國天成四年(929年)十月,延翰自稱閩王,十二月被王審知養子延稟所殺,延翰弟延鈞繼,尋封閩王。屬之。
閩國天德二年(944年)閩王
王延政據建州建
殷國,後改
閩國,以福州為東都,平潭屬東都福清縣。後漢乾祐元年(948年),福州改稱福州威武軍。
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改福州威武軍為彰武軍,平潭屬福州彰武軍福清縣。
宋朝改唐代的道、州、縣制為路、州、縣制。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福州彰武軍復稱福州威武軍,屬兩浙西南路。雍熙二年(985年)置
福建路,領12縣,平潭屬福清縣。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升福州為
福安府,定為行都,平潭屬福安府福清縣。
元朝,中央設
中書省,地方設
行中書省,領路、州、縣。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福安府為
福州路,屬福建等處行中書省。元貞二年(1296年)升福清縣為
福清州,平潭屬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福清州。
明初承襲元制,改路為府。洪武元年(1368年)福州路改
福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福清州復為福清縣,平潭屬福清縣。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南明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稱帝福州,改福州府為天興府,順治三年復原名,屬天興府。
清承明制,雍正八年(1730年),福清縣丞移設於平潭。以海壇島及周圍嶼頭島、小練島、大練島、小庠島、東庠島、牛山島、吉釣島、草嶼、塘嶼析歸平潭縣丞管轄。嘉慶三年(1798年)二月二十七日,析原平潭縣丞管轄區域海壇島及周圍9島置平潭海防廳,直屬福建寧福道福州府。
中華民國初期部分實行省縣二級制。民國元年(1912年)10月14日,廢平潭海防廳置平潭縣,仍屬寧福道。
民國元年(1912年),平潭政區仍沿襲清末區劃。5月5日,閩縣、侯官縣裁撤歸併,稱閩侯府原縣一切事務均歸福建閩侯府接收管理。閩侯府印信於12日啟用, 福州府印信於同日作廢。同年11月,閩縣、侯官縣印又重新啟用。
民國2年3月廢府,閩縣、侯官縣再次合併為閩侯縣,轄地範圍不變,取兩縣原名首字定名為閩侯縣,與平潭屬東路道(後改名為閩海道)。
民國3年(1914年)東路道改名閩海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平潭直屬省轄。
民國22年(1933年)11月“
福建事變”,在福州成立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劃分4省,平潭屬
閩海省。“福建事變”失敗後,民國23年(1934年)7月,國民政府將福建省劃分10個
行政督察區,平潭屬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1947年)至民國38年(1949年)平潭改由國民政府
福建省政府直轄。
民國38年(1949年)5月6日,平潭人民游擊支隊攻克平潭縣城,13日成立平潭縣人民政府,屬中國共產黨閩中工作委員會領導。民國38年(1949年)7月3日至9月15日,國民黨73軍和74軍軍部及其51師以及天九部隊占據平潭。民國38年(1949年)9月23日,再次成立平潭縣人民政府,屬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專員公署管轄,駐地林森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潭仍屬第四專署。1950年4月第四專署改稱閩侯專員公署。1956年6月,
閩侯專區撤銷,平潭屬
晉江專區。同年7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將
大扁島(面積4.8平方公里)劃歸福清縣轄。1959年8月,恢復閩侯專區,平潭屬閩侯專區。
1970年2月17日,福建閩侯專區機關由閩侯螺洲遷莆田,1970年2月,閩侯專區革命委員會改制為莆田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1年4月,改閩侯專區為莆田專區,同年5月,改莆田專區為
莆田地區,平潭屬
莆田地區革委會。莆田地區轄莆田、仙遊、長樂、閩侯、永泰、閩清、福清、平潭、連江縣。 1971年4月,平潭縣改隸莆田專區, 1983年7月,平潭實際劃到
福州管轄。1995年,仍屬福州。
2009年7月底,中共福建省委八屆六次全會作出決定,設立
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2009年9月,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平潭縣與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實行“政區合一”(行政區+實驗區)混合型管理模式。2012年2月,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更名為
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升格為
正廳級機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宋慶曆八年(1048年),
福清縣建10鄉轄50里,後並為7鄉36里,平潭編為海上里、海下里,屬福清縣太平鄉。
元代行政區劃與宋代相同。
明初,福清分東、西、南、北4隅。正統七年(1442年)南隅分為南上隅、南下隅。成化十八年(1482年)北隅分北一隅、北二隅。嘉靖十一年(1532年)仍為6隅,統36里、15都、112圖。平潭境域分屬南上隅、北一隅、北二隅、西隅。
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清縣丞移設於平潭,以候均區、大墩區、坑北區、朴秀區、酒店區、斗門區、莊上區、敖網區、南澳區、芬尾區、北海區、高平區及9個島嶼(東庠、小庠、大練、小練、嶼頭、塘嶼、草嶼、吉釣、牛山)析歸平潭縣丞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10月至民國14年沿襲清制,劃為21區。
民國23年(1934年)3月1日設立區公所,整編保甲,委派保甲長。民國25年(1936年)5月,平潭縣分區設署,共設3個區署,轄區範圍大體與民國15年(1926年)各區公所所轄範圍一致。一區區署設後旺久;二區區署設東昆,民國27年(1938年)遷往西院;三區區署設蘇澳。
民國26年(1937年)1月實行政教合一,平潭縣3區設24個聯保辦公處。一區轄潭城、東澳、北苑(流水)、富田(大富)、東庠、大中、君山、東霞、正旺等9個聯保;二區轄湖南、北厝、西海、芬尾、仙霞、敖東、塘草等7個聯保;三區轄龍泉、玉堂、黨塹、沙峰、玉庫、蘇澳、嶼頭、雙練等8個聯保。
民國28年(1939年)9月,國民政府頒發《縣各級組織綱要》,整編保甲,撤銷聯保,平潭縣設立15個鄉鎮分所。
民國31年(1942年)8月,平潭撤銷區署,改15鄉鎮為2鎮10鄉:潭城鎮、蘇澳鎮、愛群鄉、同仁鄉、塘草鄉、嶼頭鄉、中正鄉、中山鄉、龍泉鄉、潭南鄉、復興鄉、潭東鄉。將原設15鄉(鎮)時的平沙鄉、中正鄉、東庠鄉合併成立中正鄉;三民鄉、新民鄉合併成立蘇澳鎮。
民國32年(1943年)10月平潭縣改設2鎮、5鄉、89保,撤銷潭東鄉、嶼頭鄉、愛群鄉、同仁鄉、塘草鄉,分別併入潭城鎮、蘇澳鎮、龍泉鄉、復興鄉、潭南鄉。
民國33年(1944年)7月,平潭縣改設潭城、蘇澳、潭東、潭南、復興、龍泉、愛群、中山、中正、東庠、嶼頭、塘草12鄉、91保。民國36年增至92保。
民國38年(1949年)5月6日,平潭人民游擊支隊攻克平潭縣城,13日,經中國共產黨閩中工作委員會批准,成立平潭縣人民政府,下劃潭南區、龍泉鄉、君山鄉、流水鄉、嶼頭鄉、大練鄉、蘇澳鄉、潭城鎮、東庠鄉、潭東鄉10個區鄉政府。7月2日,游擊隊撤離平潭後,國民政府又沿襲舊制劃分2鎮、5鄉、92保。
民國38年(1949年)9月16日,平潭解放。9月23日成立縣人民政府。民國38年9月至1950年2月平潭設1鎮3區,潭城鎮,駐地城關;一區區公所駐地後旺久,管轄範圍相當今之蘆洋、中樓、流水、東庠、嵐城、澳前等鄉鎮;二區區公所駐地北厝,管轄範圍相當今之北厝、敖東、南海等鄉鎮;三區區公所駐地蘇澳,管轄範圍相當今之嶼頭、大練、蘇澳、白青、平原等鄉鎮。
1950年2月至1951年5月設4個區公所,一、二、三區區公所駐地不變,由一區劃出1鎮6鄉成立四區,區公所設潭城鎮。
1951年5月設5個區。1952年6月至1956年3月,平潭縣設7區,一區轄8鄉63村,二區轄6鄉74村,三區轄10鄉92村,四區轄1鎮6鄉90村,五區轄6鄉44村,六區轄8鄉56村,七區轄6鄉54村,平潭縣共1鎮50鄉473村。
1956年3月,區鄉合併,重新劃分為中樓、蘇澳、北厝3個區和潭城鎮,中樓區轄11個鄉,蘇澳區轄8個鄉,北厝區轄10個鄉,潭城鎮轄2個鄉。
1958年4月,撤區並鄉,平潭重新劃分為1鎮15鄉,分別為潭城鎮、湖西鄉、敖東鄉、芬尾鄉、塘嶼鄉、草嶼鄉、潭東鄉、蘇澳鄉、國彩鄉、平原鄉、嶼頭鄉、大練鄉、中樓鄉、君山鄉、流水鄉、東庠鄉。
1958年8月建立平潭人民公社,設潭城、平原、流水、敖東4個分社,下轄46個大隊。
1961年7月人民公社體制變動,平潭縣劃分嶼頭、大練、蘇澳、平原、中樓、東庠、流水、潭城、潭東、北厝、敖東、南海12個人民公社,轄120個生產大隊。1981年11月,從平原公社析出,設白青公社。
1980年4月,潭城人民公社分為
城關鎮和嵐城人民公社,1982年9月改稱潭城鎮人民政府。
1984年9月撤銷
公社建制,成立鄉鎮人民政府,潭東公社改為潭東鄉,蘆洋農場改為蘆洋鄉,保留農場單位建制。同年10月蘇澳鄉改設蘇澳鎮,12月潭東鄉更名澳前鎮。
1992年7月22日福建省民政廳批准,撤銷北厝鄉,設立
北厝鎮,原管轄區範圍不變。1994年12月27日福建省民政廳批准,撤銷流水鄉,設立流水鎮,原管轄區範圍不變。
1995年底平潭設5鎮、10鄉、194個村民委員會(其中居民委員會6個)、555個自然村(居民區)。
轄區概況
“
平潭綜合實驗區”和“平潭縣”的概念有所區別。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管委會是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級別為正廳級,代表省委、省政府管轄平潭綜合實驗區,而平潭綜合實驗區與平潭縣行政區域重合,因此
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管理委員會是當前平潭縣行政區域內的最高行政管理機構。
平潭縣人民政府為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的下轄機構。平潭縣歸平潭綜合實驗區管轄,不歸福州市管轄,平潭綜合實驗區在福建省實行計畫單列。平潭縣行政區劃正式仍屬於福州市行政區劃範圍,其諸多統計數據仍然納入福州市計算。
名稱 | 面積(平方千米) | 下轄縣 |
---|
| | 轄8個社區、4個行政村,87個街莊、56個村民小組:轅門居委會、右營居委會、瑞龍居委會、城東居委會、紅山居委會、寶湖居委會、中埔居委會、桂山居委會、城北村、城南村、城中村、北門村。 |
| | 轄18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蘇澳村、鐘門村、龍頭村、紅旗村、下蘇澳村、斗魁村、梧峰村、和平村、友誼村、五一村、斗門村、紫霞村、齊富村、南海村、民主村、看澳村、先進村、西樓村。 |
| | 轄26個行政村,71個自然村:流水村、戶樓村、砂美村、磹水村、君山村、漁嶼村、北港村、山門村、坑北村、謝厝村、五埕村、模鏡村、松厝村、南松村、新湖村、大埕村、大澳村、西樓村、山邊村、裕藩村、東美村、下厝場村、五星村、港東村、松南村、後田村。 |
| | 轄21個行政村:澳前村、東澳村、嶺前村、龍山村、官姜村、龍北村、玉道村、玉樓村、井邊村、光 樓村、光裕村、紫蘭村、上井村、龍南村、磹角底村、前進村、東星村、中甲村、磹報村、東光村、南賴村。 |
| | 轄19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湖西村、北洋村、厝祥村、澳尾村、務里村、跨海村、先建村、紅山村、紅湖村、北厝村、莊上村、娘宮村、蘆山村、山利村、天山村、大厝基村、美樓村、湖南村、吉釣村。 |
| | 轄14個行政村:平原村、劍湖村、榕山村、上攀村、紅衛村、鳳美村、山顯美村、梧鳳村、燎原村、江樓村、梧鳳樓村、當盛村、半山村、瓦窯村。 |
| | 轄15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新壠村、敖網村、向陽村、龍海村、建民村、仙霞村、蒼海村、東坑村、華東村、建星村、橋錦頭村、漁莊村、青觀頂村、錢便沃村、大福村。 |
| | 轄10個行政村:青峰村、白勝村、白沙村、豐田村、岱峰村、玉堂村、招康村、國彩村、南盤村、東占村。 |
| | 轄10個行政村,16個自然村:東珠村、樂嶼村、嶼北村、後黨村、東貴村、東京村、田下村、玉瑤村、旺濱村、嶼南村。 |
| | 轄9個行政村,22個自然村:立新村、西礁村、秀礁村、東礁村、漁限村、月舉村、舍仁宮村、瑞洋村、圍東村。 |
| | 轄7個行政村:洋中村、蘆北村、黃土墩村、馬腿村、西邊寮村、鹿樓村、大淵村。 |
| | 轄11個行政村,2個直屬村民小組:中樓村、冠山村、湖山村、昆湖村、大坪村、鳳樓村、南樓村、大中村、韓厝村、鹽田村、蘆南村。 |
| | 轄8個行政村:澳底村、東風村、澳星村、東進村、鱟北村、東霞村、湖邊村、南江村。 |
| | 轄13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正旺村、上樓村、新橋村、霞嶼村、白山村、流東村、東嶼村、新門村、上洋村、下洋村、礬嶼村、中湖村、中南村。 |
| | 轄7個行政村:陳厝村、蓮澳村、西門村、江尾村、後坑村、北樓村、南中村。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平潭位於北緯25°15′—25°45′,東經119°32′—120°10′。東臨
台灣海峽,西隔
海壇海峽,與
長樂、
福清市、
莆田市為鄰,南近莆田市的
南日島,北望
白犬列島。平潭縣由126個島嶼組成,陸地面積371.91平方公里,灘涂6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99.82公里。
氣候
平潭縣夏長冬短,溫熱濕潤,夏涼冬暖、霜雪罕見。春溫低於秋溫。多年平均氣溫19.6℃,最冷日平均氣溫10.2℃;最熱日平均氣溫27.9℃。全年≥10℃的活動積溫有6563度日,多年平均日照1919.7小時。雨熱同季,旱雨季節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172毫米,蒸發量1300毫米,為福建省少雨區之一。
季風明顯,夏季以偏南風為主,其餘季節多為
東北風。風力年平均風速6.9米/秒,灣海地區全年大風(7級以上)日數為125天,是福建省強風區之一。7—9月高溫乾旱,常受熱帶風暴影響,年平均6.3次。氣象災害主要是
颱風、大風、暴雨、乾旱等。夏季大旱出現機率高達54%,為福建全省之冠。
地貌
平潭縣島嶼多,海岸線蜿蜒曲折,其類型有基岩侵蝕海岸、紅土侵蝕海岸、沙質塘積海岸、沙泥質和混沙質塘積海岸。沿岸海域廣闊,其中0—10米等深線的淺海面積240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線的沿岸水域面積1129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線的海域面積256.4平方公里,40—80米等深線的近海水域面積4630平方公里。
境內地勢低平,中部略高,地形以海積平原為主,南北有孤丘,海岸曲折蜿蜒。有天然淡水湖三十六腳湖,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年降水量1196.2毫米,年均溫19.5℃。主要礦藏資源有
花崗岩、
石英砂。縣道經娘宮渡口和全省公路相連。牛山漁場為全省三大漁場之一。有大小碼頭35座,主要漁港有澳前、流水。名勝有國家級海島森林公園、海壇風景名勝區。南壟村的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田美村的江繼芸墓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平潭縣境內礦產有花崗岩、
石英砂、明礬、黃鐵、銅、高嶺土礦等,花崗岩儲量約8億立方米;石英砂儲量16億噸,含矽量高達96%以上。
生物資源
截至2010年,水生動物有魚、蝦、蟹等679種,其中海洋魚類242種,海水蝦、蟹類73種,海水軟體動物(貝類)有169種,漂游生物266種。
砂地資源
平潭砂地面積82.3309平方公里。由於波浪、風力的自然分選,顆粒適中,石英晶粒潔白,含矽量96%,顆粒0.1—0.8毫米,成為電子工業和建築業的重要原料。截至2012年,平潭已探明石英砂儲量約16億噸。主要有兩種類型,即鹹水砂和淡水砂。鹹水砂分布於潮間帶的濱海地區,面積21.1881平方公里。淡水砂按成因分為海積砂和風積砂兩種,風積砂多覆蓋在海積砂上部。平潭縣砂礦分布較集中,主要有北部的蘆洋埔、東部的流水—龍王頭和南部的七里埔—洋中澳。這三大片砂礦占平潭縣砂礦分布面積的93%以上。
蘆洋埔砂礦區:分布於整個蘆洋埔平原,東北起於
長江口,西南達于海壇海峽,面積30.23平方公里,占平潭縣砂礦總面積的43.6%。砂礦分布範圍廣、礦層深、儲量大,最深達30米以上。其厚度:竹嶼標準砂廠礦區在10米左右,中樓砂礦區達12米,長江澳內側達35米。據礦產部門測算,竹嶼—長江澳型砂儲量29928萬噸,竹嶼砂區原砂儲量957萬噸,中樓砂區原砂儲量9232萬噸。
龍鳳頭砂礦區:分布於流水半島至潭城鎮龍鳳頭一帶,面積22.3625平方公里,占平潭砂區總面積27.16%。礦區由於延伸範圍廣,下伏地形及動力環境差別較大,因此厚度與粒度等差別也較大。流水半島北岸,位於北—北北東主風向上,動力條件強,西段山門前澳兩端岬角突出,灣澳較深,有一定的砂質沉積,加上風力作用,內側風積砂礦的厚度也較大;東段大澳,為侵蝕性紅土台地岸,侵蝕明顯,沉積較少,砂礦分布斷續且厚度小;龍鳳頭地區沙灘平緩寬闊,潮間帶長,砂礦粒徑較小,林帶前沿分布著高度1~2米左右的砂堤。
洋中澳砂礦區:位於海壇島南部,面積10.4196平方公里,占平潭縣砂礦總面積12.66%。由於潮灘沉積明顯,加上朝向東南,受東南風的作用,內側風積砂礦堆積較快,七里埔淡水砂已延伸至三十六腳湖南岸。洋中澳南段為一連島砂壩,北段有高度2米以上的砂堤。
人口民族
2000年,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
畲族、哈薩克族、
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
土族、撒拉族、仡佬族、
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
京族等民族分布。
2018年末,按公安戶籍口徑統計,全區總戶數126960戶,比上年末增加1829戶;總人口448832人,比上年末增加4885人。其中:男性227117人,女性221715人,男女性別比為102.4:100。按常住人口口徑統計,2018年全區常住人口46萬人,城鎮化率50.2%。
經濟
概況
2008全年生產總值52.56億元,增長10.4%;農業總產值32.42億元,增長2.4%;財政總收入2.36億元,增長21.5%;地方財政收入1.75億元,增長25.7%;出口總值完成150萬美元,同比下降82.0%;實際利用外資500萬美元,增長1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79億元,增長127.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萬元,增長22.3%;農民人均純收入4871元,增長11.3%;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4.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0‰以內。
2018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54.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55億元,同比增長1.0%;第二產業增加值71.85億元,同比增長3.8%;第三產業增加值147.88億元,同比增長13.1%。全區人均生產總值55885元,比上年增長6.3%。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16.1:28.3:55.6調整為本期的13.6:28.3:58.1。從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及拉動情況看,第一產業貢獻率為1.6%,拉動GDP增長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為12.4%,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86.0%,拉動GDP增長7.5個百分點。
2018年,全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60.55億元,比增16.3%,區縣財政總支出134.74億元,比增24.6%。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8.44億元,比增29.6%,其中,全年稅收收入24.29億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63.2%,比上年回落11.7個百分點;非稅收入14.16億元,比增89.9%。稅收收入中,企業所得稅5.75億元,比增47.8%,占稅收收入23.7%,比重提升6.2個百分點;個人所得稅3.24億元,下降49.7%,占稅收收入13.3%,比重下降15.6個百分點;國內增值稅7.57億元,比增27.3%,占稅收收入31.2%,比重提升7.5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8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52728畝,比上年增加1107畝,同比增長2.1%;經濟作物種植面積88883畝,減少2152畝,下降2.4%;糧食與經濟作物的種植結構由上年的40.7:59.3調整為本年的37.3:62.7。全年薯類種植面積49703畝,同比增加552畝,增長1.1%;花生種植面積48461畝,增加8903畝,增長22.5%;蔬菜種植面積38513畝,減少10765畝,下降27.9%。全年糧豆總產量16755噸,同比增產496噸,增長3.0%(其中:甘薯產量14254噸,增產297噸,增長2.1%);花生產量6935噸,增產1088噸,增長18.6%;蔬菜產量64359噸,減產6320噸,下降8.9%;園林水果產量2544噸,增產429噸,增長20.2%;西瓜產量2348噸,減產1098噸,下降31.8%。
全年造林面積32221畝,其中合格面積32221畝。年末全區林地總面積16.2268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14.709萬畝;年末森林覆蓋率35.86%。
全年生豬出欄數11.95萬頭,同比下降3.4%;各種肉類總產量10259噸,下降7.2%;鮮蛋總產量6804噸,下降28.9%。年末生豬存欄5.26萬頭,下降11.8%;年末家禽存欄59.32萬隻,下降39.5%;牛、羊分別存欄2985頭、12925頭,較上年末分別增長38.1%、下降28.5%。
2018年,全區漁業產值53.65億元,同比增長3.1%;漁業增加值30.18億元,增長3.1%。全年水產品總產量42.33萬噸,增長3.0%。其中:魚類和甲殼類產量分別為13.52萬噸和1.33萬噸,增長2.0%和下降5.0%,藻類、貝類(不含其它類)產量分別為6.69萬噸和21.96萬噸,增長8.9%和10.4%。總產量中,國內海洋捕撈產量12.02萬噸,下降7.9%;海水養殖產量30.29萬噸,增長8.1%;內陸養殖產量185噸,與同期持平。海水養殖面積11.84萬畝,增長12.2%;內陸養殖面積690畝,與同期持平。全區47個海水苗種養殖場育出8195萬貝殼紫菜、24538萬粒鮑魚和435噸蛤苗等苗種。全年貽貝養殖面積7695畝,產量3.54萬噸,比增9.2%;鯛魚養殖產量662噸,下降8.1%;美國紅魚養殖產量867噸,下降75.2%;南美白對蝦養殖產量1475噸,比增5.1%;海帶養殖產量4.33萬噸,比增9.2%;蛤養殖產量4.46萬噸,比增15.8%;牡蠣產量11.62萬噸,比增7.7%;大黃魚產量0.37萬噸,比增3.8%;紫菜產量1.68萬噸,比增37.1%。年末全區深水網箱0個,普通網箱43628個;全區機動漁船1673艘,總噸位54166總噸,總功率達10.74萬千瓦。
第二產業
2018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累計增長1.2%,同比提升20.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9%,同比提升24.0個百分點。分門類看,製造業累計增長7.8%,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568.2%,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45.8%,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累計增長33.6%,但農副食品加工業同比下降19.0%;電力、熱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與上年相比下降18.3%,其中風電生產供應業下降12.2%;全社會用電量9.09億千瓦時,比增8.9%,其中工業用電量1.52億千瓦時,比增6.1%;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4.9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27.13,增長6.59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95.06%,提升11.28個百分點。
2018年,全區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78.06億元,比增7.5%;全區建築業實現增加值64.95億元,比增3.7%,貢獻率達到10.9%,拉動GDP增長0.9個百分點;建築業增加值在總量上仍超過一產,依然是平潭當下最大的產業。年末,全區具有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97家,其中:總承包和專業承包63家,勞務分包企業34家。
第三產業
2018年,全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54億元,增長9.7%。其中:城鎮(限額以上企業)12.95元,比增62.3%;鄉村(限額以上企業)4.59億元,同比下降5.2%。全年批發業銷售額89.31億元,增長26.8%;零售業銷售額49.60億元,增長5.4%;餐飲業營業額2.06億元,增長8.4%;住宿業營業額10.24億元,增長9.6%。
2018年末,全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1%。其中:食品菸酒類上漲1.5%;衣著類同比持平;居住類上漲1.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3%;交通和通信類上漲0.9%;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0.9%;醫療保健類上漲1.7%;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2.3%。
2018年,全區新批准外資企業數105戶,比增1.0%,其中台資企業93戶,下降1.1%;外商投資總額6.44億美元,下降79.4%,契約外資額5.49億美元,下降67.2%;實際利用外資16.23億元;進出口總值59.01億元,比增13.2%。其中:出口總值15.45億元,比增41.7%;進口總值43.56億元,比增5.7%。
全區嵐台貿易實現進出口總額15.72億元,比增45.0%(其中出口4.08億元,比增92.9%)。
2018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84.32萬人次,比增25.1%,實現旅遊總收入56.74億元,比增30.3%。其中國內旅遊人數480.23萬人次,比增24.5%,含省外遊客78.70萬人次,比增18.1%;省內過夜遊客110.65萬人次,比增18.7%;一日游遊客290.88萬人次,比增28.7%。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5.75億元,比增29.4%;入境旅遊人數4.09萬人次,比增188.2%,其中台灣同胞2.97萬人次,比增201.9%。實現旅遊外匯收入1488.49萬美元,比增133.1%。
2018年末,全區共有商業銀行17家(法人機構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59個,同比增長1.7%。自助銀行222個,社區銀行1家,實驗區銀行網點遍布轄區各個鄉鎮,在農村設有56個營業網點,在邊遠小島設有離行式網點2個,布設助農取款點220個。
2018年末,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448.76億元,增長5.1%,同比回落3.2個百分點。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443.66億元,增長4.5%,同比回落3.6個百分點;外幣存款餘額0.74億美元,增長125.5%,同比提升68.9個百分點。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408.61億元,增長25.0%,同比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按本外幣劃分,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408.25億元,增長24.8%, 同比回落1.9個百分點;外幣各項貸款餘額521.37萬美元,增長44921.2%。按貸款期限劃分,短期各項貸款餘額58.18億元,增長6.0%,同比回落12.2個百分點;中長期各項貸款餘額348.82億元,增長28.6%,同比提升2.1個百分點。
2018年末,平潭設立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有11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5家、證券資產管理公司2家、證券公司3家;全年全區三家證券公司股票賬戶開戶數1617戶;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43.63億元,同比減少14.79%。其中,託管證券市值累計達42.65億元,同比減少15.07%;實現營業收入452.94萬元。
2018年末,全區共有保險業機構17家(產險公司8家、壽險公司9家),全年全區保險業累計共實現保費收入10.47億元;累計各項賠付支出2.12億元。
交通
道路
規劃漁(溪)平(潭)高速公路、長(樂)平(潭)高速公路、台海高速公路(預留) 。國道 316線平潭主島段逐步改造為城市快速路;其他縣道結合規劃布局改造成城市道路。
規劃一級客運站 2 處,分別為嵐城客運站、吉釣客運站,預留澳前客運站。
規劃公路貨運站 3 處,分別為吉釣貨運站、中原貨運站、澳前貨運站,預留流水貨運站。
規劃福(州)平(潭)高鐵、台海高速鐵路(預留) 、台海貨運鐵路(預留)及鐵路支線,前三條鐵路還將承擔城際運輸的功能,促進海西內及台海間的城際聯繫。
在實驗區北、中、南部分別建設高鐵北站、高鐵中心站和高鐵南站。
截止2018年底,公路及客運樞紐方面,福平鐵路平潭段、國高網長樂松下至平潭段正加緊建設,金井灣大橋及接線工程A9標已完工。公交總站已投入使用,新汽車客運站已完成竣工驗收,正在裝修。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PPP項目已進場施工。水運工程方面,金井4#、5#泊位已完成交工驗收。市政道路方面,新建、續建及改造多條市政道路,其中,已完成澳前西路、龍鳳路、蘇平路、東大路、蘆中路、澳前北路等道路。園林綠化方面,翠園改造工程、蓮花山公園、金井灣市民廣場已竣工並投入使用。城市設施配套方面,建成公交候車亭10座、電動汽車充電樁300個,建成北厝澳仔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應急工程,完成金井灣市民廣場地下停車場及景區配套停車場,改造、新建公廁55座。
航空
平潭機場已在規劃中,選址由民航設計部門通過專項規劃確定。設定一處基地型通用機場,滿足通用航空發展的需要。中國民航總局已經正式公布,在福建省建立4個支線機場,其中一個在平潭島,定位為4C級的臨海機場,規劃可停放波音737飛機,已經啟動前期工作。
航運
平潭港區定位為
福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實驗區開發建設的重要依託,海峽兩岸“三通”的綜合樞紐和主要口岸。以對台客貨滾裝、貨櫃支線、散雜貨運輸為主,發展郵輪等旅遊客運,逐步成為客貨兼備、特色突出的現代化港區。
平潭港區分為4個作業區,分別為金井作業區、流水作業區、澳前作業區和草嶼作業區。主島規劃四處遊艇碼頭,分別位於幸福洋、竹嶼口、竹嶼灣、如意灣。
截止2018年底,基本建成平潭金井港口岸查驗設施配套工程一期、福建通尼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等項目;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環航海運有限公司和福建永航海運有限公司均有新購運輸船;繼續推進陸島交通碼頭建設;開工建設平潭大練海上風電場項目;加快推進長江澳海上風電等項目建設。
口岸
設立口岸作業區4處,分別為
金井、澳前、嵐城和中原口岸作業區。
社會
安全生產
2018年,全區共發生生產經營性事故18起,同比減少4起,下降18.18%;死亡13人,同比減少4人,下降23.53%。其中:商貿與製造業事故4起,死亡5人;建築業事故2起,死亡2人;交通運輸業事故12起,死亡6人。
教育
明代,平潭辦義學、私塾。清雍正年間,始設書院。民國以前,歷代科舉選士,有舉人13名,進士6名。清末,歐美傳教士在縣內倡新學、辦學校,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縣內出現改良私塾、興辦國民學校的熱潮。至民國10年,有國民國小24所。然因時局動盪,戰事迭起,經濟落後,教育事業舉步維艱。民國38年,平潭縣僅有國中1所,國小91所,教職員171名,在校學生4141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鄉國小迅速普及,各類掃盲班也相繼興辦。1957年,縣內有中學3所,國小118所,教職員410名,在校學生14588人。“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事業備受摧殘,不少知識分子受到迫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恢復升學考試制度,調整學校布局,加強校園建設。1994年,平潭縣有完中4所,國中16所,職業高中2所,完小139所,初小49所,教師2270人,在校學生42575人。
截止2018年底,全區共有國小40所,國小在校生29588人;全區共有中學24所,中學在校生20580人,其中高中9所,在校人數7173人。2018年末,全區中國小教師數3718人,分地區看,城鎮2892人,農村826人。其中專任教師3251人,分地區看,城鎮2633人,農村618人。2018年區財政教育經費投入達9.58億元。
新建成國小2所(第三實驗國小、平潭嵐城新區國小)並投入使用,建成平潭嵐華中學二期(A棟B棟綜合樓),開工建設賽爾國際學校。三是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秋季投入使用,順利完成首批搬遷辦學,實現我區高校零突破。四是建成並投入使用平潭協和醫院,以協和醫院為龍頭,建設區域醫療服務技術、協作、信息三個平台和區域消毒供應、心電診斷、臨床檢驗、醫學影像診斷、病理檢驗、遠程會診等六個中心,與基層醫療機構實現遠程診療,資源共享,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五是積極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推進流水磹水“風韻古村”、海壇古城二期項目建設,推動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風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相繼啟動。
衛生
平潭長期以來,鼠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和血吸蟲、恙蟲等疫病,嚴重威脅民眾的生命健康。由於醫療條件落後,城鄉環境衛生差,人民民眾無法擺脫缺醫少藥的窘境。民國元年至37年,平潭縣鼠疫患者4884人,死亡4727人,死亡率達96.78%。平潭縣人均壽命35歲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力開展全民除害滅病愛國衛生運動,並逐步建立健平潭縣、鄉、村三級醫療防疫網路。至60年代消滅了血吸蟲、血絲蟲、恙蟲等地方性疾病,根除了鼠疫、天花、霍亂等瘟疫。80年代後,婦幼保健和計畫生育工作得到加強,愛國衛生工作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範疇,並逐步制度化與經常化。1994年,平潭縣共有縣級醫院3個,防疫站1個,婦幼保健所1個,鄉鎮衛生院14個,村衛生所155個,個體診所87個。縣醫院榮獲國際衛生組織和國家衛生部命名的“愛嬰醫院”稱號。人民民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25‰降至1994年的4.01‰,199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23.57‰,出生率19.0‰。人均壽命近72歲。
2011年末全區醫療機構數20個,實際病床床位747張,衛生技術人員903人,醫生319人。
2018年末全區醫療機構數20個,其中醫院5個,衛生院15個。年末共有衛生機構床位1132張。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446人,其中執業醫師362人,執業助理醫師75人,註冊護士640人。
交通、郵電
2018年,全區各種運輸方式完成交通貨運量2675.14萬噸,比增49.7%,貨運周轉量432.29億噸公里,比增55.9%;客運量812.09萬人,下降2.1%,旅客周轉量4.19億人公里,比增4.2%。
車輛保有量方面。年末全區各種機動車保有量56819輛,其中:汽車保有量39112輛;機車保有量17549輛;掛車保有量30輛。按用途分:客運車保有量35948輛;貨運車保有量3038輛。
對台三通往來方面。海上直航貨運量469117噸,下降13.7%;貨櫃運量27193標箱,比增58.7%。赴台旅遊76241人次,增長31.5%(其中個人游44329人次,增長8.5%;團組游31912人次,增長86.3%),其中外省居民經平潭口岸赴台灣本島旅遊的團組64個,增長166.7%,共3595人次,增長508.3%。兩岸往來包裹123701件,增長13.6%。經平潭口岸出入境台胞總數達91333人次,比增84.75%;其中出境44493人次,比增84.2%;入境46840人次,比增85.3%。
全區郵電業務總收入4.86元,比增8.7%。其中:郵政業務收入9295萬元,增長34.8%;電信業務收入3.93億元,比增4.0%。全區年末行動電話用戶39.03萬戶,比增12.1%,其中:年末住宅電話用戶6.1萬戶,下降7.7%。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4.8萬戶,比增29.4%。
體育
明清時期,民間就有武術、划龍舟、游泳、放風箏、演練藤牌操等體育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近代體育項目陸續傳入平潭。民國初年,籃球首先傳入,隨後排球、桌球、田徑等相繼傳入。學校開設體育課,培養一些優秀運動員,如林仰秀等。30年代初,城鄉興建體育設施,推動近代體育發展。40年代,籃球、排球、田徑等運動比較活躍,民眾時常自辦比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體育運動迅速發展。體育課也逐步納入學校正常的教學軌道。各類體育設施得以修復、興建。同時開展國防體育教育。1956年,平潭縣共建立基層體協203個,體育隊伍273支。至1965年共舉行5屆運動會,4次綜合性運動會。縣運動員參加1~5屆省運動會,獲前6名有7人次。7名運動員選入省體工隊、福州軍區隊。“文化大革命”期間,傳統體育視為舊習俗被取締。進入80年代,基層體育更加活躍,學校體育教學走上正軌,體育師資隊伍不斷壯大,體育設施也進一步改善。1994年平潭縣中國小校平均達標率為95.63%。1970~1994年,平潭縣有35人次參加省以上各級比賽,獲國家級獎項2人次,獲前6名18人次,創1項省紀錄,破7項省成年、青少年最高紀錄,創1項省最好成績。平潭縣共有體育場1個,運動場3個,少體校綜合樓1座,其他體育活動場所20多處。
2011年,平潭首次組團參加全省農民運動會,獲得4金2銀3銅和2項道德風尚獎的好成績。全民健身日活動引發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相繼舉辦了桌球賽、門球賽、羽毛球賽、籃球賽、戶外腳踏車賽、區內馬拉松賽等不同類型、不同項目的2000多場群體活動,從而推動了平潭全民健身活動再譜新篇。
榮獲2018全國沙灘排球巡迴賽最佳賽區獎、2018全國沙灘排球賽事貢獻獎、中國體育旅遊精品目的地、全國軟式棒壘球試驗基地、中國風箏衝浪基地等稱號。
文化
截止2018年底,“藤牌操”列入省非遺項目;重點推進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及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以殼丘頭遺址為核心,平潭石頭厝特色傳統建築等為載體,成立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並召開“中國·平潭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國際學術論壇籌備會”、“2018年南方基建考古協作會議”,吸引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商基地發展規劃、探討南島語族學術研究課題,組織參加“第八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等,宣傳與展示平潭文化遺產保護與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成果;廈門大學考古實習基地於4月在研究基地掛牌,並於9月開展榕山遺址挖掘工作;殼丘頭文化遺址聯合東花丘遺址、龜山遺址共同申報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制全區全域文物保護規劃,委託有資質單位編制殼丘頭遺址保護、考古遺址公園規劃,並申報第一批福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海壇海峽水下文物遺存是我國目前大陸沿海唯一的國家級水下遺址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已委託有資質單位編制水下遺址保護、水下遺址公園規劃,並申報考古遺址公園項目。
節慶
拗九節:正月二十九日,是新年正月中最後一個逢九的日子,故叫“拗九節”,“後九”也叫“拗九”、“孝九”。
立夏:是小麥上場時節,民眾有製作麵食過節的習俗,意在慶祝豐收。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節”,又稱鬼節,是祭祖的節日。
尾中元:農曆七月二十九日,正逢漁區夏汛結束,舊時漁民多備香燭供品到媽祖廟、龍王廟拜謝海神。50年代後,此習漸除。
重陽節:九月初九重陽節,也叫重九節。舊時重陽登高,有避邪去禍之意。兒童多在這天競放風箏。1988年福建省政府將此日定為“敬老日”、“老人節”。
冬至:也叫冬節。平潭民間有兩項主要活動,一是祭拜祖先,一是“搓圓”(做冬節塒)。兩項活動都在冬至前一天進行。
除上述節日外,民間尚有許多宗教節日,如佛教徒要過農曆四月初八的
浴佛節、七月十五日的
盂蘭盆節、十二月初八的
臘八節等;基督教、天主教徒要過
復活節、聖誕節等。 平潭有很多民間故事流傳至今。如:啞巴皇帝、活石獅、牛山王——海鹽的傳說、碧湖說奇、平潭潭紫菜的傳說等。
曲藝
語言文化評話:民國時,平潭評話藝人不多,進島說唱多是福州、福清等地藝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文化館組織評話藝人,走鄉串村,巡迴說唱。1950年秋,縣召開第一次業餘文藝工作者代表會,評話藝人被邀請參加。1953年9月,第一區評話藝人為配合土改反霸,評話藝術溶進幻燈放映進行宣傳,很受民眾歡迎。“文化大革命”期間,評話藝術受到冷遇,因無書可說,多數評話員改從他業。1979年5月,縣文化局召開評話、講書、伬唱藝人座談會,交流創作、演出經驗。6月,成立平潭縣評話伬唱協會,會員36人,其中評話藝人12人。1980年10月,俞昌仁創作的歷史題材評話本《血濺鐘樓》,參加莆田地區舉行的評話會演,獲得劇本創作獎,王秀明獲演出獎。1983年11月,縣文化局邀請省著名評話藝術家吳樂天、林木林、葉神童等到平潭演出,縣評話伬唱協會組織評話員觀摩學習。20世紀90年代,評話藝術難以在藝術舞台上占據一席之地,經常從事說唱演出的評話員僅剩2—4人。1995年,全年演出不足10場,聽眾不足幾千人。
旅遊
景點
平潭素有“千礁島縣”之稱,平潭縣境內有名稱的島嶼126個,岩礁702個。寬闊的海域與外海大洋相連,眾多的島礁點綴其間,使海島自然擁有秀麗迷人的海域風光。由於地質構造和海水侵蝕的影響,發育眾多奇特壯觀的海蝕地貌形態,既有平坦寬闊的海濱沙灘,又有數不勝數的象形奇異岩石。湖、海、沙、石相映成趣,奇、幽、險、俏引人入勝,構成獨具特色的海島風景線,博得文人墨客的吟詠讚嘆。
1984年創辦龍鳳頭度假村,接待海內外遊客。1991年提出經濟建設新構想,視旅遊業為與傳統漁業並重的“兩翼”之一,對旅遊資源進行全面普查,平潭縣旅遊資源6大類、36種基本類型,擁有景物217個。1994年1月10日,國務院批准平潭的“半洋石帆”、君山、“
東海仙境”、壇南灣、南寨石景、鳳凰山黃金海岸、瑗風頂(“一片瓦”)、“
海壇天神”等八大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境內還有新石器時代殼丘頭遺址、1840年抗英殉國的金門鎮總兵江繼芸墓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三十六腳湖等名勝古蹟。
主要景點:
龍王頭海濱浴場、
壇南灣、
三十六腳湖、崇台觀日、海蝕拱門觀潮、片瓦仙蹤、指動石、南寨石林、琉球國駙馬墓、新石器時代遺址3處、半洋石帆、東海仙境、王爺山、君山、將軍山、海壇天神、長江澳風力發電站。
特產
白沙蝴蝶乾、
平潭貝雕、平潭對蝦、塘嶼磹、紫菜等,富有名貴的黑、墨綠、芝麻等品種。另外,飲食方面的特產還有
春卷、鹹塒。
獲得榮譽
2019年5月18日,平潭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19年12月6日,平潭縣入選“2019年投資潛力全國百強縣(市)”。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53。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美食百佳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