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命名
整個
盤羊物種的二項式名稱是“
Ovis ammon”,這是瑞典博物學家
林奈在1758年命名的,該物種的所有成員通常被稱為“盤羊”。帕米爾盤羊亞種“
Ovis ammon polii”於1841年首次由動物學家“Edward Blyth”進行科學描述。這些盤羊通常也被稱為“馬可波羅盤羊”或“帕米爾盤羊”。
該盤羊亞種的拉丁學名“
Ovis ammon polii”以13世紀探險家
馬可波羅的名字命名,因為它們在《
馬可波羅遊記》中有所描述。1914年《阿富汗歷史和政治地名錄》中描寫,在阿富汗巴達赫尚省,盤羊在當地被稱為“nakhjipar”。它們在瓦希語中被稱為“ra-ma-poy”,這是位於巴基斯坦和中國之間的
紅其拉甫口岸高地周圍的“Khunzerav”地區當地人的語言。
分類
帕米爾盤羊(
Ovis ammon polii)在英國學者彼得·格拉布和澳大利亞學者科林·格羅夫斯合著的《有蹄類動物分類學》 (
Ungulate Taxonomy) 一書中將其視為獨立物種,2019年版《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ITES)和2021年發布的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也採用此說法,將其視為獨立物種。但是截止2021年2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和大部分資料仍將視為盤羊亞種。
狩獵
20世紀50年代,當阿富汗國王
穆罕默德·查希爾(Mohammed Zahir Shah)獵殺一隻野生的公羊時,狩獵帕米爾盤羊開始流行。此後,他宣布,他獵殺的山谷是一個受保護的盤羊棲息地,是阿富汗皇室的狩獵場,直到1968年,一名美國遊客才被允許在保護區內狩獵。2008年,據估計,美國獵人為一次狩獵帕米爾盤羊的探險平均支付2-2.5萬美元。一項研究表明,每張許可證的費用已經漲至4萬美元。
形態特徵
帕米爾盤羊以其長長的螺旋角而聞名,經測量,這些角高達140厘米。該物種擁有所有盤羊中最長的角,有記錄以來最長的個體角長1.9米,體重27千克。帕米爾盤羊的角遵循線圈模式,尖端直接指向遠離頭部的水平方向;儘管如此,尖端很少折斷。它們在羊出生後15-20天開始生長,長度增長在第一年最為明顯。厚度增長在前兩年最為明顯。
大多數盤羊有一條大約6-8厘米長的圓形尾巴,尾端有一簇毛;帕米爾盤羊的尾巴有點長,大約12-16 厘米。成體公羊平均重126千克,公羊肩高大約113厘米,母羊肩高100厘米。角每年都會長出新的環,由此可以確定雄性動物的年齡。
帕米爾盤羊毛色呈深棕色,下體為白色;兩個不同的部分被一條深色的毛髮分開。臀部有一塊白色斑塊。隨著冬天的臨近,雄性的白毛會變長,直到變成突出的皺褶,這一點不比其他亞種突出。雌性的毛色比雄性的要淺,並且沒有如此明顯的季節變化。臉龐比身體顏色淺。
棲息環境
帕米爾盤羊生活的海拔3,700-4,800之間。該種主要生活在中國邊境沿線的巴基斯坦罕薩地區的西北部,棲息在“Kilik Mintaka”邊境和紅其拉甫國家公園的西北部地區。也棲息在阿富汗邊境的
瓦罕走廊。它們與
雪山盤羊等動物共享大部分棲息地。在夏季,帕米爾盤羊更喜歡靠近河岸地區和植被,而在冬季,它們更喜歡在較平緩和朝南的山坡上。地形崎嶇程度和年平均溫度是影響其分布的兩個主要因素。
生活習性
帕米爾盤羊比較耐寒。一般3-5或數十隻為一群。腿比較長,身材比較瘦,與其它野綿羊相比其爬山技巧比較差,因此在逃跑時一般避免逃向太陡峭的山坡。主要在晨昏活動,冬季也常常在白天覓食。以草和樹葉為生,以禾本科、蔥屬以及雜草為食。主要天敵是狼和雪豹。
分布範圍
大多數帕米爾盤羊生活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中國邊界的帕米爾山脈地區。
繁殖方式
在秋末和初冬發情交配,通常持續一個月,從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妊娠期155-160天,次年3月底至4月初產羔,通常每胎產仔一隻,但也有雙胞胎甚至三胞胎。分娩前,雌性從族群中離開,躲到一個叢草密集的地方分娩。雌羊和它的新生兒將與族群分開幾天,在此期間,羔羊一動不動地躺著,而它的母親則短暫地出去覓食。幼仔適應環境的本領很強,出生後毛一乾便能直立起來吃奶,幾小時後即可隨母親活動,通常在4個月後斷奶,哺乳期大約持續半年以上。性成熟期雌性2歲,雄性5歲。壽命約為10-15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1976年,帕米爾盤羊的數量估計為300隻。這一數字在1978年至1981年期間下降到最多160隻,1991年再次下降到只有45隻。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喬治·沙勒估計2003年全球數量約為10000隻,是羅納德·佩托茨1973年勘察時估計的一半。據記錄,它們的種群密度為每1平方公里(0.39平方英里)不到兩隻動物。帕米爾盤羊被列入阿富汗國家環境保護局2009年6月發布的第一份保護物種名單。